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钟建勋  程虹 《中国药事》2018,32(2):250-255
目的:评价PDCA循环法在改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环节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并对整治活动前后(2012~2016年)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经过PDCA循环干预,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显著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3.37%降至38.6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8.43降至29.02,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由21.59%和57.34%分别上升至88.42%和99.07%,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84.5%降至28.6%。结论:PDCA循环法用于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可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为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癌痛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对阿片类药物进行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癌痛分布、癌症患者出院疼痛评分和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在292例已填写癌痛评估表的治疗患者中,癌痛控制不佳的有89例,占30.48%;其余203例疼痛强度≤3。阿片类长效制剂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及芬太尼衍生物类占据DDDs前列,为我院主要类型癌痛患者治疗的主要用药。临床部分科室存在不合理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现象。结论 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要求,但尚存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加强对麻醉药品使用的干预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重点监控药品合理使用管控措施的效果。方法 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完善重点监控药品管控制度、监测预警、点评通报、考核奖惩等措施,比较2016年7月-2017年6月(PDCA执行前)和2017年7月-2018年6月(PDCA执行后)重点监控药品管控效果。结果 执行PDCA循环管理方法前后,重点监控药品的DDDs从1 442 055.98下降至1 221 586.24,销售金额从13 916.27万元下降至12 315.75万元,使用合理率从61.53%上升至87.01%。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改善重点监控药品管控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中国阿片类药物的管控历程及发展现状作简要介绍,并提出完善建议,确保在严防滥用的前提下有效缓解癌痛。方法 检索与阿片类药物管控措施相关的研究,提取数据并整理分析。结果 目前中国生产及使用的麻醉药品有22种,精神类药品有34种,其中包括阿片类药物。中国阿片类药物的管控经历了初步建立管控措施(1949年—1979年)、颁布管控法规(1980年—2000年)、不断完善管控法规(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中国的阿片类药物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公安部等多部门分散管制,且存在监管法规层次较低、信息网络未覆盖医疗机构、含麻醉药物成分的复方镇痛药品的监管未引起足够重视、公众不合理的认知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结论 我国应尽快解决多头管理带来的问题,提高监管效率,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弥补监管漏洞,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程化实时监控,消除用药误区,合理有效控制癌痛,确保阿片类药物真正实现“管得住、用得上”。  相似文献   

5.
张步有  段旺旺  黄剑林 《中国药事》2018,32(10):1439-1443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先的64.36%下降到57.8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56.76DDDs下降至45.68DDDs;抗菌药物费用占比从13.14%下降至11.26%。同时,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知。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而且使参加该品管圈的人员发挥主人翁精神,提升了医院医疗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调查我院门诊肿瘤疼痛患者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的用药现状,以促进患者非阿片类镇痛药的合理使用。方法: 通过电子处方抽样,抽取2014年1月1~31日门诊肿瘤科全部处方,其中41张处方含非阿片类镇痛药,对非阿片类镇痛药处方基本指标以及非阿片类镇痛药消费金额、消耗量、非阿片类合用药品情况等指标进行处方分析。结果: 门诊非阿片类镇痛药处方合理率为65.85%,不合理处方主要集中在氨酚羟考酮的用法用量开具不清或缺项、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或缺项、用法用量不适宜等问题。氨酚羟考酮的处方使用率最高,其次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单用一种非阿片类镇痛的比例为73.17%,非阿片和阿片类合用比例为21.95%。结论: 我院非阿片类镇痛药处方合格率偏低,部分处方仍需规范化,应加强对非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管理和安全监测。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评价PDCA循环干预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某院PDCA循环干预前(2015年1~6月)、第一轮PDCA循环干预后(2016年1~6月),第二轮PDCA循环干预后(2017年1~6月)各600例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比较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的预防使用情况。结果: 第二轮PDCA循环干预后,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使用率由80.1%降至24.5%(P<0.05),药物选择、用药时长、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的不合理率均较PDCA循环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人均抗菌药费用、抗菌药占药品费用、抗菌药占住院费用比例明显下降(P<0.05)。结论: PDCA循环干预能有效地促进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系统评价μ阿片受体基因(OPRM1)A118G多态性对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的影响,为其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索有关癌痛患者OPRM1基因A118G多态性和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的相关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7年12月31日。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项研究,共459例患者。OPRM1基因A118G多态性检测结果分为突变纯合子(GG)基因型、野生杂合子(AG)基因型、野生纯合子(AA)基因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GG基因型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的需要量较AG基因型高[SMD=-39.74,95%CI(-59.20,-20.28),P<0.001];GG基因型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的需要量较AA基因型高[SMD=-48.77,95%CI(-68.01,-29.53),P<0.000 1]。结论:基于目前研究表明OPRM1基因A118G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有相关性,携带G等位基因的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更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规范儿科辅助用药磷酸肌酸钠的临床使用,促进辅助用药的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选取儿科使用磷酸肌酸钠的病历1 300份,其中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700份为PDCA循环干预前组,2016年9月-2017年2月期间300例病历为第1轮干预组,2017年3月-9月期间300例病历为第2轮干预组,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磷酸肌酸钠的用药情况。结果 实施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儿科磷酸肌酸钠使用显著减少,用药频度由736(干预前)降至193(干预后),且用药合理率明显提高,从干预前66.86%提高至第2轮干预后的93.00%。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在规范儿科辅助用药磷酸肌酸钠的临床合理使用中持续改进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儿童ICU阿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进行评估探索。方法 对连续5 d及5 d以上接受阿片类药物的儿童ICU患儿进行停药后的索菲亚戒断症状量表(Sophia observation withdrawal symptoms scale,SOS)回顾性评分。结果 共86例患儿,年龄中位数为7个月(四分位距5~12月),研究样本的戒断症状发生率为22%,总疗程中位数9 d(四分位距为6.25~12 d),SOS ≥ 4患儿的疗程中位数为7 d(四分位距为6~9 d),骤停易导致戒断症状发生,评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依次是发烧、呼吸急促、躁动、腹泻、痛哭流泪。结论 儿童ICU患儿存在潜在医源性阿片类药物戒断风险,应重视阿片类药物戒断症状的识别与评估,最大程度地避免戒断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疗单位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监测管理办法,提高ADR报告和监测管理质量,促进医院安全、合理用药。方法:运用PDCA循环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分析贵州省肿瘤医院2011-2015年ADR监测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促进我院安全、合理用药。结果:我院5年上报ADR数量为1363例,其中运用PDCA管理方法前(2011年)有效例数仅为47例,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2012-2015年ADR有效例数分别为171、286、417、442例,报告总例数逐年升高;2011-2015年严重的ADR报告例数分别为0(占0.00%)、58(占33.92%)、142(占49.65%)、118(占28.30%)、172(占38.91%)例;有效报表的比例从2011年的82.46%上升到2015年100.00%;对比实施管理前我院ADR报告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多,以抗肿瘤及其辅助用药为主,占57.45%;2011-2015年抗肿瘤药物引发的严重ADR累及系统以红细胞异常为主,占68.67%。结论:运用PDCA循环和质量管理工具,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能有效提高ADR监测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减低风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采用PDCA循环法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临床合理使用实施干预的效果,以期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管理,再对采用PDCA循环法前后的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不合理使用率逐渐下降,由2018年2月的9%下降至2019年2月的2%;2018年2月的用药量为4380支,2019年2月下降至3346支;用药频度由2018年2月的391 日剂量数(DDDs)下降至2019年2月的298 DDDs。PDCA循环法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管理效果显著,持续改进有成效。结论 运用PDCA循环法可以切实促进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PDCA循环在规范长春西汀注射液使用中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PDCA手段,使用专项处方点评模式,规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辅助用药长春西汀注射液的临床使用。方法 以全院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的临床科室为研究对象,实施PDCA循环法。药学部成立长春西汀注射液使用专项点评小组,制定评价细则,抽取全院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病例进行点评,连续3期。经过反馈、沟通、达成共识、公示等环节,比较3期之间长春西汀注射液使用合理情况的差异,评估专项点评效果。结果 经过3期专项处方点评,全院长春西汀注射液使用不合理率从39.80%下降至13.30%(P<0.05)。第1期点评结果中不合理率较高的科室也取得了较大的改善。结论 通过PDCA循环管理,有效规范了长春西汀注射液的临床使用,可将其用于其他药品的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效果,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比较评价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结果:经过2个PDCA循环干预阶段后,无高危因素剖宫产手术抗菌药物选药合理性由54.25%上升至94.19%,持续预防给药时间由全部超24 h,个别病历甚至超48 h降至全部控制在24 h内;存在高危因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持续时间超过48 h病历由10.30%降至全部控制在48 h内。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促进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且可循序推进,符合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要求,值得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No studies have assesse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in surgical patients using high-risk extended-release/long-acting (ER/LA) opioid medications.ObjectivesWe assessed differences in the perioperative use of opioid analgesic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upon hospital admission compared to patients who did not and identified predictors of perioperative use of opioids.Methods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including adult non-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lective surgery at UCSF Medical Center in the period January 2017 through December 2019 and received at least one opioid analgesic during surgical hospitalization. The primary study outcome was perioperative use of opioids measured in daily oral morphine equivalents (OME).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predictors of perioperative use of opioids after adjusting for baselin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ResultsWe identified 402 patients. Of them, 59.5% were female. The mean patient age was 58.5 years. Most patients underwent neurological or orthopedic surgery (each 40.8%). Over 94.3% of our patients underwent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upon hospital admission, with 78.4% completed by a pharmacy staff.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evidenced that 5.5% patients were not taking the ER/LA opioids on their medication history list. Inactive ER/LA opioids were discontinu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None of the patients with inactive ER/LA opioids had those opioids restarted at hospital discharge. In addition, patients (26.9%) were successfully converted from ER/LA to SA opioids. After adjusting for patients’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urgical procedure type and post-operative pain, opioid formulation conversion was the main predictor of perioperative use of opioids per hospitalization day. Switching patients from ER/LA to SA opioids reduced the mean daily use of OME by 66.03 units (p < 0.02) without adversely impacting postoperative pain.Conclusions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upon hospital admission reduced unnecessary exposure to opioids in hospitalized surgical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