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预弯棒在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出现侧方成角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5年6月本院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患者共218例,其中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08例。评估每一位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椎体螺钉与终板的夹角,208例中男139例,女69例,年龄16~68岁,平均(38.1±14.9)岁。损伤类型:车祸31例,重物砸伤23例,高处坠落伤154例。骨折椎体节段:T_(11)2例,T_(12)18例,L_1137例,L_241例,L_39例,L_41例;骨折椎体AO分型:A型194例,B型14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3例,B级11例,C级35例,D级39例,E级70例。内固定材料:Antares(美敦力公司)197例和Z-Plate(美敦力公司)11例。208例中有20例术中通过预弯连接棒预防可能形成的侧方成角,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8~53岁,平均(35.3±20.1)岁。损伤类型:车祸6例,重物砸伤1例,高处坠落13例。骨折椎体节段:T_(11)0例,T_(12)1例,L_115例,L_23例,L_31例;骨折椎体AO分型:A型20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例,C级3例,D级4例,E级7例。内固定材料:全部应用Antares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美敦力公司)。[结果]全部病例中有9例术后出现超过5°以上的侧方成角,没有10°以上的侧方成角。术前侧方成角平均1.31°±4.09°,术后侧方成角平均2.19°±3.78°,术前与术后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应用预弯棒的患者术中均出现椎体螺钉与相应的终板较大的成角,但术后均没有出现超过5°以上的侧方成角。术前侧方成角平均2.11°±4.26°,术后侧方成角平均2.31°±3.58°,术前与术后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弯棒可以有效地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术中导针定位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行胸腰段前路手术的60例患者,获得随访的患者53例。53例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27~61岁,平均(39.4±12.8)岁。损伤类型: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10例,高处坠落伤37例。骨折椎体节段:T_(11)椎体0例,T_(12)椎体5例,L_1椎体37例,L_2椎体6例,L_3椎体4例,L_4椎体1例。骨折椎体AO分型:A型50例,B型3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4例,C级10例,D级21例,E级12例。内固定材料:Antares或Anterior。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定位组和非定位组,定位组在术中置钉前应用克氏针在椎体上临时定位确定椎体正位像上螺钉进钉方向,非定位组则根据椎体的形态确定进钉方向。随访时定位组25例,非定位组28例。测量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以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收量、手术时间、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伤椎上位两个节段的平面入路。定位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是(1.89±3.18)°,非定位组为(3.26±3.09)°。定位组中有1例出现超过5°以上的侧方成角,非定位组有7例术后冠状面Cobb角在5°以上,2例超过10°,随访时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组有92枚(92%)螺钉与终板的夹角小于5°;非定位组有70枚(62.5%)螺钉与终板的夹角小于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位组术中出血量(230.4±209.8)mL,术中自体血回输量(170.0±132.0)mL;1例于术中术后输异体血300mL,手术时间(158.2±57.4)min;非定位组术中出血量(300.5±252.5)mL,术中自体血回输量(230.0±130.5)mL,5例于术中术后输异体血200~600mL,手术时间(180.1±65.4)min。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导针定位提高了椎体螺钉平行于终板的准确率,可以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发生,同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与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关系,探讨内固定系统对脊柱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72例,男124例,女48例;年龄15~ 70岁,平均39.0岁。根据应用的内固定系统不同分为4组:Z-plate组(63例)、Antares组(45例)、Profile组(50例)及单钉棒组(14例)。测量并比较各组术前、术后、未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大小、各组间冠状面Cobb角大小,及各组间不同程度侧方成角的比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49个月(平均39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术前Cobb角-14.3°~14.6°,平均0.8°±3.9°;术后Cobb角-8.2°~14.0°,平均3.2°±4.1 °;末次随访时Cobb角-1.1°~ 17.3°,平均3.5°±4.2°。术后及未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各时间点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侧方成角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59)。结论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与使用内固定系统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过程中脊柱冠状面Cobb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导致术后侧方成角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3月经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测量每一位患者的术前、腰桥前、腰桥后(16例使用了腰桥)、撑开器后、切椎间盘后、加压后、术后前后位X线冠状面Cobb角,并测量术后前后位X线片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根据解剖特点分为全部病例组、胸椎组、腰椎组、L1组、L2/3组;根据是否使用腰桥分为腰桥组、无腰桥组.分析各组在手术的不同阶段冠状面Cobb角变化规律.应用重复数据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组、腰椎组、L1组、L2/3组、无腰桥组、有腰桥组6个组中均存在摆体位时脊柱向对侧轻度侧方成角,撑开器撑开后,切椎间盘后及有腰桥组的腰桥后脊柱出现明显向同侧侧方成角,应用撑开器撑开后脊柱向同侧侧方成角明显加大,使用腰桥后加重此趋势.胸椎组在前4个节段变化小,仅在加压安棒后出现脊柱向对侧侧方成角的现象.重复数据测量两两比较显示胸椎组与腰椎组以及胸椎组与L1组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主要因素是椎体螺钉A+D角或B+C角.[结论]除胸椎组外应用腰桥和撑开器撑开后导致了明显的脊柱侧方成角,此可能会诱导术中安置椎体螺钉的方向出错.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椎体螺钉的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均明显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比:术前为49.2%±15.7%,术后3 d及3个月分别为99.2%±4.5%、91.1%±5.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为32.3°±9.6°,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分别为3.5°±3.4°、3.9°±3.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除5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较术前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前路或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接受前路(组A)或后路(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及椎间角的变化.结果 组A共30例患者,组B共12例患者.组A与组B术前、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9°和11.7°,44.3°和5.3°,矫形率分别为76.1%和87.7%.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8.1°和7.7°.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2°、5.6°和8.2°,组B分别为3.3°、3.6°和3.2°.二组间比较,术后侧凸冠状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随访时侧凸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丢失组B均优于组A(P=0.022,P:0.022,P=0.005,P=0.019);术后椎间角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随访时椎间角组A较组B大(P=0.001),随访时椎间角丢失组A较组B多(P=0.043).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椎间角及椎间角丢失优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特征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方法对手术治疗的2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测量伤椎术前、术后(指术后3 d内)及末次随访的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凹陷度以及Cobb角。分析伤椎形态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0~9.64%(3.31%±4.50%),Cobb角丢失0.13°~14.1°(4.16°±4.19°)。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伤椎前缘高度随访丢失率与术后伤椎椎体凹陷度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Cobb角随访丢失度与术后Cobb角矫正度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结论术后存在伤椎椎体终板塌陷患者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更显著;术后Cobb角矫正度越大,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丢失越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与单纯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A组,n=13)和单纯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n=11)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X线片、CT评估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椎管减压范围及植骨融合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得到14~36个月(26个月)随访,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29min、1353ml及433ml;B组为212min、1107ml及261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矫正度及末次随访时的丢失角度两组分别为:A组为21.8±4.4和1.0±0.9,B组为18.7±8.4和1.3±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A组1例由术前B级恢复到C级,A、B组分别5例、4例由C级恢复到D或E级,3例、4例由术前D级恢复到术后E级,分别改善1.0、1.1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与单纯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两者各有优缺点及其适应征,应根据骨折类型、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终板骨折对胸腰椎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73例,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纳入观察范围。根据终板破坏程度分为A、B两组。A组:终板无骨折或仅有裂缝骨折而无爆裂,共15例;B组:终板爆裂骨折,共19例。测量手术前、后及最终随访时(平均28.6个月)的Cobb角及伤椎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B组的Cobb角和伤椎平均高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B组的伤椎平均高度有统计学意义,B组伤椎平均高度低于A组;术后A、B组的Cobb角无统计学意义。最终随访时A、B组的Cobb角及伤椎平均高度有统计学意义,B组伤椎平均高度低于A组,B组Cobb角大于A组。[结论]终板爆裂骨折影响伤椎的复位,使伤椎高度不能很好恢复,术后逐渐出现椎体高度和矫正角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Kümmell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网袋组及PKP组。网袋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54~83(67.40±7.44)岁;T10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PKP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56~81(67.20±7.0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1例,T12骨折6例,L1骨折10例,L3骨折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网袋组术后1年VAS(1.20±0.4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50±3.10)%,Cobb角(17.20±3.12)°,椎体前缘高度(20.20±1.35) mm;PKP组术后1年VAS(1.15±0.4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20±3.00)%,Cobb角(17.10±3.19)°,椎体前缘高度(20.10±1.37) mm;组内对比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共20例20椎,其中1例出现骨水泥向上终板处渗漏,渗漏率为5%;PKP组20例20椎,骨水泥向上终板渗漏3例,向下终板渗漏1例,向椎体前方渗漏1例,向椎体侧方渗漏2例,共7例,渗漏率为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成形术在Kümmell病的治疗中可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CT三维重建资料为基础,对3种不同标志方法引导的前路齿突螺钉置入的安全角度及可靠性进行分析,并评估国人齿突的容纳能力。方法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对选取的141例国人颈椎CT三维重建资料中的齿突图像进行测量分析,其中男96例,女45例。分别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C3椎体前缘切线为标志,测量不同标志线下前路齿突螺钉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最佳置钉角度与最佳置钉长度,并对男性与女性的最佳置钉长度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测量齿突基底部最窄矢状内径与外径、基底部最窄冠状内径与外径,分析国人齿突是否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并分别对男性与女性齿突基底部径线长度及齿突的螺钉容纳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C3椎体前缘切线作标志线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分别为22.82°~30.37°、55.55°~63.08°、13.83°~21.42°;最佳置钉角度分别为27.09°±2.98°、58.85°±4.43°、18.09°±5.09°;最佳置钉长度为(38.35±2.93)mm,其中男性为(39.04±2.89)mm,女性为(36.89±2.4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突基底部最窄冠状内径、外径分别为(6.21±1.01)mm、(8.87±1.04)mm,最窄矢状内径、外径分别为(7.16±1.13)mm、(10.34±0.98)mm,男性与女性齿突基底部矢状、冠状径线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资料中,有65例(46%)齿突冠状面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其中男50例,女15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齿突基底部的矢状径线上,有128例(91%)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其中男92例,女3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及C3椎体前缘切线做标志线,前路齿突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分别为22.38°~30.43°、55.52°~63.54°、13.38°~21.53°。齿突的矢状径有容纳2枚螺钉的更大空间,为国人前路齿突交叉置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山羊腰椎的解剖测量以及与人体腰椎的对比研究,为腰椎假体的动物模型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0对波尔山羊新鲜腰椎标本及健康成人腰椎的椎体、椎弓根、椎间盘等部位的解剖参数进行采集,最终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两者腰椎解剖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山羊椎体前高中高后高,最大值分别为(38.7±2.9)、(40.1±2.6)、(40.7±2.7)mm。其终板宽度大于其深度,整体呈心形或肾形外观。山羊上终板向外凸出,下终板凹陷较小,最大值为(1.6±0.6)mm。山羊椎弓根高自L1至L6不断增大,最大值为(30.5±1.9)mm;其椎弓根宽与夹角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分别为(6.7±0.4)mm与(45.9±2.6)°。山羊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三者随着椎间隙的变化数值波动较小;其椎间孔高与宽亦变化较小,分别在(12.9±0.3)~(14.3±1.0)mm与(5.7±1.0)~(6.7±0.9)mm波动。对比结果显示山羊腰椎椎体高、椎弓根高及夹角明显大于人类(P0.05),而其终板宽与深、椎间盘高等明显小于人类(P0.05)。此外,两者某些结构如椎弓根高、椎间盘高等随着椎体序数的增加亦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结论:山羊腰椎虽然在某些方面如终板及椎间孔形态等与人体存在相似性,但是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掌握山羊腰椎的解剖特点及与人体之间的差异对于腰椎假体及相关技术的山羊动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青少年L_5S_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_5S_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_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_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枕颈角度变化。方法:选取150例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男女各75例,年龄20~70(44.83±13.88)岁;共分为5个不同年龄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70岁),每个年龄组30例,每组男女各15例。拍摄150例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包括头颅在内的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McGregor线(硬腭后上缘与枕骨鳞部外板最低点连线)与C_2椎体下缘切线所成的夹角(occipitocervical angle,OCA)及C_2椎体后缘连线与硬腭平行线相交所成的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获得正常人群OCA及TOCA角影像学参数。将所得数据分别按男女组及不同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OCA及TOCA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5例不同年龄人群男性OCA角组平均为(14.71±3.09)°,75例不同年龄人群女性OCA角平均为(14.22±4.27)°;75例不同年龄人群男性TOCA角组平均为(90.50±4.63)°,女性组TOCA角平均为(90.57±6.67)°;不同性别组间OCA及TO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本组150例样本按照5个不同年龄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OCA及TO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发现OCA与TOCA角呈正相关(r=0.454,P0.01)。结论 :该研究提供了西南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枕颈角度影像学数据,为枕颈融合术确定理想的固定角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对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进行置钉通道相关参数测量,探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行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且排除上颈椎畸形、手术的患者90例,其中单侧或双侧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51例,共84侧。利用其图像数据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并分别测量置钉通道相关数据。结果:51例患者中,椎动脉沟处后弓最低高度为(3.28±0.51)mm,侧块高度、宽度、与后弓移行处高度均可容纳3.5 mm直径螺钉置入。0°~15°(0°、5°、1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依次为(27.36±1.81)、(27.01±1.68)、(27.07±1.75)、(27.48±1.72)mm,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钉道长度依次为(23.44±1.79)、(23.87±1.84)、(24.58±1.89)、(25.56±2.01)mm,侧块螺钉钉道长度为(20.78±2.05)mm。螺钉通道5个截面的CT值均值分别为椎弓根螺钉(701.89±141.48)HU、侧块螺钉(599.11±137.33)HU。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通道长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5°椎弓根显露置钉法钉道长度随内倾角增加而增长(P0.05),且均比侧块螺钉钉道长(P0.05),椎弓根螺钉通道穿过骨质CT值均值高于侧块螺钉通道(P0.01)。结论:利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可完成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置钉,且钉道长度损失不多,穿行骨量较大,预期把持力良好。  相似文献   

19.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0):943-94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75.35±11.82)岁,骨密度T值为(-4.28±0.65) g/cm~3;B组49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76.79±9.64)岁,骨密度T值为(-4.33±0.72) g/cm~3。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12、18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18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并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量A组为(8.42±1.24) ml,B组为(9.19±1.09)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出现5例,B组4例,均未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骨水泥分布A组优25例,良19例,差1例,B组优45例,良4例;骨水泥分布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18个月VAS、ODI评分A组分别为8.29±0.74、2.59±0.14、3.75±0.38、3.84±0.88和40.04±3.16、9.24±2.82、12.27±2.64、15.83±2.58,B组分别为8.22±0.82、2.54±0.19、2.81±0.23、2.82±0.45和39.98±2.05、9.16±2.10、9.46±2.41、9.76±2.46;术后1个月VAS、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18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椎体高度、Cobb角A组分别为(59.17±1.42)%、(85.95±2.19)%、(75.27±3.45)%、(68.34±2.24)%和(23.83±3.37)°、(15.26±2.61)°、(17.63±2.16)°、(19.46±2.54)°,B组分别为(59.31±1.87)%、(89.19±2.53)%、(88.62±2.51)%、(88.59±2.62)%和(24.72±3.78)°、(14.91±2.28)°、(15.48±2.55)°、(15.86±2.81)°。术后即刻椎体高度B组大于A组,Cobb角B组小于A组(P0.05),在随访中,B组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A组椎体高度塌陷(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使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