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立替康(CPT-11)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肿瘤药物,但其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却常常影响它的临床使用.有关报道称,特异性分布于肝细胞基底膜外侧的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B1(OATP1B1)可显著影响CPT-11及其活性产物SN-38的血药浓度,进而影响它的不良反应.文章就负责编码OATP1B1的编码基因SLCO1B1的基因多态性与CPT-11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疗效及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UGT1A1*28基因多态性、CPT-11、疗效和毒性"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12-05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08篇和中文文献8篇。纳入标准:1)CPT-11的体内代谢;2)UGT1A1*28基因型特点;3)一线化疗;4)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28篇。结果:CPT-11的体内代谢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家族(UGTS)密切相关,UGTS的表达由UGT1A1基因位点决定。UGT1A1*28为7个TA重复序列,包括纯合型(TA7/TA7)和杂合型(TA6/TA7),随着TA重复序列数目的增加,CPT-11相关毒性增加。多数研究表明,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CPT-11化疗疗效无关。在欧美人群中,UGT1A1*28与CPT-11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即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明显相关性;在亚洲人群中,UGT1A1*28与腹泻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UGT1A1*28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今后尚需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CPT-11疗效和毒性的关系,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结直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评价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为主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CPT-11 180mg/m2)和IFL方案(CPT-11 125mg/m2)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检测患者的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化疗毒性、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92例患者,189例行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检测,野生型占37.6%,1个位点变异型占43.9%,2个位点突变异型占18.5%。183例可评价毒副反应,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6.6%(51/183);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为15.1%(29/183)。2个位点变异的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26.5%vs.9.0%,P=0.021)。UGT1A1*28野生型、杂合突变型、纯合突变型的2~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29.6%、37.5%和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UGT1A1*28纯合突变者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33.3%,高于UGT1A1*28野生型的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是2~4级迟发性腹泻的影响因素。CPT-11剂量高者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OR=5.666,95%CI:2.088~15.377,P=0.001)和2~4级迟发性腹泻(OR=4.481,95%CI:1.568~12.807,P=0.005)发生率也显著升高。158例可评价疗效,获CR 3例、PR 30例、SD 91例、PD 34例,总有效率为20.9%。2个位点变异患者的有效率为33.3%,高于野生型的1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治疗时间在6周以下者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增加(OR=6.106,95%CI:1.680~22.197,P=0.00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治疗时间及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UGT1A1基因多态性与预后无关。结论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2个位点变异的患者应用CPT.11为主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疗效较好,由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时间缩短可能会影响其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静脉血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焦磷酸测序方法分析UGT1A1*6和UGT1A1*8基因型,收集72例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72例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6野生型G/G 40例(55.6%),杂合突变型G/A 21例(29.2%),纯合突变型A/A 11例(15.2%);UGT1A1*28野生型(TA)6/(TA)651例(70.8%),杂合突变型(TA)6/(TA)720例(27.8%),纯合突变型(TA)7/(TA)71例(1.4%)。UGT1A1*6突变型患者(G/A和A/A)3~4级腹泻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65.6%和43.7%,野生型(G/G)分别为30.0%和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GT1A1*28突变型患者[(TA)6/(TA)7和(TA)7/(TA)7]3~4级腹泻的发生率(42.9%)高于野生型(17.6%,P<0.05)。各组之间近期化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6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3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增加,而UGT1A1*28突变型患者发生3级以上迟发性腹泻的风险增加,UGT1A1各基因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通过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能够合理选择应用伊立替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与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TATA盒区域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30例,提取外周血中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区域中TA序列重复次数;对其中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23例患者观察相关不良反应,统计分析TA6/TA6、TA6/TA7、TA7/TA7基因型的出现频率及与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30例中共检测到UGT1A1纯合子TA6/TA6 23例(76.7%),杂合子TA6/TA7 7例(23.3%),未发现纯合子TA7/TA7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患者中杂合子TA6/TA7的Ⅲ-Ⅳ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纯合子TA6/TA6患者(50%vs 6.3%,P<0.05),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系统毒性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UGT1A1基因型的检测对伊立替康相关的肠道不良反应有一定预测作用,可为临床制定化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Wang Y  Xu JM  Shen L  Xu N  Wang JW  Jiao SC  Zhang JS  Song ST  Li J  Bao HY  Yang L  Li F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12):913-916
目的评价伊立替康(CVT-11)联合5-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LV)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毒性与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UGT1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基因多态性,并与毒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的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0.O%(14/70);2~4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22.9%(16/70),其中3-4度迟发性腹泻率仅为5.7%(4/70)。UGT1A1*28的野生基因型TA6/6患者的2-4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5.7%,低于TA6/7和TA7/7基因型的患者(P=0.027)。健康人群和大肠癌患者UGT1A基因家族中各个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无差别。结论UGT1A1*28的野生基因型TA6/6在中国人中分布频率较高,这也是CPT-11为主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发生严重迟发性腹泻较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华丽  陈海辉  陈绍俊 《肿瘤学杂志》2019,25(12):1042-1048
摘 要:[目的]探讨尿苷二膦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1transferase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在壮族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以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为基础方案化疗的毒副反应及疗效关系。[方法] 收集120例广西壮族mCRC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ainreaction,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检测UGT1A1*28/6基因型,评估以CPT-11为基础方案化疗的毒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12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中,UGT1A1*28野生型(TA6/6)81例,杂合型(TA6/7)37例,纯合型(TA7/7)2例;UGT1A1*6野生型(G/G)93例,杂合型(G/A)24例,纯合型(A/A)3例。UGT1A1*6基因突变(杂合型+纯合型)可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和3~4级迟发性腹泻风险的发生率(χ2=6.172,P=0.017;χ2=19.079,P<0.001),UGT1A1*28基因突变(杂合型+纯合型)可增加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的风险(χ2=8.274,P=0.004)。联合UGTlAl*28和UGTlAl*6基因,野生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χ2=6.860,P=0.032;χ2=10.277,P=0.006)。同时较之野生型,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减少(P=0.008;P=0.001)。野生型与突变型患者的总缓解率(over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9;P=0.789)。两种基因联合,野生型、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患者的ORR和DCR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968,P=0.865)。[结论] UGT1A1*28基因和UGT1A1*6基因双点突变型可增加壮族结直肠癌患者CPT-11严重骨髓抑制和重度延迟性腹泻发生的预测价值与效能,但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近期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1A1(UGTI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联合顺铂(IP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9-01-01-2012-12-31初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48例,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化疗方案,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其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4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IP方案化疗后CR3例,PR32例,SD4侧,PD9例,总有效率为73.0%,疾病控制率为81.3%。主要毒副作用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4例,贫血29例,血小板减少14例,恶心呕吐38例,迟发性腹泻26例,便秘15例,脱发5例,乏力38例,转氨酶升高14例,心电图异常9例。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为TA6/6野生型基因34例,TA6/7杂合突变型基因11例,TA7/7纯合突变型基因3例;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为G/C野生型基因33例,A/G杂合突变型基因13例,A/A纯合突变型基因2例。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0.05。提示UGT1A1突变型基因可增加患者发生迟发性腹泻的风险,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无影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GT1A1*28、UGT1A1*6、ECOG评分和治疗周期数对迟发性腹泻有明显影响;同时ECOG评分和治疗周期数对中性粒细胞减少存在影响。结论:UGT1A1突变基因对患者迟发性腹泻有明显影响,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为临床应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相关不良反应的预测提供依据,对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lA1)是伊立替康代谢关键酶,其活性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显著。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60例。抽提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分别采用STR方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对其中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TG1A1*28(启动子TATA盒区域TA重复次数)野生型TA6/6124例(77.5%);杂合子TA6/7 33例(20.5%);纯合子TA7/7 3例(2.0%)。UGT1A1*6位点(211G>A)野生型GG 105例(65.6%),杂合子GA 48例(30.0%);纯合子AA 7例(4.4%)。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基因型(TA6/7和TA7/7)显著增加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58.3% vs 0.0%,P<0.001),并增加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76.0% vs 45.6%,P<0.001);*6基因型(GA和AA)、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和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接受伊立替康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位点多态性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可预测伊立替康引起的骨髓抑制性不良反应,辅助临床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28启动子为野生型的TA6/6患者在使用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联合顺铂与CPT-11联合5-FU/亚叶酸钙治疗时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根据采取的治疗方案将98例UGT1A1*28野生型TA6/6患者分为CPT-11联合顺铂组(IP组,n=47)和CPT-11联合5-FU/亚叶酸钙组(FOLFIRI组,n=51),对患者进行UGT1A1*28启动子多态性检测,比较不良反应差异。结果在总体3~4级不良反应方面,IP组的发生率(61.7%)明显高于FOLFIRI组(39.2%),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在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IP组3~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4.0%、51.1%、14.9%和8.5%,FOLFIRI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1.8%、29.4%、2.0%、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血液学方面,FOLFIRI组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9.8%,IP组未发生3~4级腹泻,两组间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UGT1A1*28野生型TA6/6患者在接受CPT-11联合顺铂和CPT-11联合5-FU/亚叶酸钙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不良反应谱存在差异;应用CPT-11时,不但要考虑到UGT1A1*28启动子多态性对不良反应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CPT-11联合不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