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5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接受ESD的23例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共30处病灶纳入研究,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3岁(47~72岁)。23例患者中,13例伴同时性食管癌,3例伴异时性食管癌,7例伴同时性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均成功完成ESD,平均手术时间74 min,整块切除率100%。术后病理提示21处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处为黏膜内癌、1处为黏膜下深浸润癌。水平切缘阳性2例,垂直切缘阳性1例,治愈性切除率90%。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出血、穿孔、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下咽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ESD治疗的5例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病变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7.8±13.1)岁。食管病变平均大小(2.1±0.9)cm,位于食管上段1例,中段4例;胃病变平均大小(2.5±1.5)cm,位于胃窦2例,胃角2例,贲门1例。ESD同期切除4例,分次切除1例,均达到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提示,食管癌前病变伴胃癌前病变2例,食管癌前病变伴胃早癌2例,食管早癌伴胃早癌1例。5例患者10处病变均实现治愈性切除。术后1例出现食管狭窄,扩张治疗后好转。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存活3例,死亡2例,死因与疾病内镜诊治无关。结论ESD可以作为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8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59例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常规ESD组(对照组,n=28)和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组(试验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ESD手术时间、病灶面积、黏膜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2.3±1.1)次比(3.7±1.4)次,t=4.557,P<0.001];试验组的病灶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7±2.6)cm2比(11.7±2.7)cm2,t=1.485,P=0.143];试验组ESD手术时间[(72.4±24.7)min比(93.6±28.9)min,t=3.043,P=0.004]和黏膜剥离时间[(67.7±23.3)min比(88.2±28.3)min,t=3.054,P=0.003]短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20.2±3.2)mm2/min比(14.3±3.4)mm2/min,t=6.879,P<0.001]。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及术后出血等,试验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19.4%(6/31)比35.7%(10/28), χ2=1.992,P=0.158]。结论 使用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技术可降低胃角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襄州区人民医院诊治的20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将20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实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整体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效果理想,该方法对病变直径选择范围大,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整块活检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对早期癌诊断意义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于内镜下高度可疑早期结直肠癌或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19例患者行ESD治疗,术后评价ESD治疗相关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后整块病理与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符合率;在术后随访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1、3个月)以指导活检并观察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19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4.7%(18/19),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84.2%(16/19);病变平均大小(2.3±0.5)cm,平均手术时间(70±19.4)min;术后腹痛2例,延迟性出血1例,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其余病例未发生急性或延迟性出血以及穿孔;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例,癌前病变10例,黏膜下癌2例,其中2例黏膜下癌均进一步补充开腹手术,术后切除病变肠段未发现癌组织残留和周边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4.6±8.0)个月,局部未见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其中7例黏膜内癌ESD术后1、3个月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以指导活检进行随访未见癌组织残留及复发。19处病灶ESD术后大块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而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57.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D具有较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病变或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能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67例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治愈性切除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7例病变中隆起型病变5例,浅表型病变59例,凹陷型病变3例。病变中位直径1.6(1.8)cm,中位手术时间60.0(56.0)min。整块切除率97.0%(65/67),完全切除率91.0%(61/67),治愈性切除率82.1%(55/67)。肿瘤最大径(OR=8.457,95%CI:1.227~58.302,P=0.030)及病理类型(OR=15.133,95%CI:1.518~150.870,P=0.021)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3例(4.5%)患者发生ESD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迟发出血,内镜下止血后好转;2例术后瘢痕狭窄,内镜引导下探条扩张后好转。58例随访患者中1例垂直切缘阳性且未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发现异时性早期胃癌,再次ESD切除。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操作前应对病变大小、边界、浸润深度进行准确评判,制定适宜的治疗方式及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幽门部癌前病变和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148例幽门部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资料。[结果]1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110(平均49)min。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为81.08%(120/148),完整切除率为70.27%(104/148)。发生术中出血者5例(3.38%),给予了高频电凝止血或钛夹夹闭止血;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者3例(2.03%),均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或再次行内镜下止血手术成功止血;狭窄者1例(0.68%),通过行球囊扩张术后缓解。术后病理提示:腺瘤102例(68.92%),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8.11%),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16.89%),高分化腺癌9例(6.08%)。在术后平均31个月的随访时间中,有1例腺瘤患者在术后12个月后发生了局部复发,再次行ESD治疗切除了复发病变,术后再次随访24个月后未见再次复发情况。[结论]对于幽门部的癌前病变及早癌,彻底的病灶评估,合适的辅助技术再加上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ESD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ESD与外科手术在胃早癌的诊疗效能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8 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行ESD及外科手术治疗的胃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等指标。结果 ESD组与外科手术组患者的完整切除率无显著差异(95.7% VS 98.9%,P=0.191),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5.9% VS 8.2%,P=0.471);ESD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11.5±3.7 VS 19.4±13.0,P<0.05),ESD患者的治疗总费用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27383.1±10143.0 VS 78004.3±79027.8,P<0.05)。结论 ESD治疗胃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外科手术相似,住院天数及费用等经济指标优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 年7月在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治疗的85例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ESD组(52例)及EPMR组(33例),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ESD组与EPMR组的完整切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5%(45/52)比87.9%(29/33),P>0.05],ESD组的手术时间[(58.53±30.50)min比(32.06±9.12)min]、术后禁食时间[(4.18±1.30)d比(3.67±0.96)d]、住院时间[(7.45±2.44)d比(6.54±1.73)d]及抗生素使用时间[(3.48±2.33)d比(1.96±2.20)d]明显长于EPMR组(P均<0.05)。ESD组与EPMR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胸痛、术后出血等近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狭窄发生率较EPMR组高[23.1%(12/52)比6.1%(2/33),P<0.05]。术后随访3~63个月,ESD组复发5例,EPMR组1例,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MR与ESD治疗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而EPMR操作时间短,术后狭窄并发症少,且术式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胃镜发现的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卜层者15例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 15例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病变,最大卣径2.5~4.5 cm(平均3.2 cm).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3%(14/15).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白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45~15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氙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ESD穿孔发生率0(0/15).术后随访14例,随访期6~18个月(平均11.5个月),创而完全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45例,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ESD组(23例)和手术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预后状况。结果两组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但手术组整块完整切除率高于ESD组(P0.05)。ESD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低于手术组患者(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个月时,全部患者均存活,未出现原发病灶的转移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近期预后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当,但ESD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较传统外科手术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判断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并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改良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ESD(ESD组)或改良ESD(改良ESD组)治疗的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纳入患者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13例行ESD,9例行改良ESD。对比分析ESD组和改良ESD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术前EUS判定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结果 22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小为(6.9±1.5)mm。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对照,内镜超声评估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95.5%(21/22)。ESD组和改良ESD组的R0切除率分别为13/13和7/9(100.0% 比77.8%, P=1.000)。改良ESD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ESD组[(16.0±2.2) min 比 (29.8±4.9)min,P<0.001]。ESD组发生1例术中穿孔和1例迟发穿孔,改良ESD组发生1例迟发出血。术后2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0.0±24.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超声可以准确评价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对于直径≤10 mm,浸润深度局限在黏膜下层的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改良ESD可以获得与ESD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癌。结论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接受ESD治疗的54例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疗效及ESD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54例ESD术治疗者中,早期食管癌占51.9%(28/54),癌前病变占48.1%(26/54),ESD手术用时(71.6±8.6)min。整块切除率为100.0%(54/54),完全切除率92.6%(50/54),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总的ESD术前后病理一致率为79.63%,ESD术中出血发生率52.3%,均为少量出血,未见迟发性出血。[结论]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成功率高,较为安全,但有相当比例的患者ESD术前后病理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胃食管结合部(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111例(114处病变)ESD治疗的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ESD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病变大小1.0~6.0 cm,平均(2.47±0.80)cm。表面光滑30处,充血糜烂59处,结节样粗糙11处,分叶状3处,绒毛状8处,浅溃疡1处,局部凹陷2处;术后病理提示上皮内瘤变19处、腺癌2处,瘤变及癌变率为18.42%(21/114)。ESD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0%(114/114),完整切除率为99.1%(113/114),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7.4%(111/114)。操作时间17.0~60.0 min,平均为(32.45±7.32)min。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发生术中穿孔,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术后2例追加手术治疗。随访96例,平均随访28.8个月,有1例(1.04%,1/96)复发。结论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发生率较高,采用ESD治疗整块切除病变,完整治愈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消化道功能影响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我院使用内镜外附管来协助进行ESD成功地治疗17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对胃镜检查发现的17例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进行ESD治疗,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1~67岁,平均53.5岁.所有患者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6家中心接受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胃角大面积黏膜病变患者资料,其中ESTD组32例,ESD组55例。比较2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 ESTD组剥离时间较ESD组短[(87.3±32.6)min比(136.7±64.5)min,P<0.01],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0.18±0.07)cm2/min比(0.08±0.05)cm2/min,P<0.01],ESTD组较ESD组整块切除率[100%(32/32)比87.3%(48/55),P=0.035]及治愈性切除率[100%(32/32)比85.5%(47/55),P=0.024]高。ESD组术中均有出血发生,有8例出现肌层损伤;而ESTD组术中出血率仅59.4%(19/32),且无肌层损伤发生(P均<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2)比1.9%(1/54),P=0.443]。 结论 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时具有更高的剥除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例患者行EMR,32例患者行ESD治疗,比较两者在出血、穿孔、狭窄、局部复发、手术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ESD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一种微创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ESD具有一次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同时具有操作技术难和手术风险大等特点。结论根据病灶的大小和来源层次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