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DSA介导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B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肝胆外井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A组(PTBD联合胆道支架)、B组(传统手术),对比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手术成功率、疗效、生存期、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 A、B两组组内比较,术后血清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B组为4个月(P<0.05);A组较B组有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P<0.05).结论 对于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DSA介导下PTB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较之传统手术,是一种更安全、高效的微创减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型T/Y型胆道金属支架在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诊疗的84例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先给予单侧或双侧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然后以患者双侧肝内胆管夹角为根据,对其植入新型T/Y型胆道金属支架,将上述84例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同一时期的84例采用常规胆道金属支架植入的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随访2年的存活率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支架植入,植入成功率达100.00%,单侧植入T型胆道金属支架患者共67例,占比79.76%,双侧植入Y型胆道金属支架患者共17例,占比20.24%;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DBIL、AST、ALP、ALT以及γ-G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2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治疗过程中采用新型T/Y型胆道金属支架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改善各临床生化指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石书伟  王劲 《黑龙江医学》2021,45(15):1608-1609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3年11月—2017年10月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69例,其中34例行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为对照组,另35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胆管通畅时间、手术前后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期.结果:观察组胆管通畅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两组DBIL、TBIL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71%(9/35)较对照组的58.82%(20/34)低(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期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可延长胆道通畅时间,促进肝功能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管支架置入联合肿瘤动脉灌注化疗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410例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意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并成功接受胆道支架置入,单纯放置胆管支架254例(对照组),胆道支架联合肿瘤动脉灌注化疗术156例(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黄疸、肝功改善情况、胆道支架通畅时间、患者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患者1周后TBIL、DBIL和AL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胆道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支架置入联合肿瘤动脉灌注化疗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能有效延长胆道支架通畅时间,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SA介入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支架治疗高危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胆道恶性梗阻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DSA介入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联合胆道内支架进行治疗,比较术前与术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等指标,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5例患者一次性穿刺及支架置入成功,成功率为100.00%。试验室检验结果表明术后7 d、14 d与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内发生胆道感染2例(5.71%),急性胰腺炎3例(8.57%),支架脱落移位1例(2.86%),无胆汁性腹膜炎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介入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内支架治疗高危胆道恶性梗阻可显著缓解黄疸症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较单纯超声定位模式具有穿刺准确的优势,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应用胆道支架置入治疗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行 PTCT 后再行胆道腔内 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并发症、黄疸消退情况、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情况及患者生存期。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无胆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率为71%(5/7)。结论PTCD 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是针对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新的标本兼治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术后3个月生存率及胆道再梗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胆道再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予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汁回输在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2例低体重胆道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胆汁回输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于术前、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营养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体重下降、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禁食期每日输液量。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胆汁回输组患者术后TBIL、ALT下降幅度和血清ALB、PRE升高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术后体重与术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较胆汁回输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回输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禁食期每日输液量低于对照组。结论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行胆汁回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中,37例(A组)初始选择经皮肝穿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支架置入后常规经导管外引流15 d.40例(B组)初始选择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支架置入失败后再改用A组方法.本研究对种方法的疗效、支架置入成功率、并发症、适应证及医疗费用等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支架置入后降酶、白蛋白回升、生活质量的改善、生存中位时间等均无差异(P>0.05);但A组在支架置入成功率、适应性、黄疸消除、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等方面均好于B组(P<0.05).其中B组有5例支架置入失败,再采用经皮肝穿刺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比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在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具有更高的支架置入成功率、更宽的适应证和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并且结合导管外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消除黄疸的有效率更高,二者结合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在经皮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的基础上,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治疗,随访并观察近中期疗效和生存期.结果 24例患者共置入网状支架35枚;入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置入术前明显下降(P<0.01);内支架置入术后进行动脉化疗栓塞术1~4次(平均2.2次);随访2~30个月,死亡16例,平生存期为12.9个月,8例仍存活;开通时间平均为249d,半年开通率为75%.结论 经皮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结舍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可有效地疗恶性胆道梗阻,明显缓解黄疸,延长支架开通时间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单纯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与联合125Ⅰ粒子腔内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37例,施行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据是否置入125Ⅰ粒子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62例),分析2组病人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肝功能、支架通畅情况及生存时间等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术后3月肿瘤最大径和最小径均明显减小,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也明显改善(P < 0.01)。比较2组术后9、12、15个月支架通畅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72.0%,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经皮胆道支架联合125Ⅰ粒子腔内置入治疗在抑制肿瘤生长、改善肝功能、延长支架通畅及病人生存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12.
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18例因胆道恶性梗阻接受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的患者,在胆管插管成功后,循导丝插入双极射频电极,于肿瘤部位进行射频消融,并留置胆道支架进行引流,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胆道引流成功率为100%(18/18),12例患者留置塑料支架,6例患者留置金属支架,其中3例患者同期留置胰管支架;术后患者出现胆管炎2例,胰腺炎2例,均经短期对症治疗后控制;黄疸明显缓解率为61%(11/18);中位随访期10.9(2.0~15.4)个月,3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87%(13/15),6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64%(9/14),12个月内支架通畅率为25%(2/8);6个月生存率为67%(8/12),12个月生存率为50%(4/8)。结论对于胆道恶性梗阻,胆道支架引流联合腔内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经内镜逆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与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肝门胆管癌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试验组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镜逆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TBIL、γ-GGT、ALP、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DBIL方面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接受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稳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9%,对照组为45.4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门胆管癌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联合胆道内支架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12例患者分别行单侧/双侧穿刺入路,置入支架。其中肝总管内置入单枚支架7例;双侧肝管穿刺,行左肝和右肝胆管同时置入支架3例;采用单侧肝管穿刺入路,于左-右肝管间和肝管-胆总管间均置入支架2例。结果:12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术后7 d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1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发生支架内梗阻,行二次介入治疗,1例于胆道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十二指肠梗阻,再行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结论:根据不同梗阻部位,采取不同胆道支架置入技术治疗高位胆道恶性梗阻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姑息性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胆道引流术及胆道内支架植入联合动脉插管灌注或栓塞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胆道恶性梗阻19例均行胆道引流术及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后对肿瘤病灶行动脉插管灌注或栓塞治疗.结果 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肝功能明显改善,平均生存期13.5个月.结论 胆道引流术及胆道内支架植入联合动脉插管灌注或栓塞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联合动脉化疗灌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8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动脉化疗灌注治疗。比较死亡情况和术后1周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变化,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死亡情况和生存时间。结果两组血清TBIL、DBIL、ALT、ALB水平术后1周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血清TBIL、DBIL、ALT、ALB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联合动脉化疗灌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鲁斌  寇继光  摆斌  尹小伍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1):4300-4301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对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的姑息性治疗的应用。方法:对19例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实行内镜下放置胆道支架治疗。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1周左右复查肝功能胆红素6例(31.6%)恢复正常,13例(68.4%)明显减退。术后随访4个月,无一例出现支架阻塞。结论: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是解除手术无法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引流(PTCD)途径胆道支架置入和姑息性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的减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MOJ患者,其中45例接受PTCD途径胆道支架置入记为PTCD支架组,49例接受姑息性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记为Roux-en-Y引流组。比较两组减轻黄疸效果、手术基本指标(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肝功能指标(ALT、AST、γ-GGT、TBIL和DBIL)改善情况,术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近期生存情况。结果:PTCD支架组和Roux-en-Y引流组黄疸缓解成功率为95.56%、1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5,P>0.05);PTCD支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Roux-en-Y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1、2.138,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ALT、AST、γ-GGT、TBIL、DBIL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支架组手术并发症率17.78%、再发黄疸率6.67%、随访3个月生存率91.11%、6个月生存率71.11%和Roux-en-Y引流组的12.24%、0.00%、93.88%、73.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MOJ患者,PTCD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术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的特点,推荐作为临床治疗MOJ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研制出通畅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的单猪尾型塑料胆管支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至2018年因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行塑料胆道支架置入术的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采用的塑料支架种类不同分为普通胆管支架组和单猪尾型胆管支架组,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种类支架治疗后的通畅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种类支架治疗术后的通畅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塑料胆管支架比较,单猪尾型塑料胆管支架通畅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支架置入的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A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戒酒,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g加入50%葡萄糖250m L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用中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并行肝脏B超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γ-GT、TBIL、TC、TG较治疗前均明显降压(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