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两种处理后获得的ADC值、eADC值、FA值和可视神经纤维长度,研究弥散登记在磁共振DT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进行磁共振DTI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原始数据直接处理获得ADC值、eADC值和FA值,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后再进行ADC值、eADC值和FA值测量,同时对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纤维示踪成像,分别比较每例研究者的ADC值、eADC值和FA值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变化,同时比较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纤维示踪图像上相同兴趣区测量所得纤维束长度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3,P=0.6321),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1);研究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039,P=0.0754),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施加弥散登记后可视纤维束变长。结论弥散登记处理可获得较好质量的ADC图、eADC图、FA图和纤维示踪图,并获得更为可靠的 ADC值、eADC值和FA值。可见纤维束长度变长,在磁共振DTI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弥散加权和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脑梗死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30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22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WI及DTI扫描,比较患侧和健侧弥散信号的改变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各项异性指数(FA)值的变化,分析不同时期脑梗死DWI信号改变、ADC值及FA值的关系。 结果: 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在DWI呈高信号,慢性期表现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平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平均rADC值(P<0.05)。45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4例,慢性期11例)患者脑梗死区平均FA值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的平均FA值(P<0.05)。结论:DWI和DTI可以快速检出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DWI和MRI的联合应用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作为病例组进行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DTI,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tensortracking,DTF)。结果:对照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脊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59.48)×10^-3,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TI较常规MRI成像能更早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及DTF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颈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和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 D 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lt;0.01),平均FA值为(425.91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椎病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 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颈椎病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探讨DTI上胼胝体各向异性异常对老年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0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和正常老年人,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检查,对兴趣区(ROI)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韦氏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胼胝体膝部、压部的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ADC值高于正常对照组。胼胝体压部FA值与言语商、操作商、记忆商呈正相关(P<0. 05)。 结论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有胼胝体膝部、压部的各向异性下降,反映了脑白质纤维结构的破坏,DTI为认知功能障碍脑内微观结构改变提供了客观依据,胼胝体压部FA值可作为判断认知功能损害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肝细胞癌诊断(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HCC进行DWI成像,测量肿瘤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ADC)值,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HCC病灶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或中高信号;HCC组织ADC值为(1.15±0.51)×10-3 mm2/s,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61±0.73)×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有显著差异;DWI在肝内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脏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男性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成像参数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和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7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1期和2期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和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使用3.0 T临床磁共振仪进行肾脏DTI成像,分别计算肾皮.髓质感兴趣区的平均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析这两个DTI参数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组间肾皮髓质FA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D 1期[eGFR≥90ml/(min·1.73m2)]和CKD 2期组患者[eGFR 60~90ml/(min·1.73m2)]较健康对照组皮髓质的FA值均显著减低(皮质FA,χ2=12.037,P=0.002;髓质FA,F=9.078,P=0.001)。CKD 2期患者髓质FA显著低于1期。糖尿病患者的皮髓质FA值与eGFR呈正相关,皮质FA值与尿α1微球蛋白肌酐比值(α1-microglobulin/creatinine ratio,UA1MCR)呈负相关。1期患者肾皮质和髓质ADC值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DTI有助于评估男性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平均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量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脑脊液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区的平均ADC值和FA值。对照分析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胶质瘤之间平均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肿瘤实质区、对侧大脑白质升高(P〈0.05),较脑脊液降低(P〈0.05);而FA值较脑脊液、肿瘤实质区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肿瘤实质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脑脊液降低(P〈0.05),较对侧正常脑白质升高(P〈0.05);而FA值较脑脊液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实质区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定量分析大脑胶质瘤及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董玉茹  王宏  钟心  穆学涛  马毅  刘腾  刘勉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22(1):12-14,18,F000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In recent years,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tool to study ischemic strok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anisotropic changes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track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using DTI,and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rticospinal tract damage and muscle strength in such patients during acute ischemia.Method:9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9 healthy subjects were examined with T1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T2 ...  相似文献   

12.
超急性脑梗死的弥散加权与扩散张量成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弥散加权(DW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超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DW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值(DWI序列)或DCavg、FA值(DTI序列),并得到DWI图、ADC图(DWI序列)或DWI图、DCavg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及皮质脊髓束图(DTI序列).结果 DWI序列比DTI扫描速度快.DTI序列获得的DWI图、DCavg图显示19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与DWI序列获得的图像结果一致.而且,DTI序列还可以获得FA图、彩色编码FA图.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心区DCavg值与对侧镜像区有统计学差异,边缘区DCavg值与对侧镜像区无统计学差异,与ADC值结果一致.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显示皮质脊髓束为无受累、部分受累、完全受累,其临床肌力分别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无恢复.结论 DWI比DTI具有检查时间上的优势,而DTI能为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脑肿瘤磁共振弥散与灌注成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与灌注加权成像的相关性,提高脑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2001年6月~2005年3月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100例脑肿瘤患者的弥散加权与灌注加权图像资料,对肿瘤感兴趣区的DWI与rCBV图的信号强度、ADC与QrCBV及rMTT值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100例脑肿瘤中,33例为良性肿瘤,67例为恶性肿瘤.在DWI图上,90.9%的良性肿瘤呈高或等信号,65.7%的恶性肿瘤呈低信号.在rCBV图上,84.8%的良性肿瘤和79.1%的恶性肿瘤呈低信号,两者血流灌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肿瘤的ADC平均值明显低于恶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t=1.641,P<0.05);但前者的QrCBV平均值和rMTT平均值明显高于后者,两者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t=0.726,t=1.114,P<0.05).良性脑肿瘤弥散与血流灌注呈反相关,而恶性肿瘤则呈正相关.良恶性肿瘤间的弥散和血流灌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根据脑良恶性肿瘤间的磁共振弥散和血流灌注的相关性和显著性差异,可以推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助于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E1.5TEXCITE ⅢHD磁共振成像仪对肝脏DWI成像的可重复性。方法采用GE1.5TEXCITEⅢ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八通道体线圈,对3O例健康志愿者在不同时间(24H-14D内)行两次DWI成像扫描。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入adw4.2工作站,利用functool2软件得到两次扫描的ADC图并计算出ADC值、eADC值,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次不同时间行肝脏弥散加权成像所得到的ADC和e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E1.5TEXCITEⅢHD磁共振对肝脏DWI成像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进一步用于肝脏良恶性病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18例脑肿瘤患者(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Ⅱ级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并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18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病灶区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中断、破坏、浸润等异常表现.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地为肿瘤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在活体内立体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入性医学成像工具,用于研究脑白质的结构。后处理的DTI标量可以用来评估由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引起的脑组织变化,这导致临床研究中对DTI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文章对DTI、DTI标量以及DTI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的临床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对兔颅脑爆震伤早期非出血灶、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建立颅脑爆震伤模型,伤后常规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DWI和DTI扫描,采用Functool 2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量化分析;观察颅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同一层面DWI和DT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只实验兔中,6只CT、T1WI和T2WI序列显示脑内无异常信号影,其中2只DWI未发现任何异常低信号;在其余24只实验兔,CT仅见脑内积气影;MRI常规序列检出非出血灶,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序列显示亮白高信号影.DWI序列共检出非出血灶189个,分别呈现点状(28.5%)、片状(54.0%)和线样(17.5%)高信号影,边缘清晰.DWI序列检出非出血灶数目显著多于常规T1WI和T2WI序列(P<0.01).DTI显示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内囊区降低尤为显著(P<0.01).大脑半球白质和脑干ADC值、FA值降低程度与实验兔的生存时间呈线性相关(r=0.53,P=0.05;r =0.13,P=0.03;r=0.0.25,P=0.04;r=0.27,P=0.02).结论 对于兔颅脑爆震伤,DWI对非出血灶,尤其对小片状非出血灶的检出率较高;DTI可通过测定ADC值和FA值的降低程度在预后评估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Wallerian变性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正常志愿者、10例正常变异者和 40例病变者分别进行DT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正常志愿者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均值分别为0.73和0.63,其FA比值(数值小的一侧比大的一侧)分别为97.6%和96.8%;正常变异者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走行区FA均值分别为0.72和0.64,其FA值比值分别为96%和95%,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者患侧大脑脚、脑桥基底部FA均值分别为0.64及0.52。其FA比值(患侧FA值比健侧FA值)分别为76.0%和77.0%,患侧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的FA值及其比值较正常者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技术通过测量FA值及其比值及神经纤维束的三维重建,较常规MRI更为准确客观地诊断Wallerian变性。  相似文献   

19.
自Le Bjhan等于1986年发掘了扩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DW)成像后,其很快被应用于临床。DW成像在神经系统的应用上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是一种非侵人性检查。其通过各个特定方向到扩散加权的数学运算,可以获得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DTI基础上发展了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Faphy,DTT)。DTT可以在活体上无创性进行人脑白质纤维束形态和功能研究。本文将对扩散对比的原理及其在颅脑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