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病例 5 8例 ( 70眼 ) ,术中丝裂霉素C的浓度为 0 2~ 0 3mg/mL ,时间为 2~ 4分钟 ;巩膜瓣两侧作 2条可调整缝线。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 8 3± 1 5月 ,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明显下降 ;术后 1年 ,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 82 86% ;无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眼内压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原发性青光眼185眼,其中可调整缝线组101眼,常规手术组84眼。常规手术组方法是常规小梁切除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MMC)。可调整缝线组方法是常规手术组方法基础上联合可调整缝线法。结果可调整缝线组术后浅前房较常规手术组显著降低,术后1天全部术眼前房形成。可调整,缝线组视力不变或增进75眼(74.26%)优于常规手术组35眼(41.67%)。可调整缝线组拆线前平均眼压(17.88±3.86)mmHg,而拆线后平均眼压(10.44±3.36)mmHg,眼压显著下降(p<0.05)。而2周后眼压及滤过泡形态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预防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何颜清 《眼科新进展》2005,25(5):452-453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226例326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青光眼患者326眼,术后眼压控制在6~21mmHg(1kPa=7.5mmHg)者术后1周298眼,术后2周296眼,术后3月284眼,术后1a 280眼,术后2a260眼,术后3a 242眼。前房:第1d形成前房者318眼,6眼Ⅰ度浅前房,2眼Ⅱ度浅前房,均7d内恢复正常。滤过泡:随访2a,Ⅰ型滤过泡96眼,Ⅱ型220眼,Ⅲ型8眼,Ⅳ型2眼。随访3a,Ⅰ型滤过泡96眼,Ⅱ型212眼,Ⅲ型16眼,Ⅳ型2眼。结论丝裂霉素C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联合可调整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眼科新进展2005;25(5):452—453]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观运用丝裂霉素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 60例(60眼 )青光眼分为实验组 (A组 )和对照组 (B级 )。A ,B两组均运用丝裂霉素 ,A组术中加缝 2针可调整巩膜瓣缝线。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A组发生浅前房 5例 ,B组发生 10例。A组和B组术后眼压在术后 2周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组术后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 83 2 8%± 7 2 %和 71 43 %± 9 4%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运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作可调整巩膜瓣缝线后 ,不仅能调控房水滤过量 ,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难治性青光眼MMC联合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拆式缝线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方法MMC联合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17例(22眼)难治性青光眼,术后追踪6~24月,平均10月。结果术后早期无1例出现浅前房,7眼由于拆线过早出现滤过过盛而致浅前房,无低眼压性黄斑水肿或滤过泡渗漏(31.82%)。术后早期均为Ⅰ型或Ⅱ型有功能滤过泡;随访10月有功能滤过泡15眼(68.18%)。术后早期眼压低于6mmHg的2眼,6mmHg~21mmHg的20眼,随访10月眼压在6mmHg~21mmHg的13眼,2眼需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控制,手术完全成功15眼(68.18%)。随访10月视力提高或不变14眼,8眼视力下降乃由晶状体浑浊加重或视神经损害所致。结论MMC可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率,而联合可拆式缝线,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985~2000年收治的青光眼应用此种术式治疗者225例325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索C,应用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丝裂霉素C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联合可调整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含0.4mg(0.5mg/ml)丝裂霉素液,丝裂霉素棉片5分钟后取出,以100ml平衡液冲洗,巩膜瓣两侧作2根可调整缝线。结果 出院平均眼压11.28mmHg,一月平均眼压13.34mmHg,一年平均眼压14.76mmHg。结论 此术式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可调整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对65例65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3mo~1a,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d前房形成63眼(96.9%),浅Ⅰ级前房1眼(1.5%),浅Ⅱ级前房1眼(1.5%);术后7~10d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6mmHg,6mo眼压平均为14.9mmHg,1a眼压平均为16.7mmHg。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略有提高;出院时均有弥散滤过泡形成。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我院近3年来小梁切除术98例,术中采用巩膜瓣下放置含丝裂霉素C棉片2~5分钟,然后迅速以平衡盐溶液冲洗,切除2mm×3mm包括小梁在内的深层角巩膜缘组织,并做虹膜根部切除,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2~4针后,再于巩膜瓣一侧或两侧作1条或2条型巩膜瓣缝合。形成前房。术后2周、3月、1年及1.5年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43%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 丝裂霉素C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联合可调整缝线,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加可调整缝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98例(124眼)。其中实验组45例(56眼),对照组53例(68眼),实验组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硅著性(P<0.05);平均住院时间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应用使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更为确切,并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对照组73例(83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和观察组112例(127眼)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节缝线,比较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术后随访1a的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9.28%,观察组为9.45%,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术后1周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75%,观察组85.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72.22%,观察组为89.29%,(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为92.67%(χ^2=4.30,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刘是  邢淑惠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56-225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95眼随机分为两组,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T+MMC)组(31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T)组(26例41眼),术后随访4~6mo,观察其前房、滤过泡、眼压及并发症。结果:T+MMC组术后1d平均眼压为11.24±3.73mmH g,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P<0.01),与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6.15±3.62mmH g,与T组(18.79±5.27mmH g)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MMC组和T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4.44%和80.48%,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偶发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均治愈。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及滤过泡形态维持均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CC)与5-氟尿嘧啶(5-Fu)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108只需手术的青光眼随机分成3组。5-Fu组术后球结下注射5-Fu6-8次,MMC组术中一次性给予质量浓度为0.2mg/ml的MMC,对照组则不用任何药物,观察各组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3-34个月(平均28.2月),5-Fu和MMC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5-Fu组角膜上皮点状损害18只眼(45%),MMC组低眼压2例(6.7%),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5-Fu与MMC能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及青光眼类型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方法 对58例(78眼)青光眼实施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1块0.25mg/ml丝裂毒素C浸润棉片3min.缝合巩膜瓣时增加缝线跨距以备术后断线控制眼压。术后随访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情况。结果 全部患眼手术成功,滤过泡形成满意,在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时眼压控制良好,与术前比P〈0.001。6月时滤过泡均为有功能的滤过泡。并发症主要有早期浅前房、少量前房积血等。结论 术中使用0.25mg/ml丝裂毒素C有利于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泡,结合术后断线可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可拆式缝线是否能减少丝裂霉素 C(MMC)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方法 MMC联合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 16例 ( 2 1眼 )难治性青光眼 (RG)。术后 1天、1月及 1年 ,检查纪录术眼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 ,术后早期Ⅱ度浅前房占 9.5 2 % ,持续性低眼压 14 .2 9%。术后 1年 ,保持功能性滤过泡者 76.19%。全部手术眼均无伤口漏和滤过泡漏。以眼压≤ 2 1.0 5mmHg为手术成功标准 ,手术成功率为 80 .95 %。结论 MMC可提高RG术后眼压控制率 ,而联合可拆式缝线 ,可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9例89眼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标准小梁切除术加可调节缝线,术后观察眼压、视力及并发症,随诊6-12个月。结果 89例中81眼(91.01%)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其中47眼(52.80%)在15 mmHg以下。术前平均眼压(25.17±2.58)mmHg术后降至(15.69±2.89)mmHg。58眼(65.17%)矫正视力≥0.5,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以在降低眼压的同时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两种可调节缝线的方法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可调节缝线方法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54例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从结膜瓣出针的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60例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从透明角膜出针的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并将两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远视力无明显变化。术后第1d114眼(全部)前房形成。第一组患者均在2wk内拆除可调节缝线。第二组患者中,若眼压始终在靶眼压以下者则保留可调节缝线。所有患者随访3~12mo,眼压均在9~21mmHg之间。两组患者自觉症状的比较: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前,第一组患者有明显的眼部磨痛症状的有49例,伴有明显的分泌物的有29例。第二组患者有明显的眼部磨痛症状的有6例,伴有明显的分泌物的有5例。二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组患者中,若眼压始终在靶眼压以下者则保留可调节缝线。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两种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均简单易行,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从透明角膜出针的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后患者不适症状较少,是理想的手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梁切除术应用5-FU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5-FU在抗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术中、术后局部使用5-FU,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7眼、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4眼、滤过术失败5眼、人工晶状体眼青光眼4眼(共89眼)施行手术治疗。其中30眼作有巩膜瓣可拆缝线。结果:随访7~33(平均22)mo,术后6mo时视力不变及提高70眼(79%),下降19眼(21%)。功能性滤过泡78眼(88%),非功能滤过泡11眼(12%)。6mo以后眼压<10mmHg 15眼,10~21mmHg 62眼;>21mmHg 12眼,主要为难治性青光眼。眼压控制有效率87%。严重并发症为黄斑病变。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5-FU能有效降低青光眼的眼压,术后并发症较少,手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丝裂霉素C(MMC)与调节缝线的应用的效果。方法各种类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5例(35眼),进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做小梁切除,在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调节缝线。术后随访2年。结果术前平均眼压(41.14±17.06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7天、1年、2年眼压分别为(11.42±4.28)mmHg、(15.08±4.17)mmHg及(15.87±4.08)mmHg。术后1天、7天、1月、3月视力≥0.6分别为25眼(71.43%)2、6眼(74.29%)2、7眼(77.14%)2、8眼(80.00%)。随访2年,Ⅰ型滤过泡30眼,Ⅱ型滤过泡3眼,Ⅲ型滤过泡2眼。前房形成情况:术后第1日正常前房形成32眼(91.43%),Ⅰ度浅前房3眼(8.57%),无Ⅱ度浅前房发生。术后第7日Ⅰ度浅前房1眼,无Ⅱ度浅前房发生。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中联合应用MMC与调节缝线,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