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骑缝钉治疗儿童肱骨近端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皮山县人民医院、宣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6例儿童肱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肩关节Neer评分、术后内固定并发症。结果 26例患儿均采用切开复位骑缝钉内固定,手术时间为30~45 min,平均(39.5±4.3)min;术中出血量20~35 mL平均(28.7±4.2)mL;骨折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6±2.1)周;术后1周肩关节Neer评分为88~97分,平均(93.6±2.7)分;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折畸形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发症发生。结论 骑缝钉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干骺端骨折的有效术式,手术操作简捷,出血少,对干骺端损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有利于患儿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徐磊  王叙进  方诗元  孙建皖  杨家赵  李黎  李蒙  刘雷 《安徽医药》2017,38(11):1421-1424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1型老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骨折复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45.38±5.91) mL、(23.28±2.94) min和(6.27±0.84) d均少于对照组的(76.19±8.34) mL、(60.15±6.84) min和(10.63±1.86)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63,31.321,13.511,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和骨折复位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1型骨折的手术效果与内固定治疗相似,但是前者可减少术中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3.
范晓东  赵新国  张敬堂 《安徽医药》2016,37(8):1026-1028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入院的年龄≥75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内固定组与股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6~18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85.3±15.5)min vs(69.5±15.3)min]、下地负重时间[(11±3.3)周 vs(5±1.2)周]及术后ADL评分[(70.3±3.1)分 vs(8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出血量[(79±15.9)mL vs(80.1±10.7)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 vs 16.67%)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85.7% vs 8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头置换及PFNA都是有效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手术方案,但股骨头置换手术较PFNA治疗具有明显优势,符合关节部位快速康复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间断垂直钢丝缝合固定技术和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环扎固定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的22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2)与对照组(n=10)。试验组采用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环扎固定,对照组采用间断垂直钢丝缝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0天、1年膝关节活动度及Bostman评分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均获1年以上的随访,仅对照组有1例内固定失败,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第10天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3.40±4.14)°和(94.00±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40±2.99)°和(132.00±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后第10天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Bostman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环扎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间断垂直钢丝缝合固定,前者能更好地为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和股四头肌肌肉锻炼提供良好的保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佘刚  邹拥军  黄靖 《安徽医药》2017,38(10):1262-1265
目的 探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经踝关节X线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评价手术疗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Baird-Jackson评分优良率92.8%,对照组为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在术后1个月为(77.26±8.03)分,术后6个月为(94.12±8.63)分,较同期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距骨倾斜角为(4.61±1.42)°,距骨前移距离为(3.09±1.21)cm,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当天为(4.93±1.03)分,治疗后1个月为(2.14±0.92)分,对照组治疗当天为(5.12±1.06)分,治疗后1个月为(3.21±0.95)分,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等不良事件。结论 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解剖性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收治的行解剖性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8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相关资料。结果 1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109.11±18.59) min,术中出血量(16.56±1.12)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94±0.54) d。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腹腔镜穿刺切口脂肪液化。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直径(2.64±1.12) cm。所有患者术后进行了为期3~12个月的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赵常清  谢昌宏 《安徽医药》2020,41(4):467-469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合肥市骨科医院创伤科对2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钢板固定。根据AO/OTA分型,12A型3例、12B型15例、12C型9例。患者年龄(50±21)岁,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3.0±2.7)个月。术后1、6、12个月采用QuickDASH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75±11)min;术中出血量40~120 mL,平均(75±18)mL;未发生医源性神经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在随访过程中,骨折均在3~6个月、平均(4.6±0.7)个月获得临床愈合。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8~13次,平均(10.5±1.5)次。术后1、6、12 个月QuickDASH评分分别为(27.90±6.60)分、(5.16±2.86)分、(0.67±2.36)分。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唐康  华兴一  周剑 《安徽医药》2019,40(5):532-534
目的 分析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成人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21例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21例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随访6~14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0 d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结果 2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2.62±8.75)min,术中出血量(48.57±19.82)mL,本组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19±2.27)个月。术后10 d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与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2例患者锁骨周围皮肤有麻木感,6例患者因个人原因取出内固定装置。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成人锁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出血少,骨折愈合佳、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D打印预处理对A2-3/C2-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溧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24例A2-3/C2-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7例采用常规内固定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57例则在内固定术前采用3D打印预处理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随访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19±23.72)min、(154.94±46.85)mL、(2.82±0.64)次、(52.85±10.34)mL、(12.70±1.64)d,均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HS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1,P=0.32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低于对照组的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预处理辅助用于A2-3/C2-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7例成人无肠坏死或肠穿孔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2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81.9±23.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5±22.8) mL,平均住院时间(7.7±2.3) d;25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1例切口有渗液及1例切口局部淤血患者均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 如无肠坏死或肠穿孔,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合固定技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意义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单纯内固定术)、观察组50例(复合固定术),对照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愈合程度优(30例,60%)、良(10例,20%)、差(5例,10%)、未愈合(2例,4%);观察组愈合程度优(35例,70%)、良(15例,30%)、差(0例,0%)、未愈合(0例,0%),两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内、外复合固定技术对治疗不稳定性的骨盆骨折,能加强骨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对恢复骨盆解剖序列的连续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2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随访17例,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结果:本组32例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12.5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满意,优良率为93.8%,并发症少。结论: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有助于治疗休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尤瑞金  杨德育  吕宏升 《安徽医药》2017,38(8):1020-1022
目的 评价空心螺钉结合带线锚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小粗隆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14年2月解放军第180医院采用空心螺钉结合带线锚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小粗隆骨折并接受随访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4.3±4.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疗效及放射学评价。疗效评价: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分;放射学评估:根据X线片判断骨折端位置、愈合情况及股骨近端骨骺发育。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3±2.1)周。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无软组织及骨骼感染,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未见股骨近端骨骺发育异常,未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本组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秀(60分)。结论 空心螺钉结合带线锚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小粗隆骨折,可使骨折端得到理想复位及牢固固定,并发症少,骨折端愈合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刘淑永  王帅 《安徽医药》2015,36(11):1368-1371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2例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采用LCP内固定治疗27例(内固定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5例(外固定组)。通过术后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尺偏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内固定组患者术后6个月Gartland-Werley评分(4.12±1.41)分显著低于外固定组评分(5.06±1.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Gartland-We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100%)高于外固定组优良率(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与外固定支架效果相当,但其对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肱骨近端骨折为例,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获得随访的80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采用MIPO治疗(MIPO组),50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MIPO组与切开组的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的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组,术后1周的疼痛评分低于切开组,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好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满意,而且创伤性小,并发症少,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骨盆骨折61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采用耻骨联合上弧形切口或腹股沟切口,用重建钢板或螺钉固定。髂骨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骶骨骨折采用骶髂后入路或前入路,用钢板、拉力螺钉、骶骨棒固定。结果本组61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8.6%。按照Majeed的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77%。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尽量选择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及有效的内固定,可以获得骨盆外形恢复好、功能恢复快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