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大鼠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抗炎因子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分为溶剂对照组、LPS组、LPS+MT组、MT组,每组12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10含量。结果 LPS+MT组的血清SOD活性较LPS组明显增高(P<0.01),MDA含量较LPS组明显降低(P<0.01);LPS组大鼠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给予LPS前后应用MT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6含量,与同时间点LPS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T可以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董亮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07-2208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IL-8、IL-6、IL-1β和TNF-α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IL.8、IL-6、IL-1β和TNF-α水平检测,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比较。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8、IL-6、IL-1β和TNF—Q水平分别为(836.5±23.7)(、7.2±1.0)、(1156.8±58.5)和(76.5±7.2)ng/L,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409.8±22.5)、(1.9±1.0)、(582.4±38.6)、(55.8±6.3)(均P〈0.01);治疗3个月后,IL-8、IL-6、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443.6±16.6)、(2.2±0.9)、(605.4±42.2)和(58.2±6.5)ng/L,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IL-8、IL-6、IL-1β和TNF-α发挥了重要的致炎作用,其水平的变化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情况,为预防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胃癌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各30例,I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Ⅱ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方法,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2h、术后1d和术后6d检测两组血清CD3+、CD4+、CD4+/CD8+及IL-6、IL-10、TNF-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麻醉后2h、术后1d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I组下降水平大于Ⅱ组(P〈0.05);两组麻醉后2h血清IL-6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IL-10、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6d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有一过性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轻于全麻身麻醉方法,而对患者的炎性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4至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根据病情分为普通病例组(20例)和重症病例组(20例),单纯隐睾或斜疝儿童20例为对照组.2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出现神经系统受累,但无心肺功能损害.重症病例组入院第1天及第2天分别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1g/(kg·d),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含量.结果 普通病例组、重症病例组治疗前,重症病例组治疗后及对照组TNF-α含量分别为(71.70±12.35)、(152.20±59.99)、(150.95±61.77)、(36.65±10.46)ng/L,IL-6含量分别为(14.50±3.83)、(59.35±13.27)、(25.30±7.58)、(16.40±6.63) ng/L,IL-10 含量分别为(9.82±2.20)、(38.19±8.54)、(23.30±5.21)、(9.32±2.08)ng/L.重症病例组血清TNF-α、IL-6和IL-10含量均高于普通病例组和对照组(P<0.01),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后重症病例组血清IL-6和IL-10明显降低(P<0.01),但血清TNF-α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例组血清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普通病例组血清IL-6和IL-10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可明显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L-6和IL-10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3、7及14天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1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骨谷氨酸蛋白(BGP)水平。结果62例患者围术期血清IL-1、IL-6、IL-10、TNF哏水平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术后第3天时为最高,与术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3.53、3.44、3.69,均P〈0.05),术后第14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血清BGP水平则一直在呈现上升的趋势,至术后第14天升至最高,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IL-1、IL-6、IL-10、TNF—α、CRP及BGP水平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其检测对于了解患者的疾病发展及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他汀类药对脓毒症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6例脓毒症患者符合入选标准,依据诊断脓毒症之前是否应用过他汀类药,分为非他汀组(44例)与他汀组(42例)。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8d血TNF-α、IL-6、hs-CRP水平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及28d死亡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TNF-α、IL-6、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2组机械通气时间及28d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他汀类药能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他汀类药对脓毒症可能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I患者6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L-6及TNF-α。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ACI患者应用普伐他汀治疗使TNF-α,IL-6显著降低,有明显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 45例脑梗死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同时期45例健康体检者设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发病后24 h及3、7、14、21 d时动态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TNF-α、IL-10在发病后24 h及3、7、14、21 d各点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动态观察,患者在发病24 h内IL-6即上升,1~7 d均为上升状态,7 d时为高峰值,然后逐渐降低,21 d依然高于正常值;TNF-α、IL-10在1~3 d逐渐上升,3 d时为高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在21 d时依然高于正常值。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6、TNF-α、IL-10浓度均上升,且呈现动态变化,对于脑梗死治疗具有依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中IL-18及TNF-α的改变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64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同时选取我院同期分娩的健康产妇40例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中的IL-12及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ICP组患者血清中IL-18、TNF-α的含量测定数据分别为(129.6±22.9)ng/L、(47.8±14.1)ng/L;ICP组患者血清中IL-12及TNF-α水平数据要明显的比轻度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数据高,且该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 L-18和TNF–α可能参与了ICP患者肝细胞损害,参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肝癌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肝癌30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裕团  戎祯祥  麦显强  张少凌 《安徽医药》2019,23(11):2207-22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纤维化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5月佛山市顺德区新容奇医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 60例,其中 30例采用腹腔镜肝癌根治术治疗(腹腔镜组),另 30例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对比两组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血清炎症介质及纤维化指标、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 249.6±38.1)min长于开腹组(222.0±35.8)min(t=2.892,P=0.005)腹腔镜组手术出血量( 298.0± 55.6)mL、手术切口长度( 5.9±1.6)cm、住院时间( 7.3±1.6)d均低于开腹组[(410.4±86.5)mL24.1±3.8)cm、(12.5±2.8)d](t=-5.987、t=-24.177、t=-8.832,均 P=0.000);术后 1天,腹腔镜组 IL?6(11.83±1.85)pg/mL、IL?10(26.71±5.90)pg/mL、TNF?α、(4.78±1.83)ng/mL水平均低于开腹组[(13.78±2.26)pg/mL、(33.85±7.24)pg/mL、(5.92±2.00)ng/mL](t=-3.657、P=0.000, t=-4.187、P=0.000,t=-2.303,P=0.025)IL?2(4.20±1.14)高于开腹组3.52±1.09)μg/L(t=2.361,P=0.022),腹腔镜组 PⅢP(10.76±2.09)ng/L、HA(88.59±13.08)μg/LCⅠP(128.6±19.5)水平均低于开腹组[(12.48±2.75)ng/L、(101.63±16.71)μg/L、、P,(142.8±22.1)μg/L](t=-2.727、P=0.008,t=-3.366、P=0.001,t=-2.639,P=0.011);术后 3个月,腹腔镜组躯体功能( 52.1± 6.7)分、心理功能( 49.8±5.1)分、症状及副作用( 24.8±3.0)分、社会功能( 29.8±5.2)分及生存质量总分( 154.0±14.9)分高于开腹组[( 48.4±6.2)、(46.1±5.5)、(22.6±3.2)、(25.9±5.5)(145.0±15.2)分](t=2.220、P=0.030,t=2.702、P=0.009,t=2.747,P=0.008,t=2.822,P=0.007,t=2.316,P=0.024)。结论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治疗的优势在于创伤小、炎症反应轻、对血清纤维化指标影响小、有利于提高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联合术中灌注化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0年2月原发性肝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予精准肝切除联合术中灌注化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肝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h血丙氨酸转氨酶( 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手术病死率,住院时间,术后1、3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年、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组术后24h血ALT及AST水平、手术病死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精准肝切除联合术中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为基础的精准肝切除对肝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高州市中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肝恶性肿瘤患者25例,所有患者都以解剖性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精准肝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64.5±36.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0.9±36.7) ml;共有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其中肝衰竭和腹腔渗血患者1例、肺部感染3例、腹腔脓肿2例、切口感染1例,所有并发症患者经过治疗均痊愈.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是精准肝切除的基础和前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令人满意,具有安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相关性及其对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入组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收住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0例(起病<7 d),以及健康对照组74人。卒中组按照NIHSS评分,分为轻(≤3分)、中(4~11分)、重(≥12分)三组。按照梗死灶体积,分为小梗死组(<5 cm3)、中梗死组(5~15 cm3)、大梗死组(>15 cm3)。基因测序检测ApoE基因型,Luminex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IL-2、IL-4、IL-6、IL-10、IL-12p70、IL-17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Stata10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组中ApoE ε3/ε4基因型(P=0.035)和等位基因ApoEε4比例(P=0.031)显著较高。logistic逐步回归矫正诸多混杂因素影响后,ApoEε4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仍显著相关;急性大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索拉非尼对肝癌术后早期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经病理确诊为肝癌,术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者,共30例,分析不同剂量下、服药前及服药后1个月、3个月时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不同剂量对血清AST、ALT、TBIL、IBIL、ALB浓度及PT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及服药后1个月时血清AST、ALT、TBIL、IBIL及ALB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PT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及服药后3个月时血清TBIL、IBIL及ALB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ST、ALT浓度及PT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索拉非尼可引起肝癌术后患者早期转氨酶升高,对早期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且均与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15.
马云 《淮海医药》2007,25(3):205-20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SIL-2R和TNF-2含量的变化.方法 应用放免法和酶联法对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血清SIL-2R和TNF-2水平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患者组手术治疗前血清SIL-2R和TNF-2水平高于正常人组(P<0.01~0.001).手术治疗后1个月,含量明显下降,但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SIL-2R和TNF-2水平与AFP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15、0.6734,P值均小于0.01).结论 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IL-2R和TNF-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患者免疫功能检测指标之一,也可作为疗效判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浆中micro RNA-122(miR-122)的表达量与肝癌手术前后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荧光定量检测30名健康人与3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miR-122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表达量,并进行比较,且检测3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浆中miR-122及ALT,探讨miR-122与ALT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肝癌患者血浆中miR-122以及ALT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血浆中的miR-122均与ALT呈正相关。结论血浆miR-122与肝切除术肝功能损伤相关,有望成为肝癌肝切除术前后肝功能损伤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郭红梅 《淮海医药》2003,21(5):364-365
目的 分析 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 TNF-α和 SIL - 2 R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 TNF- α含量 ,EL ISA法检测 SIL- 2 R含量 ,并以 35名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介入治疗前血 TNF- α和 SIL- 2 R含量明显地高于正常人组水平 ( P<0 .0 1) ,介入治疗后 6个月复发者 TNF- α、SIL- 2 R水平持续异常 ,未复发者 TNF-α、SIL - 2 R水平恢复正常。结论 观察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黄对脑创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早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早期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2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大黄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4、8h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IL)-2I、L-6I、L-8水平,同时检测1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组。结果2组脑创伤患者血清TNF-aI、L-2I、L-6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大黄治疗后,血清IL-2I、L-6I、L-8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而TNF-a无显著变化。结论大黄能显著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清IL-2I、L-6I、L-8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组2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亚低温组给予亚低温治疗,肛温设定32~34℃,降温时间为4~5d,降温时给予冬眠合剂治疗,监测两组外周血伤后24h和第14天TNF、IL-6的变化及GCS评分。结果治疗14d后亚低温组的TNF为(19.38±12.46)ng/L、IL-6为(27.37±10.92)ng/L,常规组TNF为(28.37±15.53)ng/L、IL-6为(40.21±17.37)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GCS两组分别为(6.86±1.58)、(8.27±1.87)分(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后TNF、IL-6生成和释放起抑制作用,可防止继发性脑组织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