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体外永磁体牵引技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胃早癌患者,对胃窦早癌患者实施体外永磁体牵引辅助ESD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是否完整切除及有无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顺利完成ESD手术治疗,磁牵引装置从开始准备到完成病变牵...  相似文献   

2.
评估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金属夹联合丝线和橡皮圈作为简易内牵引装置的临床应用价值。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间,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进行ESD治疗的56例早期结肠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软件随机分配,分为常规ESD治疗的对照组(n=28)和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牵引的牵引组(n=28)。对两组患者的ESD手术总时间、黏膜剥离时间、黏膜下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病灶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牵引组手术总时间较对照组短[(74.64±33.25)min比(117.18±35.75)min,t=4.61,P<0.001];牵引组黏膜剥离时间较对照组短[(51.61±24.87)min比(99.11±32.73)min,t=6.11,P<0.001];牵引组黏膜下注射次数较对照组少[(1.68±1.16)次比(4.96±1.41)次,t=9.57,P<0.001];两组患者在手术面积和完整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的作为牵引辅助装置,可以降低结肠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新型磁力锚导引系统在猪模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名熟练ESD操作者在2只实验猪直肠进行磁力锚牵引辅助下ESD,记录分析操作时间、切除效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等。结果 共完成ESD操作5例,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平均时间为26.6 min,单位时间切除率(0.38±0.1)cm2/min。病灶均完整切除且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结论 磁力锚牵引辅助ESD能有效暴露黏膜下层,提供直视下切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体内牵引技术在右半结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间,因右半结肠病变内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ESD治疗,其中采用体内牵引技术辅助的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括线圈牵引辅助6例(线圈牵引组)和弹力环牵引辅助5例(弹力环牵引组),总结手术时间、剥离时间、病灶完整切除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线圈牵引组(n=6)病灶直径2.0~3.5 cm,手术时间15~35 min,其中剥离时间10~30 min;弹力环牵引组(n=5)病灶直径3.5~5.0 cm,手术时间20~60 min,其中剥离时间15~55 min。11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创面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体内牵引技术辅助ESD切除右半结肠病变安全可行,其中弹力环具有自身弹力回缩特点,尤适合用于病灶较大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型牵引装置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 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牵引,分为传统ESD组(不使用牵引)及牵引辅助ESD组(利用3个夹子和1个橡皮圈组成弹性三角形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分析两组总切除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黏膜下剥离速率以及安全性等相关指标。 结果 共纳入54例结直肠LST患者,其中29例为传统ESD组,25例为牵引辅助ESD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变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辅助ESD组的病变面积为13.30(7.55,15.91)cm2,较传统ESD组的6.90(5.50,13.50)c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3.50,P=0.014)。传统ESD组与牵引辅助ESD组总切除时间[48.00(35.50,58.00)min比34.00(29.00,35.00)min,U=109.00,P<0.001]和黏膜下剥离时间[(39.52±12.37) min比(25.68±7.37)min,t=4.89,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辅助ESD组黏膜下剥离速率快于传统ESD组[0.17(0.13,0.30)cm2/min比0.52(0.30,0.62)cm2/min,U=604.00,P<0.001]。传统ESD组有2例(6.9%)穿孔,牵引辅助ESD无穿孔发生,但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 结论 利用夹子及橡皮圈进行牵引辅助的ESD相对于传统ESD治疗结直肠LST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被发现,淋巴结转移风险低的早期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其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势在于可以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本研究采用ESD治疗符合内镜切除原则的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以及胃肠道类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结直肠因管腔窄、肠袢弯曲角度大、黏膜薄等解剖特点,该部位的ESD操作难度较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如何有效地减少结直肠E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问题。认识并掌握结直肠ESD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对结直肠ESD的顺利完成及临床推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ocosal dissection,ESD)因其完整切除率高,安全性好,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广为接受的微创外科治疗方式。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术者们意识到ESD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过程中使剥离面获得理想的张力以及良好的视野,尤其对于位置困难、不易暴露、存在粘连的病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文献中报道的多种牵引方法多是用于黏膜病变的辅助治疗,而对于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特别是结直肠SMTs的牵引技术报道甚少。我中心从2017年3月开始针对拟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结直肠SMTs患者,采用改良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辅助ESD治疗1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华消化杂志》2022,(5):357-36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胃黏膜和黏膜下病变的有效方法。然而, 由于ESD操作中视野有限, 对医师的技术要求高, 且存在手术时间长, 以及易并发术中穿孔、出血等问题, 无法达到最佳疗效, 从而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 辅助牵引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善了ESD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并讨论了目前临床常用的ESD辅助牵引方法在胃部病变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有效方法,可以弥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的缺点,提高病变的完整切除率,避免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然而,ESD缺乏有效的反牵引,导致技术需求和手术时间增加,有可能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利用磁性物体相互吸引的特性,从而达到有效牵引病变的效果,甚至可以根据术者意愿不断调整牵引力的方向和大小。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是ESD辅助牵引技术的最有吸引力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就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125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125例中食管病变67例,胃病变41例,十二指肠病变1例,结肠病变6例,直肠病变10例;病灶共143个,平均直径2.66cm。所有病灶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4.6min。术中少量出血占7.2%,延迟出血占4%,穿孔发生率4.8%,术后发热率12%,4例ESD后病理基底有癌细胞浸润追加外科手术治疗。住院时间4~50(平均11.87)d。随访3~31个月,其中1例残留,2例复发,6例出现食管狭窄,1例发生支气管胃食管瘘。[结论]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但随着内镜操作医师技术水平的提高,内镜器械的改进,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8例,共治疗病变29处.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APC)或针式刀在距病变边缘0.3~0.5 cm处环周点状凝固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起,在距离标记点约0.5 cm处用针刀及IT刀环行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用IT刀逐渐将黏膜剥离,部分病变回缩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圈套电凝切除.术中出血用热凝同止血钳、APC或金属夹止血.切除病变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 本组29处病变中,22处病变完整切除,6处病变分块切除,1处病变未能全部切除.胃窦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0%(12/12),胃角至贲门间病变为5/7,食管病变为3/5,结直肠病变为2/5.1例出现术后迟发出血.胃窦病变平均手术耗时最短,为48 min.20例随访1~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技术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及形状确定切除范围,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缺点之一是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正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约2000年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使病变的整体黏膜下完整切除成为可能。我国在2006年开始ESD技术应用于切除癌前病变与早癌治疗并开始推广使用[1]。其较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持生理功能等优势,逐渐  相似文献   

14.
结肠憩室内合并肿瘤较少见,通常伴随着早期进展、恶性程度高等特点,早期符合适应证可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介绍一例结肠憩室内侧向发育型肿瘤通过重力牵引辅助ESD达到治愈性切除,且术后无并发症,术后瘢痕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及风险,比较不同部位病变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内镜下切除且病理明确诊断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26例,其中咽部2例、食管23例、胃38例、结肠60例、十二指肠3例。将126例病变按照以往报道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生操作经验分为内镜下易于治疗组(easy treat;n=67)和难于治疗组(difficult treat;n=59),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大小、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整体手术切除标本平均直径为(5.0±1.3)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9±17.5)min,整块切除率96.0%,完整切除率91.3%,并发症发生率为9.5%,原位复发率为4.0%。两组切除标本平均面积为(4.4±0.6)cm2和(5.3±1.1)c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分别为5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两组不完整切除分别为1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两组非整块切除分别为4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难于治疗组所花时间多于易于治疗组,平均时间分别为(44.8±9.7)min和(78.3±1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好,治愈率高。对于比较难以实施ESD操作的部位,如食管、贲门、乙状结肠等只要医生努力提高操作水平,操作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同样可以达到安全、完整切除病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前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经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判断局限于黏膜层、未侵及固有肌层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44例,其中22例采用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牵引组),22例采用常规ESD治疗(对照组),评估2组在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牵引组较对照组,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48.13±14.65)min比(65.07±29.07)min,P〈0.05]、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37.47±14.17)min比(54.93±28.16)min,P〈0.05]、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33.17±10.65)min比(54.53±46.92)min,P〈0.05]均明显缩短,单位时间切除率[(23.60±14.73)mm。/min比(13.62±8.11)mm。/min,P〈0.05]明显提高。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容易操作部位切除时间相似(P〉0.05),随访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提高切除效率,对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操作技术要领.方法 2010年1月~ 2011年10月在我科内镜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超声胃镜诊断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者7例,应用隧道法ESD(病变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治疗.结果 7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直径2.0~4.0cm,手术时间为37 ~ 110 min,经病理证实基底部及切缘未见病变累及,2例出现术中出血量较多,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迟发性出血者,所有病例均无穿孔者,术后3个月及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复发.结论 隧道法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良好方法,隧道法ESD与传统ESD相比,缩短了内镜手术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使得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经EUS证实并行ESD治疗的12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在内镜下标识预切除范围、黏膜下多次注射、黏膜切开、病变剥离及创面钛夹处理。[结果]12例直肠类癌直径0.6~1.8cm,均一次性切除,病灶基底与周缘无类癌组织累及。随诊6~25个月无复发。[结论]经EUS证实行ESD治疗直径2cm,未浸及固有肌层、无远处转移的直肠类癌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适宜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s)不完整切除的危险因素,并为其不完整切除后处理提供临床治疗建议。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62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ESD不完整切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病变浸润深度(P0.05)及病变黏膜表面中央有凹陷(P0.05)是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ESD不完整切除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黏膜表面中央有凹陷(P=0.031)以及病变浸润至黏膜下层(P=0.014)是影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ESD不完整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浸润深度至黏膜下层及病变黏膜表面中央有凹陷等因素与ESD不完整切除有关,充分评估ESD术前肿瘤无淋巴、血管转移,ESD不完整切除术后,可考虑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ESD操作难度及并发症发生率随着病变体积的增大而增加,鲜见ESD治疗直径〉15cm的LST的病例报道。我院采用ESD成功切除1例长17cm,累及街状线的直肠LST,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