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野生和栽培太白米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二者进行判别,以期为不同来源太白米药材的质量评价和驯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批野生品和10批栽培品共计20批太白米药材的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HCA)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野生与栽培品太白米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野生与栽培太白米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26个共有峰,20批太白米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 0. 9。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能对野生与栽培太白米进行明确的区分,表明导致差异的主要化学标记物为对香豆酸等8个成分。结论:该文建立的太白米HPLC指纹图谱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和重复性,与模式识别方法结合起来可有效的评价太白米质量以及区分其野生与栽培品,为太白米的质量控制和驯化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冰月  彭亮  颜永刚  沈霞  李依民  韩翠  陈国良  胡本祥 《中草药》2018,49(21):4991-4997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的HPLC指纹图谱,为不同来源款冬花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6批不同产地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进行测定,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不同产地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10个共有峰;36批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723~0.984,16批款冬花生品相似度在0.862~0.998,20批蜜炙品相似度在0.687~0.993;通过HCA、PCA和PLS-DA可将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完全区分开来,没食子酸、绿原酸、异绿原酸A、款冬酮等10个成分是导致二者差异性的主要标志物。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为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的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远志HPLC指纹图谱,评价远志药材、远志根心与不同采收或生长时间远志质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14 nm,柱温30℃。采用相似度计算、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对远志药材质量进行判别分析。结果:26批不同产地远志药材中,相似度大于0.8的有24批;5批不同采收月份或生长时期的栽培远志药材中,相似度大于0.8的有4批;8批远志根心相似度均大于0.875。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对远志药材质量判别分析结果与相似度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以有效评价远志质量,在栽培远志、野生远志、不同采收月份或生长时期的远志与远志根心中,有效物质种类均相似,但各色谱峰面积不同,远志野生变家栽后,有效物质群含量与野生药材相似,远志根心各色谱峰峰面积远小于远志药材,远志有效物质群积累主要与采收月份有关,与生长月数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中药三七的HPLC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用于三七不同药用部位(主根、剪口、支根)的区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利用HPLC获取35批不同部位三七样品的化学信息,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别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35批三七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似度>0.994);所建立的PCA模型可区分剪口,PLS-DA可将三者完全区分,并发现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等7个特征峰是导致三七不同部位间差异的标志物。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化学模式识别模型,能准确有效的区分三七不同部位,为三七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女贞子及酒女贞子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相似度计算和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评价女贞子、酒女贞子质量。采用Syncronis 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 nm。采用HPLC对22批不同产地女贞子及酒女贞子进行测定,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运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其进行模式识别研究。建立了22批女贞子及酒女贞子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1.0,通过CA,PCA,PLS-DA可将女贞子与酒女贞子完全区分开来,通过PLS-DA分析可知羟基酪醇、酪醇、特女贞苷、橄榄苦苷等11个成分是导致二者差异的主要标志成分。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可为女贞子、酒女贞子质量控制提供方法依据,同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有助于女贞子炮制前后整体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贾天宁  刘芳  陈鹏  李先宽  马琳  黄钦华 《中草药》2023,54(24):8214-8221
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对狗脊药材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特征性指标成分并以此建立狗脊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为狗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250 mm×4.6mm,5.0μm),以甲醇-1%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80 nm,HPLC法建立9个产地16批样品狗脊的指纹图谱,运用相似度分析、HCA、PCA和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筛选出不同产地狗脊化学成分的特征成分作为狗脊有效成分,并定量分析。结果 16批狗脊HPLC指纹图谱标定10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695~0.954;通过HCA、PCA和PLS-DA较好的区分各产地狗脊,综合分析筛选5-羟甲基糠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14批不同产地远志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对远志药材进行物种鉴定,为远志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0.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16 nm,进样量10μL,运用软件“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14批远志药材进行相似度评价,确认共有峰,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样品进行模式识别。提取14批远志以及白薇、瓜子金样品的DNA进行序列分析和物种鉴定,并从NCBI数据库下载混淆品的序列,借助MEGA-X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建立了14批远志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18,化学计量学分析将14批远志药材分为3类。经DNA分子鉴定,14批远志药材均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遗传距离和NJ树分析可将远志与混淆品区分开。结论 所建立的H...  相似文献   

8.
刘江  陈兴福  杨文钰  张树平  杜刚  刘卫国 《中草药》2010,41(11):1875-1881
目的建立川产麦冬野生资源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川产麦冬野生资源的HPLC指纹图谱,使用SPSS17.0软件对26批不同来源川产麦冬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使用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验证。结果 26批麦冬样品共提取出4个主成分,被分为4大类;与共有峰直接聚类相比,主成分-聚类分析更符合相似度评价结果。结论利用SPSS软件对麦冬HPLC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所建立的模式识别方法,操作简便,统计结果具有可靠性,可对麦冬化学计量学分类及其质量评价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白皓天  杨婧  李娅兰  牛捷  梁霄  张筠昊  王锐 《中药材》2022,(10):2432-2436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红花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评价不同来源红花质量。方法:通过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评价不同产地红花的质量。结果:成功建立了38批红花的指纹图谱,共确定12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6个成分,分别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色氨酸、6-甲氧基山柰酚-O-β-葡萄糖苷、红花红色素、脱水红花黄色素B、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38批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为0.848~0.984。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可将红花样品分为2大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共筛选出5个质量差异标志性成分。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红花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靠、稳定,可为评价不同来源的红花药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远志质量控制及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远志药材质量控制和资源评价方法.方法 以18个不同产地、5个栽培主产区远志药材及不同商品等级和部位的远志药材为研究对象,50%甲醇超声提取,HPLC梯度检测,建立远志对照指纹图谱,峰面积-保留时间曲线分析色谱峰与质量等级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欧氏距离法进行峰面积聚类.结果 18个产地野生远志具有24个共有色谱峰,相似度大于0.75;5个栽培主产区相似度大于0.95;3,6'-二芥子酰基蔗糖酯的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一级筒、二级筒、三级筒、远志棍、芦头、地上和木心.结论 野生远志受生态环境影响表现出一定差异,而栽培远志质量比较均一;远志质量与3,6'-二芥子酰基蔗糖酯的量呈良好的正相关,该成分可作为远志质量评价的指标成分之一.本研究可为远志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新药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TongMai Keli (TM) is a wide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t is composed of Puerariae Lobatae Radix (roots of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Chuanxiong Rhizoma (rhizomes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in vivo metabolites of TM, and to elucid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M constituen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etabolites identification, TM was orally administered to rats (n=3), and the metabolites in plasma were identified by UHPLC/DAD/qTOF-MS analysis and β-glucuronidase hydrolysis. For pharmacokinetic study, rats (n=10) were treated with TM at a clinical dose, and the plasma was analyzed by LC/MS/MS.

Results

A total of 25 metabolites from TM were identified in rats plasma. Glucuronide and sulfate conjugations were the major metabolic reactions, and produced 14 metabolites. The analytical method for pharmacokinetic study was fully validated with good linearity (r>0.99), wide dynamic ranges (6–6000 ng/mL), and low variations (<14.3%).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of puerarin and nine metabolites were profiled.

Conclusion

Isoflavones from Puerariae Lobatae Radix were the major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M. Puerarin and other isoflavone glycosides could reach their first Cmax within 30 min, and were then rapidly eliminated, followed by their phase II metabolit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苦楝Melia azedarach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方法 运用正相、反相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并测试所得化合物体外对葡萄糖激酶(GK)、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激动活性和二肽基肽酶IV(DPPIV)、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苦楝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三萜和3个甾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eliastatin 3(1)、苦楝酸(2)、苦楝萜酮内酯(3)、sendanolactone(4)、南岭楝酮B(5)、20, 24-环甘遂烷-7(8)-烯-16β, 21α, 25-三羟基-3-酮(6)、3β-羟基-5, 8-环氧麦角甾-6, 22-二烯(7)、2β, 3β, 4β-三羟基-孕甾-16-酮(8)、3β-羟基-孕甾-5, 17 (20)-二烯-16-酮(9)。化合物2对人11β-HSD1的IC50值为54.15 nmol/L。结论 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受试化合物14均未表现出GK、SIRT1体外激动活性和DPPIV抑制活性,但化合物2对人11β-HSD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刘沛  常金花  康凯  薛禾菲  王雨欣  徐林  刘翠哲  周剑宇 《中草药》2022,53(14):4323-4332
目的 制备薯蓣皂苷元无定形固体分散体(diosgenin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Dio-ASD),提高Dio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应用分子模拟技术分析Dio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并通过抑晶实验验证,构建Dio与载体混溶性曲线相图,理论预测二者混溶性;以Soluplus为载体,应用共沉淀法制备Dio-ASD;通过溶出度测定、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扫描电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Dio-ASD进行体外评价;采用U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体内Dio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对Dio-ASD进行体内评价。结果 分子模拟结果显示Soluplus与Dio之间能形成疏水键和氢键相互作用,结合能强于其他载体,且Soluplus对Dio的抑晶作用最强。构建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得赶黄草Penthorum chinense转录基因参考序列和表达量信息,探索赶黄草药用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遗传基础,为赶黄草的重要功能基因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赶黄草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过滤组装,对得到的unigene进行比对注释,同时对本研究获得赶黄草活性成分合成相关代谢通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了40 005 442条有效的短读序,通过de novo拼接得到42 306个unigene,开放阅读框(ORF)分析共计得到518个ORF,其中75个ORF具有转录因子结构域。通过KEGG分析,检测到33、32、59、68个unigene分别参与黄酮类生物合成、固醇类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和羧酸代谢。结论本研究发现的这些基因对赶黄草遗传改良和药用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路径相关基因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文杰  陈彦  高霞  刘聪燕  瞿鼎 《中草药》2013,44(24):3465-3470
目的 以地榆为还原剂及分散剂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 以地榆-纳米银复合物的吸光度为指标,考察地榆粉末提取时间、地榆提取液加入量、AgNO3溶液浓度、合成温度等对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并筛选最佳合成条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动态激光散射(DLS)对地榆-纳米银复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 地榆粉末煮沸15 min,地榆提取液(0.1 g/mL)与1 mmol/L AgNO3溶液体积比为1∶10,25 ℃反应1 h制备地榆-纳米银复合物条件最佳,所得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形状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为21 nm,分布均匀、性质稳定。结论 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制备方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朱砂根Ardisiae Crenatae Radix是一种民间常见的观赏性中药材,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是贵州特色民族药八爪金龙的3大来源之一。朱砂根主要含有香豆素类、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抗生育等药理作用。主要综述了朱砂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朱砂根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毕光耀  丁怡宁  王丽  胡赛文  李贺敏  雷明  张占江  夏至 《中草药》2022,53(22):7191-7200
目的 以洋金花Datura metel和木本曼陀罗Brugmansia arborea为材料,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特征,基于叶绿体组数据探讨洋金花和木本曼陀罗及茄科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华大MGISEQ-2000PE150测序平台,双末端测序策略对基因组DNA建库测序,用NOVOPlasty组装叶绿体基因组,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洋金花和木本曼陀罗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5934bp和155939bp,分别包含131和130个基因,GC值32.3%,具有典型的四分区域结构,包括1个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1对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IR)和1个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各区域序列长度分别为86354、86278、25609、25720、18362、18221b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洋金花与曼陀罗属的曼陀罗构成1单系分支,具有100%支持率,而木本曼陀罗属与曼陀罗属构成单系分支,具有100%支持率。结论 结果支持洋金花隶属于曼陀罗属,与曼陀罗亲缘关系较近,木本的木曼陀罗属从曼陀罗属分出,独立为一个属。洋金花和木本曼陀罗叶绿体基因组信息为后期分子鉴定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赵倩  王彩霞  李艳玲  刘翠艳  容彦华 《中草药》2013,44(23):3270-3275
目的 研究石上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等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醋酸乙酯部位进行体内外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测试。结果 从石上柏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穗花杉双黄酮(1)、粗贝壳杉黄酮 4′-甲醚(2)、5, 5″, 7, 7″, 4′, 4′′′-六羟基 (2′, 8″) 双黄酮(3)、7, 4′, 7″, 4′′′-四甲氧基穗花杉双黄酮(4)、5, 5″, 7, 7″, 4′, 4′′′-六羟基 (2′, 6″) 双黄酮(5)、银杏双黄酮(6)、异银杏双黄酮(7)、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8)、川陈皮素(9)、没食子酸(10)、莽草酸(11);从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2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小檗碱(12)、巴马汀(13)。体外药理研究表明石上柏醋酸乙酯部位能显著抑制HeLa与HepG2细胞的生长,IC50分别为0.12 mg/mL和0.60 mg/mL。体内实验表明醋酸乙酯部位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率为43%。结论 化合物5为一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610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侯雨  朱琳  张奇镔  叶小风  柯俏颖  徐志士  魏颖慧 《中草药》2023,54(12):3815-3823
目的 研究大黄-黄芪多组分自微乳的处方与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并考察其大鼠肠吸收特性。方法 通过溶解度实验、油相与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配伍实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出最优处方组成;并从自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稳定性等方面对自微乳进行评价。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考察自微乳的肠吸收特性。结果 自微乳处方中油相为辛酸癸酸单双甘油酯、乳化剂为聚氧乙烯蓖麻油35、助乳化剂为乙二醇。在微乳形成区选择各辅料用量,采用适宜方法加入大黄总蒽醌及黄芪总皂苷制得的组分自微乳,外观均一透明,加水分散后形成黄色乳光的微乳液,透射电镜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下观察到微乳分散均匀,无黏连,呈大小均一圆球形乳滴;平均粒径为(33.01±0.12)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on index,PDI)为0.10±0.02、电位为(-10.10±1.00)m V;自微乳中大黄总蒽醌和黄芪总皂苷质量分数分别为6.29、8.80 mg/g。自微乳中大黄总蒽醌在十二指肠、空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较回肠段均有显著提高;黄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