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凌君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2019-2022

目的:探究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4/2017-10我院行双切口(观察组)和单切口(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各68例68眼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mo视力、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密度、面积),以及术后1mo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前房积血、角膜内皮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滤过泡瘢痕化)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6mo眼压、散光程度差异。

结果:术后1mo时,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则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变化幅度均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mo与术后6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程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mo高于术后6mo(P<0.05),而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虽然双切口术式与单切口术式在改善视力和眼压方面效果相似,但双切口术式对术区损伤更小,能降低术后角膜内皮损伤,并减轻患者术后散光程度,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和泪膜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06/2017-06收治的88例88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研究组),另选取本院100例100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采用Topcon SP-3000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检查仪检查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观察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7d两组患者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mo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各时间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3mo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六角形细胞比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7d,3mo后研究组六角形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UT、SⅠt、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7d后两组患者BUT、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SⅠ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mo研究组BUT、SⅠ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BUT、SⅠt、F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损害,破坏泪膜的稳定性,尤其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受损更严重,且术后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3.0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67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A组40眼行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B组40眼行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两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和平均超声能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情况、角膜散光、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术眼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A组为8.18±11.22s,B组为7.82±2.1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超声能量:A组为(17.25±4.22)%,B组为(17.64±4.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相比,内皮细胞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部分患者术眼角膜水肿,其中A组共有9眼,B组共有6眼,3~5d后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术后1wk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mo后,两组各自散光的又趋于稳定,术后1、3mo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mo两组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软性或中等度硬核,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与传统的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相比,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源性散光,而且散光状态比较稳定,有利于视力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300例30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150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能量(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AVE)、术中前房稳定性、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时测得的裸眼视力(UCVA)、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

结果:两组EPT、AVE及术中前房稳定性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UCVA、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d,1wk,1mo时UCVA均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1、3mo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1wk,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UCVA、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低,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柳维艳  王星力  赵洋  张勇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788-179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02/2019-01我院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并按1:1比例选取同期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作为对照组。检查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前和术后3mo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 BCVA比较有差异(均P<0.001); 术前、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组CMT、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鼻上角膜曲率较术前增大(P<0.001),对照组后表面中心、颞下角膜曲率较术前大(P<0.001),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中心、后表面颞下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术后3mo前表面、后表面角膜散光均上升(均P<0.001),后表面逆规散光较术前增多(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均P<0.05);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可获益,但改善效果不及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CMT较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更高,后表面散光有所增加,术后前房形态改变更明显,角膜内皮细胞受损更重,但相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杨帅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91-2194

目的:观察23G微创系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103眼分为观察组(48例51眼)和对照组(48例52眼)。观察组患者予以23G微创系统联合超声乳化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超声乳化术和玻璃体切割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角膜散光度数等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视力(LogMAR)均较术前降低,且有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同时间点视力(LogMA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且有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同时间点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mo角膜散光度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角膜散光度数逐渐降低至术前水平,观察组患者术后1、3mo角膜散光度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系统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好于常规手术,有利于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度数等恢复正常,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莉  李鹏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9):1576-1578
目的:对比观察高龄硬核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为A组36例40眼,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为B组38例46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6mo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的变化。

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 术后1mo UCVA≥0.5的术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4,P=0.023); 术后1、6mo两组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5,P=0.038; t=2.774,P=0.041),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mo两组间细胞平均面积(A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45; t=2.153,P=0.039); 两组术后1、6mo两组间变异系数(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是治疗高龄硬核白内障患者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棕褐色硬核白内障的手术处理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手术技巧。

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患者分层随机抽样分成两组:A组40例40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B组40例40眼采用无缝线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utureless large-incision-manual cataract extraction,SLIMCE),两组患者均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值、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角膜水肿程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等。

结果:A组患者术后3、7d视力明显好于B组(P<0.05),术后1d,1mo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mo内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并发症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36); 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5); 手术时间、术后7d角膜水肿反应、眼内压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是治疗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白内障优选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情况。

方法:选取2016-01/12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38例38眼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4例24眼,女14例14眼,年龄60~72(平均65.2±2.37)岁。无高度近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8例38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22眼,女16例16眼,年龄61~70(平均64.4±2.4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7、14d,1mo泪膜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情况。

结果:两组术前SⅠt、BUT、FL、主观感觉评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7、14d、1mo BUT、FL、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主观感觉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7、14d SⅠ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7、14d,1mo FL、主观感觉评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7、14d SⅠt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mo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3、7、14d,1mo BUT比同组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无高度近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3、7、14d比同组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安全可靠,对泪膜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2.2mm微小切口与3.0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2-01/2013-06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2.2mm切口组45例45眼,3.0mm切口组45例45眼,分别行2.2mm或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d; 1wk; 1,3mo随访,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术后1d,2.2mm切口组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1,3mo,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d; 1wk; 1,3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d; 1wk; 1,3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2mm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明显减小。

结论:2.2mm微小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早期提高视力更明显,能明显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12.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预防后发障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预防后发障的方法。方法 对 46例 ( 4 6眼 )先天性白内障 ,以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的注吸I/A系统吸净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 ,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 (A组 ) ,同期施行的3 2例 ( 3 2眼 )先天性白内障 ,以同样的方法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 ,进行单纯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 ,不做前段玻璃体切除 ,作为对照组 (B组 )。术后随访 2年以上。结果 后发障发生的情况 ,A组 2眼 ( 4 4% ) ,B组 7眼 ( 2 1 9% )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均未发现眼底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硒性白内障模型与人老年性白内障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人老年性白内障和硒性SD大鼠核性白内障,探讨该白内障模型在运用于对人老年性白内障的研究中的可行性,进而初步研究蛋白质变性过程中二级结构的变化。方法15d龄SD大鼠,经皮下注射2mmol·L-1亚硒酸钠溶液建立白内障模型,通过对蛋白含量的测定,蛋白多肽成分的分析以及蛋白圆二色性的检测,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15d龄SD大鼠皮下注射2mmol·L-1亚硒酸钠溶液4d后晶状体出现明显的乳白色核性混浊;与人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相比较,硒性SD大鼠中LMW的蛋白含量亦明显减少;PAGE电泳中出现与人老年性白内障位置相似的电泳条带,SDS-PAGE中的电泳条带差异较大;其CD谱波形与人晶状体蛋白的波形十分相似。结论硒性SD大鼠白内障模型与人老年性白内障在发生过程中产生了相似的变化,该模型可以应用到人老年性白内障的研究中。并初步探讨人老年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蛋白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Green cataract     
Drews RC 《Arch. Ophthalmol.》2006,124(4):579-586
The green cataract seen in the 16th to 18th centuries was reinterpreted in the 19th century (on the basis of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to be a greenish color of the light returning through the pupil in an eye with absolute glaucoma and not due to a greenish discoloration of a cataract. Were the older observers in error? It seems unlikely. This article presents photographs of true green cataracts--ie, opaque lenses of greenish color--from my own practice; a published photograph of a green cataract; and histopathological documentation of the cause, iron (blood pigment).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