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脓毒症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感染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67例脓毒症病人为脓毒症组;同时选择符合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但无感染病人(30例)以及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于病人入重症医学科(ICU) 3 h内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35、降钙素原(PCT),并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根据病人入院后28 d生存结局,比较存活组(57例)与死亡组(40例)病人之间IL-35水平的差异.采用多种非参数方法分析脓毒症病人IL-35 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获得IL-35诊断脓毒症及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病人血清IL-35较SIRS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0.43(0.25)比0.24(0.09)、0.15(0.00)ng·L-1,Z=7.862,P<0.01],PCT较SIRS组明显升高[6.92(23.44)比2.09(1.53)μg·L-1,Z=-2.038,P<0.05],健康组、SIRS组,脓毒症组的APACHE Ⅱ评分、PCT、IL-35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加深而升高,且脓毒症组IL-35 与 APACHE Ⅱ评分(r=0.587,P<0.001)、PCT(r=0.691,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ROC分析知:以IL-35=0.30 ng·L-1为阈值,其预测死亡预后的灵敏度=0.722,特异性=0.759,曲线下面积AUC=0.735,提示IL-35对脓毒症预后预测价值较好.结论 脓毒症病人血清IL-35 较SIRS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上升,且与 PCT 水平呈正相关,对感染有诊断意义;血清IL-35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故其水平随APACHE Ⅱ评分升高而升高,而且死亡组IL-35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IL-35水平的高低对脓毒症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半乳糖凝集素 -3(Galectin-3)、白细胞介素 35(IL-35)及白细胞介素 17(IL-17)在支气管哮喘病儿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 2021年 8月至 2022年 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哮喘病儿 77例,分为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组( 40例)及哮喘缓解组( 37例)选择同期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儿童 26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 Galectin-3、IL-35、IL-17水平。应用,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查,记录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 /1 s用力呼气量预计值百分比(FEV1%)、 1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 FVC)、最大呼气 50%瞬间流量( FEF50%),最大呼气 75%瞬间流量(FEF75%)指标。结果轻中度急性发作组 Gal-3、IL-17水平分别为( 50.89±7.90)ng/L、(60.95±8.14)ng/L,明显高于缓解组的(33.93±9.49)ng/L、(42.94±6.67)ng/L及对照组的( 24.8±5.84)ng/L、(35.45±8.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轻中度急性发作组 IL-35水平为( 101.28±9.44)ng/L明显低于缓解组(125.91±7.79)ng/L及对照组(148.83±8.0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急性发作组 FEV1%、FEV1/FVC水平分别为( 67.22±12.11)%、(67.56±12.60)%明显低于缓解组的( 95.4±10.63)%、(95.58±10.95)%和对照组的( 108.21±10.49)%、(108.9±10.0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EF50%、FEF75%在轻中度急性发作组分别为( 46.22±11.80)%、(38.42±9.94)%,与缓解组的( 50.11±11.53)%、(42.76±12.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 91.75±12.43)%、(93.84±12.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Gal-3与 IL-17呈正相关( P<0.05), IL-35与 IL-17呈负相关( P<0.05), Gal-3、IL-17与 FEV1%、FEV1/FVC、FEF50%、FEF75%呈负相关( P<0.05), IL-35与 FEV1%、FEV1/FVC、FEF50%、FEF75%呈正相关( P<0. 05)。结论哮喘病儿 Gal-3表达上调, IL-35表达下调,引起 IL-17促表达增强、表达抑制作用减弱, IL-17水平升高从而导致气道炎症加重,可能是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病机制之一;亦可能是哮喘缓解期部分病儿小气道炎症持续存在的可能机制之一。 Gal-3、IL-35、IL-17水平测定有助于预测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及指导调整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重症肺炎合并鉴别脓毒症及判断其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 2009 年5 月至2011 年10 月我院收治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83 例,将同期非脓毒症作为对照,比较脓毒症与非脓毒症间、不同程度脓毒症和不同预后脓毒症患者间的血清PCT、IL-18 水平.结果 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的血清PCT 和IL-18 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脓毒症预后良好组的血清PCT 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而IL-18 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血清PCT 水平在临床应用中明显优于IL-18 水平,可作为判断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重症肺炎合并鉴别脓毒症及判断其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83例,将同期非脓毒症作为对照,比较脓毒症与非脓毒症间、不同程度脓毒症和不同预后脓毒症患者间的血清PCT、IL-18水平。结果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的血清PCT和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脓毒症预后良好组的血清PCT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而IL-18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PCT水平在临床应用中明显优于IL-18水平,可作为判断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联合检测在重症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细菌感染肺炎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分为重症肺炎组和普通肺炎组,每组30例;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对象3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24 h内采集研究对象的PCT、IL-6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普通肺炎组之间的PCT、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肺炎组患者的PCT、IL-6分别为(13.224±5.334)ng/mL、(287.231±55.523)mg/L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重症肺炎患者的ROC曲线,得出以PCT>0.08 ng/mL为截断值,诊断患者为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6.4%,特异性为82.4%;IL-6>14.2 mg/L为截断值,诊断患者为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7.3%,特异性为74.8%。结论PCT与IL-6的联合检测在重症肺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与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10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白细胞介素(IL)-17、IL-10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慢性心衰组)和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IL-17和IL-10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心衰组血浆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46.37±10.57) ng/L vs(32.45±4.55)ng/L],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27.49±4.19) ng/L vs(32.71±4.3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9,5.46,P<0.0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17与IL-10呈负相关(r=-0.63,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可能与体内IL-17、IL-10的水平失衡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介素6(IL-6)与脓毒症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治疗、病情评价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130例健康人和130例脓毒症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PCT和IL-6含量。结果PCT和IL-6水平在脓毒症患者组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期显着高于恢复期,死亡组大于存活组。结论PCT和IL-6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5和白细胞介素-12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5、IL-12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大鼠4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支气管哮喘组(模型组)。大鼠尾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应用ELISA法,测量其血清IL-5、IL-12的水平。结果对照组的IL-5、IL-12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5.84±3.65)pg/ml,(79.32±6.48)pg/ml,模型组的分别为(39.15±13.13)pg/ml,(34.24±0.78)pg/ml。结论哮喘患者血清IL-5水平升高,IL-12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疾病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RA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遗传、免疫及环境等因素均发挥了一定作用.白细胞介素-35(IL-35)是由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又称EB病毒(EBv)诱导基因3(EBI3)和p35两个亚基所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蛋白,是白细胞介素-12(IL-12)家族细胞因子成员之一.IL-35由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具有抑制效应T细胞活性的作用,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IL-35与RA之间有重要关系.该文对IL-35在RA的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49例,均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按评估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205例和认知功能损伤组(病例组)144例。使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IL-3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rs582054、rs2243115、rs428253、rs583911、rs568408和rs4740)进行基因型分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IL-35水平。其他相关指标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按标准流程进行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IL-35 SNPs与冠心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2 组间血浆 IL-35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26(17.19,203.06)ng/L vs.40.60(22.69,105.65)ng/L,Z=0.384,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认知功能障碍家族史、年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空腹血糖水平等因素后,并未发现 IL-35 多态性位点(rs582054、rs2243115、rs428253、rs583911、rs568408和rs4740)与冠心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结论 IL-35基因SNPs与冠心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将来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33、IL-35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33、IL-35的表达水平,分析IL-33、IL-35间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81例非细菌性感染所致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及8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L-35、IL-33水平,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细胞培养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胞刺激素组和IL-35刺激组,ELISA法检测其培养上清IL-33浓度.统计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35、IL-33、WBC、N、EOS,并分析IL-35、IL-33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哮喘组血WBC、N及EOS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82±2.93)×109/L vs.(6.38±2.14)×109/L;(5.63±1.47)×109/L vs.(4.57±1.22)×109/L;(0.43±0.27)×109/L vs.(0.22±0.15)×109/L;P<0.001].②哮喘组血清IL-3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217.26±52.31)ng/L vs.(105.43±31.64)ng/L],IL-3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56.71±24.29)ng/L vs.(311.62±35.2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IL-35与IL-33水平呈负相关(r=-0.803,P<0.05).③哮喘组经过IL-35刺激IL-33水平与仅细胞刺激素相比更低[(15.08±1.92)ng/L vs.(57.33±15.6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35、IL-33均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存在各细胞因子间调节失衡. 相似文献
12.
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并发脓毒症患者27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无并发脓毒症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段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与脓毒症程度呈正相关,即脓毒症程度越重的患者血清PCT水平越高(P〈0.05)。结论血清PCT对脓毒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监测其动态变化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脓毒血症患儿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41例脓毒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在发病第1天、第3天和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当天的血浆NT-pro-BNP水平和血清PCT水平,记录当天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随访上述患儿的生存状况,并据此将患儿分为存活组29例和死亡组12例.结果 发生脓毒血症第1天,两组的APACHE-Ⅱ评分、血浆NT-pro-BNP血清、PC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脓毒血症第3天,死亡组患儿和生存组相比,血浆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而血清PC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转出重症监护室当天,死亡组患儿和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儿的血浆NT-pro-BNP水平、血清PCT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脓毒血症患儿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浆NT-pro-BNP水平和血清PCT水平都明显增高,血浆NT-pro-BNP比血清PCT更灵敏反映脓毒血症病情的变化,故根据两者水平的变化可以及早对患儿采取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PCT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探讨PCT及乳酸清除率在评价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ICU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病情转归可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12例;根据患者乳酸清除率水平(以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39例,低乳酸清除率组21例。当患者确诊为脓毒症后留取静脉血10ml,离心取血清监测PCT水平;确诊为脓毒症后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并对患者确诊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域(APACHE域)评分。结果死亡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及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均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1);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及病死率均较低乳酸清除率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PCT能反应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一个评价临床治疗疗效和预测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日龄0-28d新生儿分为三组:A组188例,日龄0-3d,非感染性新生儿,依据入院时龄分为六个亚组;B1组30例,日龄4-28d,诊断新生儿败血症;B2组30例,日龄4-28d,非感染性新生儿。采血以分别进行PCT、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测。结果 A组的非感染性新生儿在出生后24-36h血清PCT浓度达到高峰(1.27-2.94μg/L),48h后逐渐降至正常范围(0.24-0.41μg/L)。以PCT≥0.68μg/L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约登指数分别为90.0%、93.3%、93.1%、90.3%、91.7%、83.3%,优于CRP≥7.5mg/L的80.0%、86.7%、85.7%、81.3%、83.3%、66.7%。结论新生儿PCT浓度在出生后0-3d存在生理性高峰。PCT≥0.68μg/L对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龙牡壮骨颗粒治疗早期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治疗的60例早期佝偻病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龙牡壮骨颗粒,对照组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比较治疗两月后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33% , 大于对照组的73.33%,具有显著性差异(p〈O. 05)。治疗组骨碱性磷酸酶小于200的患儿比例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6.67%,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龙牡壮骨颗粒治疗早期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用于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新进入ICU患者60例,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非感染SIRS组(32例)和脓毒症组(28例)。分别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人院1d和4d降钙素原(PCT)、CRP、WBC、ESR、中性粒细胞比率(N)、血小板(PLT)及最高体温(T)。结果脓毒症组PCT(6.73±1.31)ng/mL,显著高于非感染性SIRS组的(0.25±0.05)ng/mL(t=3.10,P〈0.05)。PCT的ROC曲线下面积0.869,显著大于CRP(0.717)、WBC(0.798)、N(0.737)和ESR(0.394)(均P〈0.05)。结论血降钙素原是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一个良好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其他的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用降钙素原(PCT)水平来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的意义.方法 6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通过检测血清PCT浓度来指导抗生素使用.比较两组患者炎性指标:PCT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及两组治疗抗生素使用时间费用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抗生素使用天数、费用及入住ICU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6.27,7.24,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治疗中采用PCT浓度水平用药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结果,减少入住ICU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荣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18):2773-2775
目的 通过检测扁平苔藓患者组织病理的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的表达情况,探讨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在扁平苔藓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来本院皮肤性病科就诊的扁平苔藓患者36例,按照统计学原则随机选取正常人36例,将正常人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临床组,所有患者都经过皮肤病理学确诊,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法和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测定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在扁平苔藓患者和正常人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扁平苔藓组中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的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结论 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扁平苔藓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