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椎体成形治疗后新发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脊柱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椎体成形术后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指数(PI)、骶骨斜坡(SS)、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C7矢状位比值(C7/SFD),随访一年后,根据有无新发骨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资料的指标差异,并分析椎体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一年后,新发椎体骨折1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BMI、BMD、PI、TK、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SS、PT、C7/SFD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SS、TK和C7/SFD是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过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86例无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位垂直轴(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和对照组TK、LL-TK、SS、PI和SS-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正常成人相比,腰痛组出现低SS和LL伴有小PI的比例较高,而对照组中出现正常或高SS伴有正常或高PI的比例较高。结论 慢性腰痛患者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不同,特别是大TK、小SS、小PI的慢性腰痛患者比例较大,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3.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导致后腰痛、进行性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的退变性脊柱疾病。脊柱-骨盆矢状面一系列参数的变化反映了腰椎退变性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进一步评估、诊断和治疗的完善。目前,关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病和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变化之间的具体关系、机制的研究仍较少,不同退变性疾病的脊柱-骨盆均处于不同的平衡状态,相应情况下各个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均有一定变化,但尚无确切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上颈椎矢状位参数。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0例无症状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资料。在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上分别测量T_1倾斜角(T_1S)、胸廓入口角(TIA)、颈倾斜角(NT)、颈椎前凸角(Cobb角)、枕颈角(OC_2A)及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 SVA)。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颈椎矢状位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组内颈椎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T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T_1S、NT、OC_2A及C_2~C_7 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_1S与C_2~C_7 SVA呈负相关(r=-0.272,P<0.05),其余各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C_2~C_7 SVA与Cobb角呈负相关(r=-0.246,P<0.05),其余各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无症状正常人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正常人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凸程度更大,从而更有力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和脊柱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抽取72例行椎体成形术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进行脊柱X线扫描,详细记录骨盆指数、骨盆倾斜角、骶骨斜坡、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和C7矢状位比值,根据随访1年后是否存在新发椎体骨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探讨引发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骨盆指数、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胸椎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骶骨斜坡、骨盆倾斜角和C7矢状位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斜坡、胸椎后凸角和C7矢状位比值是导致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肢关节疾病以及畸形的健康人共1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间的脊柱后凸角(TK)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段后凸角(TL)、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Ⅲ型组T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组PI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型、Ⅲ型的PT高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lt;0.05),Ⅱ型、Ⅲ型的PT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TK与TL、LL、PI、SS有相关性,TL与LL、PI、SS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矢状面垂直轴( SVA)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SVA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Ⅰ型组中,TK和TL、PI、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Ⅱ型组,TK与TL、SS具有相关性, 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Ⅲ型组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Y和SS、SVA具有相关性;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lt;0.05)。结论骨盆参数各参数之间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随年龄如何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留存的31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的资料,由2名外科医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最大胸椎后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T1骨盆角度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年龄与矢状面参数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与最大胸椎后凸角的关系。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年龄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311名健康志愿者的最大胸椎后凸角(r=0.280,P<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r=-0.320,P<0.01)、骶骨倾斜角(r=-0.216,P<0.01)、骨盆倾斜角(r=0.237,P<0.01)、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r=0.282,P<0.01)、矢状面躯干偏移(r=0.279,P<0.01)、T1矢状面角度(r=0.247,P<0.01)及T1骨盆角度(r=0.259,P<0.01)均与年龄相关,而最大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大胸椎后凸角=0.175×年龄+28.233,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加1.75°。<20岁、≥ 20且<30岁、≥ 30且<40岁、≥ 40且<50岁、≥ 50且<60岁、≥ 60且<70岁和≥ 70岁组人数分别为8、56、51、59、56、56、25名,最大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及T1骨盆角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P均<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则随年龄增长而减小(P<0.01、P<0.05)。结论 在中国东部地区无症状健康志愿者中,最大胸椎后凸角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大1.7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余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聊城市人民医院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行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术前及末次随访于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度(slip percentage,SP),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手术前后各参数差值与VAS评分、ODI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8例患者最终获平均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3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残存腰痛症状(VAS评分≥4分);对比术后残存腰痛与无腰痛患者(VAS评分<4分)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发现术后残存腰痛症状患者除PI外,PT变化最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PI外其余各参数的手术前后差值均与ODI、VAS评分改善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PT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性最强。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存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具有相关性,其中PT变化与其相关性最强,手术过程中注重改善PT可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矢状位参数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一期前后路联合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术治疗的41例MC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  相似文献   

10.
郑超  伍骥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9):1158-1161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退变性脊柱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不断升高,已成为老年社会面临的健康、卫生、经济及社会问题.同时,由于医学认知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老年退变性脊柱矢状问题得到诊断和治疗.然而,在获得部分临床效果的同时,由于对退变性脊柱矢状位平衡与失衡的科学认识尚不完全清晰,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手术治疗尚有部分效果不佳,并发症较多,翻修手术率高,存在过多医疗依赖,经济负担重.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务必正确认识老年退变性脊柱矢状位平衡与失衡,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慎重选择手术,努力降低各种并发症,提高卫生经济品质,使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最终让患者和社会获益.  相似文献   

11.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正常中国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的对148例正常中青年志愿者进行全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及腰椎磁共振检查,测量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确定脊柱骨盆矢状位分型,并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各参数值及排列类型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后不同远端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近1次随访(至少术后24个月)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偏距(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以及近胸弯、主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并计算PI-LL。根据下固定椎将患者分为T12~L2组和L3~L5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T12~L2组31例AIS患者,L3~L5组18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Risser征、融合椎体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SVA、PI、PT、SS、TK、LL和PI-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3~L5组的LL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T12~L2组LL较术前显著减小(P=0.027)。术后T12~L2组和L3~L5组PI-LL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5),但L3~L5组PI-LL变化值大于T12~L2组(P<0.05)。结论 当脊柱远端固定至L3~L5时,LL会增加,引起PI与LL不匹配。术前应根据PI预测出合适的LL,避免术中过度弯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杠杆定位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就诊的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正骨手法,观察组在常规推拿正骨基础上采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全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骨科接收的130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取PVP治疗,对比两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观察PVP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7-S1SVA显著要长,TK、PT显著增大,LL、SS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椎体中柱高度显著提高,Cobb角及Oswestry评分、VAS评分显著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患者C7-S1SVA明显减小,LL明显增大,TK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与健康老年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前矢状位不平衡,采取PVP治疗能改善脊柱矢状位平衡状态,改善患者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57-60+65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临床与影像学(CARDS)分型中各亚组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L4~5单阶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腰椎正侧位X线或动力位腰椎X线正侧位上滑脱节段椎间隙是否后凸成角分为D型滑脱组和非D型滑脱组(即A、B、C三型)。术前、术后均测量入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术前D型滑脱组LL、PI、SS均显著低于非D型滑脱组,而PT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型滑脱组ODI评分和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CARDS分型中D型患者与非D型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D型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亚型进行探讨,可以推广为临床常用的术前评估分类系统之一。D型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凸丢失,容易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四川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一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经皮内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时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分为再突出组(n=21)和未突出组(n=197)。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前一般情况、体重指数(BMI)、突出节段、手术入路及术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偏移(SVA),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LL、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I、TK、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SS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内镜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LL、SS减少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内镜治疗后发生术后再突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生  郭鹏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7):827-829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入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3例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解剖型Cage同种异体骨植入钛板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00min,出血量平均60ml,平均住院时间7d。术前JOA评分为8.43分,随访3个月后JOA评分为14.7分,平均改善率为83.2%。结论: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解剖型Cage同种异体骨植入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术中显露充分,减压彻底,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矢状位髌骨骨折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仁  张春才  许硕贵  禹晓东  陈戎波 《医学争鸣》2005,26(23):2181-2182
目的:矢状位髌骨骨折是一种少见的髌骨骨折类型,通过本组病例的治疗,探求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本组18例矢状位髌骨骨折采用镍钛聚髌器(NT-PC)治疗,回顾分析治疗方法及临床结果.结果:经6~24 mo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1wk,平均8 wk.膝关节功能优良率100%.结论:NT-PC能有效对抗髌股关节的张应力、维持膝关节正常的旋转中心范围和股四头肌的力臂.应用于矢状位髌骨骨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生林  庄小强  白宇 《广西医学》2010,32(11):1361-1362
目的观察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开槽、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36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植骨术后16周内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3分至术后14.5分,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钢板松动或脱落、植骨块塌陷、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保留部分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安全,减压彻底,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