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胺在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 ,揭示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法检测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 ,常规方法检测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对 30例肝癌病人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嗜酸、嗜碱粒细胞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为 (30 .1± 11.8)个 / m l,肝癌病人为 (19.3± 8.0 )个 /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则相差不大 ,分别为 (2 91.5± 36 .9)个 / m l,(2 6 8.5±47.3)个 / m l(P >0 .0 5 )。外周血中组织胺水平分别为 (16 9.7± 49.1) μg/ ml,(10 0 .1± 2 5 .1) μg/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组织胺及嗜碱性粒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明显降低 ,是否可作为一项肝癌早期诊断的辅助观察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鼻息肉组和对照组白介素-17(IL-17)、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研究,探讨两者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鼻息肉组和21例对照组的血液和鼻息肉组织,采用荧光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两组样本ECP、IL-17水平。结果鼻息肉组匀浆液与血清ECP、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匀浆液中ECP与IL-17呈正相关(r=-0.411,P〈0.05),鼻息肉组血清中ECP与IL-17也呈正相关(r=-0.400,19〈0.05)。结论ECP、IL-17在鼻息肉组织中高表达并呈正相关,两者在鼻息肉的炎症进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类阎醇激素对鼻息肉嗜酸性粒细胞及IL一5的作用。方法收集20名患者新鲜的鼻息肉组织切成碎片,分成4等份,置于含有不同浓度地塞米松(DXM)的培养基中,对照组不加DXM,24h后检测悬浮液的细胞活力,并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培养液上清和组织匀浆中IL-5的含量。结果组织培养液上清和鼻息肉组织匀浆中IL-5含量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DXM浓度升高而降低。培养液上清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随DXM浓度升高而降低。结论皮质类固醇可抑制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及IL-5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急性期哮喘患儿20例,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p0诊断标准,无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病史.选择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别取健康儿童、急性期哮喘患儿静脉血5mL,立刻置入含EDTA试管中混匀抗凝,静置30min,150r/min离心10min,留置血浆冻存下于-80℃待检.采用SELISA分别测定血浆中IL-8和eotaxin值.试剂盒为美国Pierce公司原装试剂盒.敏感度为0.5ng/L.采用酶标仪(美国Molecular Devices 340PC型)以450nm波长读盘.结果:急性期哮喘患儿IL-8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31.6±10.9)ug/L vs(6.3±0.8)ug/L(P〈0.05);eotaxin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测定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38例过敏哮喘患者、28例非哮喘过敏体质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Eotaxin水平.结果哮喘患者血清Eotaxin水平较非哮喘过敏体质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显著增高(P<0.01).哮喘急性发作患者Eotaxin水平较哮喘稳定组患者明显升高(P<0.001);哮喘急性期血清Eotaxin水平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总数正相关(r=0.4196,P<0.001).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负相关(r=-0.3746,P<0.001).结论Eotaxin可能通过对过敏性炎性细胞的激活和从血中向支气管粘膜浸润过程的调控,与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尤其与哮喘急性发作和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Eotaxin有可能成为哮喘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急性期哮喘患儿20例,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诊断标准,无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病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组胺 H3受体激动剂 IMETIT 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豚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另2组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复制 AR 模型,3组均以1%卵清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滴双鼻激发,记录30 min内喷嚏、挠鼻次数。AR 模型建立后,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 mL/kg)、生理盐水(10 mL/kg)、生理盐水(10 mL/kg)+IMETIT(3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5 d,处死。取鼻中隔黏膜组织行 HE 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结果:致敏组和药物处理组30 min 内喷嚏次数分别为20.90±4.88、23.10±4.59,30 min 内挠鼻次数分别为26.80±4.80、25.00±3.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00)。致敏组、药物处理组每高倍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分别为21.60±4.23、22.37±3.0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6±3.09)%、(29.60±2.8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0.581和0.676)。结论:IMETIT 不能减少 AR 模型豚鼠鼻中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  相似文献   

8.
马洪明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75-2075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Gibson等于1989年首先定义的一种疾病诊断,表现为慢性干咳或晨咳少许黏痰,痰嗜酸性粒细胞〉3%(0.03),肺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的证据,峰流速变异率正常,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约占慢性咳嗽的10%一20%。吸人糖皮质激素后短期内咳嗽减轻,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但长期效果尚不确定。尽管EB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未获得公认,但其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以及自然转归都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9.
胡志红  李健  王晶华  赵运华 《河北医学》2014,(11):1880-1882
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43例变应性鼻炎、80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80例鼻息肉与60例健康对照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检测受试对象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 )水平。结果:鼻息肉组ECP 均高于对照组( P<0.05);Logistic分析显示ECP 与鼻息肉的预后、复发密切相关。结论:ECP 在鼻息肉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不排除变态反应对病情的影响,治疗上均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赵煜 《医学综述》2014,20(20):3746-3748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食管炎症性疾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内镜表现,病理改变表现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上皮细胞。诊断有赖于临床、组织学的结合,其与胃食管反流病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作为该病的第一线用药,而对于食管功能性狭窄明显的患者,食管扩张可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的变化,分析其数目变化与治疗疗效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 按照人组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共57例,其中哮喘患者32例,健康志愿者25例,采集外周静脉血,将所采集的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后,用相应抗体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100 μL外周血上清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的数目.哮喘组在正规抗哮喘治疗(以吸人型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为主)3个月后再次抽取相同体积的静脉血,检测血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结果 哮喘组治疗前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F =5.532 P=0.038;Z=-4.937,P=0.01),哮喘组治疗后与对照组间微粒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18,P=0.102).对哮喘组进行亚组分析,微粒数目在哮喘过敏组和非过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P=0.677;t =0.006,P =0.952),在哮喘治疗后良好控制组与未控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46),△微粒与△FEV1、△FEV1%、△Eos count、△FeNO、△ACT呈线性相关(r=-0.558,P=0.01;r=-0.453,P=0.005;r=0.625,P=0.01;r=0.313,P=0.041;r=-0.399,P=0.012).结论 哮喘患者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数目增多,治疗后微粒数目减少,动态监测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微粒有助于哮喘控制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鼻咽分泌物(NPS)中白介素-5(IL-5)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RSV毛支患儿急性期、恢复期NPS中IL-5、Eotaxin的含量。结果RSV毛支患儿急性期NPS中IL-5、Eotaxin的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P<0·001)。结论NPS中IL-5、Eotaxin含量可以作为衡量RSV毛支患儿呼吸道炎症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大量研究指出: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是活化嗜酸性粒细胞(EOS)检出的敏感标记,它在嗜酸性炎症(如哮喘、变应性疾病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解ECP在鼻部常见慢性炎症(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和意义,作者查阅了与此有关的大量文献,结果发现ECP与这些疾病关系密切,检测鼻分泌物ECP浓度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病情估计、转归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对18例慢支急发期患者和10例缓解期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和支气管粘膜组织活检。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EOS数和测定BALF中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粘膜组织的总EOS和活化EOS(EG+2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急发期BALF中的EOS数和EC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对照组,其粘膜组织中EOS和EG+2细胞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EOS参与了慢支急发期气道炎症过程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本地区成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08例广东地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成年人患者,收集并对比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血清变应原、鼻内镜、鼻窦CT及术后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按照鼻息肉病理学特征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39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69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广东地区成年人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36.1%,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63.9%,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在合并变应性鼻炎比例、合并哮喘比例、外周血IgE水平、双侧后组筛窦总分、筛窦上颌窦比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等指标较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是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独立预测因素,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截断值为0.275×109/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2.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截断值为4.32%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3.9%,两者均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以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为主,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只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伴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比较两组症状VAS评分、鼻息肉主观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嗅觉功能、鼻阻力、血清总IgE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76例患者中,非嗜酸性组45例,嗜酸性组31例。非嗜酸性粒细胞组鼻息肉在临床病例中占59.2%;两组间症状VAS评分和鼻息肉主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87,P=0.40;t=0.58,P=0.64)。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嗜酸性组的筛窦病变程度较非嗜酸性组严重,存在显著性差异(t=2.11,P=0.03),而其余各鼻窦及OMC区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嗅觉功能以及双侧鼻腔总阻力亦无显著性差异(t=0.15,P=0.88;t=0.57,P=0.6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中不起主导作用,对临床症状、鼻息肉大小、嗅觉功能和鼻阻力等方面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与筛窦的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刘波  梁庆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93-194
目的:通过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观察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血细胞检测,分析其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发病频率有正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判断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病情的判断上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FcεRI和CD63的表达。方法:收集AR患者和健康人(healthy controls,HCs)的外周血,用蒿草花粉和尘螨过敏原粗提液刺激,流式细胞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FcεRI和CD63的表达情况。结果:静息状态下,AR患者[0.92%(0.70%~1.64%)]相比于HCs[0.71%(0.43%~0.97%)]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调(Z=-2.050,P=0.041);AR患者[6.19%(3.05%,8.19%);1 462(1 164,1 720)]FcεRI+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比HCs[3.16%(1.55%,4.53%);808(524,1308)]增加(Z=-2.102,P=0.036);AR患者[2 031 (1 725,3 338)]CD63+嗜酸性粒细胞的MFI比HCs[1 491(1 297,1 613)]升高36%(Z=-3.192,P=0.002)。0.1 μg/mL蒿草过敏原粗提液[2 618(2 131,3 315)]和1.0 μg/mL蒿草过敏原粗提液[3 108(2 317,3 792)]能诱导AR患者CD63+嗜酸性粒细胞的MFI上调(Z=-2.667,P=0.008;Z=-2.845,P=0.004)。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表达的FcεRI和CD63参与AR发病。过敏原特异性嗜酸性粒细胞激发试验检测CD63的表达,可能成为AR诊断的补充实验。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对91例确诊与疑似SARS患者进行了血细胞检测分析,发现SARS患者急性期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EC)极度降低,对SARS诊断可能有参考价值,为此我们进行以下分析及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IL-17A对哮喘小鼠Th2细胞分化及其相关炎症的作用.方法 24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IL-17A处理组(n=8).哮喘组和IL-17A处理组予以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及激发.每次雾化激发前1h,IL-17A处理组给予重组小鼠IL-17A气道滴入.各步对照均予以生理盐水.末次激发后24h处死小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行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ELISA检测BALF中IL-4、IL-5、IFN-γ、IL-17A的浓度.HE和PAS染色及半定量评分评估小鼠肺部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支气管淋巴结Th细胞分化.免疫磁珠分选健康小鼠幼稚CD4+T细胞,用Th2极化培养基体外培养,并给予IL-17A或等量PBS干预,检测Th2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结果 哮喘组较对照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及其比例(P<0.05)、IL-4、IL-5、IL-17A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IFN-γ浓度显著下降(P<0.05);支气管、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化生明显加重(P<0.01);脾脏和淋巴结Th2细胞分化比例显著增高(P<0.05).IL-17A处理组较哮喘组,BALF中的细胞总数[(26.00±5.43)×104/mLvs(58.40 ±26.93)×104/mL,P<0.05]、嗜酸性粒细胞数[(8.04±1.98)×104/mL vs(31.95±12.28)×104/mL,P<0.05]及其比例[(29.93 ±3.03)% vs(53.47 ±6.62)%,P<0.01]显著降低,而中性粒细胞数及其比例无明显变化;BALF中Th2相关因子IL-4浓度[(9.86 ±2.77) pg/mL vs(28.13 ±4.62) pg/mL,P<0.01]、IL-5浓度[(7.30 ±0.50) pg/mL vs(10.50±1.10) pg/mL,P<0.01]均显著降低;支气管、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减轻,HE染色半定量评分降低[(2.00 ±0.51)vs(3.12 ±0.64),P<0.05],杯状细胞化生减少[(0.80 ±0.45)vs(2.40 ±0.55),P<0.01];脾脏[(2.24±0.44)%vs(4.82±1.83)%,P<0.01]和淋巴结[(7.05±0.58)%vs(10.57±1.35)%,P<0.05]中Th2细胞分化比例显著减少.极化培养的幼稚CD4+T细胞,予IL-17A干预后,诱导分化的Th2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5),而增殖和凋亡无显著变化.结论 IL-17A有抑制Th2细胞分化,减轻哮喘小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