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AM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仅行CT增强检查,1例行CT增强检查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肾EAML 19例共21个病灶,2例双侧发病,瘤体最大径1.8~25.2 cm,平均6.5 cm;多数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19/21)且与肾实质分界清晰(17/21).11例CT平扫检出12个病灶,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7个病灶内含脂肪成分,1个病灶内示囊变坏死区;4个病灶密度均匀且高于肾实质;2例出现肾包膜下血肿.21个病灶行CT增强扫描,动脉期14个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示粗大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仍可见;13个病灶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8个病灶为持续性强化.1例行MRI,T1WI及T2 WI呈混杂信号,病灶局部在反相位像上信号强度较同相位像明显下降.结论 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肾EAML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与类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诊断为肾EAML的2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48.9(22~72)岁。将所有病灶组织的标本重新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并根据此次观察的标本中上皮样成分占比,分为肾EAML组和类上皮样AML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CT图像上的肿瘤长径、形态、坏死液化、出血、肿瘤内脂肪、强化模式等CT征象并测量各期CT值,计算皮质期和髓质期的强化比值,并用皮质期强化比值反映皮质期强化程度。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肾EAML组(15例)的上皮样细胞占86.7%,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巢状、片状排列,部分核不规则,具有核异型性;类上皮样AML组(7例)的上皮样细胞占23.6%,其他多为梭形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肾EAML组和类上皮样AML组在肿瘤长径[(8.40±4.26) cm对(4.90±1.84) cm]、坏死液化[73.3%(11/15)对14.3%(1/7)]、肿瘤内脂肪[86.7%(13/15)对14.3%(1/7)]、强化模式[73.3%(11/15)对14.3%(1/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P<0.05);在皮质期增强CT强化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0.56, 0.67)对0.96(0.92, 0.97),Z=−3.56,P<0.001],且临界值≤0.73时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981(0.813~1.000),Youden=0.87],Youden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肿瘤内无脂肪、“快进慢出”强化模式、有坏死液化、肿瘤长径>8 cm。 结论 肾EAML具有特征性CT征象,尤其当皮质期强化比值≤0.73时,应高度怀疑肾EAML。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SNN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8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结果:病灶位于肝右叶39例(39/47,83.0%),肝左叶8例(8/47,17.0%);分布于肝实质边缘42例(42/47,89.4%),肝脏深部5例(5/47,10.6%);病灶最大径≤2.5cm者25例(25/47,53.2%)、>2.5cm者22例(22/47,46.8%);形态不规则29例(29/47,61.7%),呈圆形或椭圆形18例(18/47,38.3%)。MRI示所有病灶于T1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32例病灶T2WI上呈等信号-稍高信号、8例呈稍低信号。CT平扫示所有病灶内部呈稍低-低密度影,1例病灶边缘可见环形钙化。三期增强扫描显示所有病灶内部无强化,周边有薄环状延迟强化,其中18例病灶内间隔有轻度强化。结论:SNN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提高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入组病例分别为混合型上皮间质肿瘤(MESTK),囊性肾瘤(CN),平滑肌瘤(RL),嗜酸细胞腺瘤(RO)。病变分布情况:6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瘤体大小:长径2.5~8.9 cm,平均5.7 cm;短径2.5~8.4 cm,平均4.9 cm。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n=7),不规则形(n=2)。9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MESTK 呈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囊壁及粗间隔可见强化。CN 呈囊性病灶,平扫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可见强化分隔影。RL 的 CT 和 MRI 平扫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坏死;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RO 1例 MRI 平扫 T1 WI 呈不均匀低信号;T2 WI 呈不均匀高信号;CT 病灶密度欠均匀,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排泄期强化程度下降,中心瘢痕可见轻度延迟强化。结论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 CT、MRI 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提高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MRI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其中女6例、男8例,平均年龄43.1岁。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信号、钙化、出血和强化特点及是否有转移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4例均为孤立性病灶且累及肾髓质,其中实性肿瘤8例(57.1%)、囊实性肿瘤6例(42.9%),最大径为(8.2±2.1)cm。MR T2WI显示病灶内大部分呈低信号,其内有结节状和条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于各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平扫显示11例(78.6%)病灶的实性成分呈稍高密度,3例呈等密度;实性为主的病灶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均匀强化,囊实性病灶内可见结节状及分隔状强化。钙化和出血分别见于6例(57.1%)患者。合并肾静脉瘤栓2例,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各1例。结论:Xp11.2 易位/TFE 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的及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嵘  刘鹏程  冯飞  刘晓杰  赵洋  周雯  袁知东   《放射学实践》2009,24(4):408-411
目的:研究乳头状肾细胞癌(R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共13个肿瘤病灶,7例12个病灶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肿瘤均呈膨胀性生长,最大径为0.2~8.0cm,8个病灶≤4cm者。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4/13)、坏死(4/13)和钙化(1/13),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4个病灶显示完整或较完整的假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膨胀性生长方式,瘤内可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CT和MRI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清楚,持续轻度强化,增强三期扫描中其强化程度均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有助于同其它类型RCC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脏小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多层螺旋CT (MS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小乏脂型AML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肾脏小乏脂AML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0例均为单肾发病,其中1例为右肾多发病灶。平扫期19例(95%)病灶相较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稍高密度。病灶实质的平均CT值为(47.88±12.11)HU,周围正常肾实质的平均CT值为(32.83±11.58)HU,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皮质期及实质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103.77±23.12)HU、(115.32±27.32)HU,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13例(65%)病灶实质呈明显强化,15例(75%)病灶实质呈持续性强化,4例(20%)病灶实质呈渐进性强化,仅1例(5%)病灶实质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14例(70%)可见“劈裂征”,16例(80%)可见“皮质掀起征”,12例(60%)两征同时出现。结论:小乏脂...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与多期动态增强MS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224个病灶)的Gd-EOB-DTPA增强MRI和多期动态增强MSCT影像学资料。将肝转移病灶按部位分为肝被膜下、胆管旁和肝实质病灶三组,按直径分为≤0.5cm、0.6~1.0cm、 1.1~2.0cm和>2.0cm四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显示不同大小、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能力的差异。结果:Gd-EOB-DTPA增强MRI共检出217个病灶,检出率为96.88%(217/224),多期动态增强MSCT共检出188个病灶,检出率为83.93% (188/224),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EOB-DTPA增强MRI对胆管旁和肝实质内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胆管旁病灶:100% vs. 0%,P=0.029;肝实质内病灶:100% vs. 88.68%,P<0.001);两者对肝被膜下病灶的检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Gd-EOB-DTPA增强MRI对直径≤0.5cm和0.6~1.0cm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0.5cm病灶:87.50% vs. 65.00%,P=0.018;0.6~1.0cm:84.21% vs. 36.84%,P=0.007);两者对1.1~2.0cm和>2.0cm病灶的检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3、1.000)。结论:Gd-EOB-DTP增强MRI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特别是肝实质内、胆管周围转移和微小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 增强 MRI对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肝细胞癌(HCC)及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病理证实的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HCC 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6.9±11.3)岁;HCC组]及ICC 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8.2±11.6)岁;ICC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2种肿瘤平扫及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上影像特征,包括肿瘤最大径、病灶边缘、病灶包膜、伴远端胆管扩张情况、病灶信号是否均匀、瘤体ADC值、动脉期强化特征、瘤周血流灌注是否异常、动态强化方式及肝胆期信号特征。采用t检验及χ 2检验分析2组的临床特征和常规平扫序列、增强MRI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两者的预测因素。2名影像医师对2种肿瘤的平扫及增强影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结果 HCC组病人相比ICC组多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高于ICC组,而ICC组的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更高;常规平扫序列MRI上HCC组病灶常有包膜,而ICC组常伴远端胆管扩张且ADC值更高;增强后ICC组更多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中央逐渐强化,更易出现肝胆期靶征改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强动脉期边缘强化及肝胆期靶征为鉴别诊断HCC和ICC的重要预测征象。2名影像医师诊断一致性良好(κ=0.837,P<0.001)。 结论 Gd-EOB-DTPA 增强MRI肝胆期靶征和动脉期边缘强化对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HCC及ICC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可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输卵管积液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 MRI 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1例共56个输卵管积液病灶的 MRI 表现,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管壁厚度、增强表现及积液 ADC值。结果:56个输卵管积液病灶中单纯性输卵管积液37个,输卵管积脓14个,输卵管积血5个。可见3种 MRI 形态学类型:Ⅰ型病灶18个(32%),输卵管积液呈管状;Ⅱ型病灶29个(52%),呈囊状合并管状结构;Ⅲ型病灶9个(16%),呈囊状,无管状结构。14个输卵管积脓病灶的平均壁厚0.37 cm,注射对比剂后管壁显著强化;其余42个病灶平均壁厚0.17 cm,管壁轻度强化。当管壁厚度以0.25 cm 为界值时,诊断输卵管积脓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2%、95%和83%。单纯积液病灶的平均 ADC 值为3.0×10-3 mm2/s,明显高于积脓的1.4×10-3 mm2/s 及积血的1.9×10-3 mm2/s。术前 MRI 误诊11个(20%)。结论:MRI 能较好的显示输卵管积液的形态特征,绝大多数输卵管积液病灶有典型表现,部分无管状结构的囊性病灶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MD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EAMI。患者的MD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9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DCT和MRI检查。结果:13例中8例肿瘤呈实质性,5例呈囊实性。CT平扫示7例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3例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上4例病灶以低信号为主,抑脂T2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3例信号明显不均匀。CT和MRI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示9例病灶呈中等至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实质期示病灶呈持续强化9例,强化程度减退4例,11例病灶强化明显不均匀。仅1例EAML可见少许脂肪信号,6例瘤周可见假包膜显影、较厚且绝大多数完整,9例瘤内可见血管影,4例伴有出血。结论:肾脏EAML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T2WI上病灶呈低信号、增强后中等至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假包膜较厚且完整以及瘤内血管影的显示,有助于提高对EAML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为FNH18例,着重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FNH18例均为单发结节,位于肝脏左叶7例,右叶11例,病灶直径1.5~6.5cm,平均4.3cm。CT检查15例,平扫均为低密度,其中病灶中央区可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有明显强化12例,中等度强化3例,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10例,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迂曲增粗血管8例,门脉期病灶密度有所减低。MRI检查9例,平扫5个病灶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3个呈等T1、等T2信号,1个呈稍短T1、稍长T2信号。MRI增强方式与CT相似。结论:CT和MRI,尤其是动态增强检查能显示FNH的典型征象并提高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长径≤4cm的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和肾透明细胞癌的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长径≤4cm的14例(16个病灶)乏脂肪型AML和16例(16个病灶)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形态学表现(楔形征、肿瘤位置、钙化、假包膜及瘤内血管)及平扫、增强CT值进行测量及分析,所有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两组中楔形征(P=0.023)、瘤内血管(P=0.029)、假包膜(P=0.023)、平扫CT值(P〈0.001)、皮髓质期及排泄期的绝对强化值(分别P=0.009和0.044)及相对强化幅度(分别P=0.008和0.02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期的相对强化幅度的Pear—SOIl相关系数(r=0.461和=0.409)较绝对强化值(r=0.456和-0.366)高。而钙化(P=0.484)及肿瘤位置(P=0.473)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泄期CT相对强化幅度〉-19.2%时,诊断乏脂肪型AML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分别为87.5%和25.0%。结论:乏脂肪型AML中楔形征多见,瘤内血管、假包膜少见;其平扫CT值较透明细胞癌病灶高,与竖脊肌相似,皮髓质期相对强化幅度较透明细胞癌低,排泄期对比剂退出较少,其中肿瘤的CT相对强化幅度对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 的临床、病理及 CT 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 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 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 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 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 组各期CT 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5.
马荣国  史河水  柳曦  陈玉胜  刘永华  田志梁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17-1120
目的:探讨累及肾被膜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患者33个累及肾被膜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其中10例有尿路排泄性造影检查,5例行MRI检查,2例行DSA检查。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33个肿块的中心均位于肾实质外,肿块最大径范围2.5~12cm,平均(5.4±2.2)cm。富脂肪肿块30个(90.9%),21个(70%)肿块内脂肪和软组织混杂分布,16个肿块增强扫描软组织呈持续网格状强化,9个(30%)病灶内软组织为结节状,4个病灶均呈持续强化,另1个结节为慢性血肿,其内见动脉瘤;3个(9.1%)病灶呈乏脂肪性肿块,1个早期强化另2个呈持续强化。5个肿块因自发破裂合并出血。结论:累及肾被膜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较大,多富含脂肪,CT易于定位和定性诊断,并判断有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6.
李文晶  王浩  陈永其  宋彬 《放射学实践》2020,(11):1403-1408
【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RI表现特征及对病理分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提高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MRI表现,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腺瘤样增生组和无腺瘤样增生组,观察病灶的大小、边缘、信号、强化方式、ADC值,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38例患者MRI发现51个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病灶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100%)。病灶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68.6%),T2WI及DWI以高信号为主(80.4%,74.5%)。早期明显强化24个,轻度到中等强化27个(52.9%),晚期明显强化22个,轻度到中等强化29个(56.9%)。44个病灶可见假包膜(86.3%),29个病灶可见囊变(56.9%)。动态强化曲线呈上升或平台型有24个,流出型或无强化有27个。病灶内充填样强化18个(35.3%)。51个病灶增强前后病灶大小均无变化(100%)。本组19个病灶伴腺瘤样增生,32个病灶无腺瘤样增生,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T1WI信号(P=0.013)、DWI信号(P=0.001)、早期强化程度(P<0.001)、晚期强化程度(P<0.001)、动态强化曲线(P<0.001)、充填样强化(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示早期强化程度(P=0.045,OR值18.692)及充填样强化(P=0.001,OR值93.269)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样增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其中伴腺瘤样增生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具有早期高强化及充填样强化的特点,掌握其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DPL)影像表现,提高对DPL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12例女性DPL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且符合腹膜弥漫性多发性平滑肌瘤的诊断标准。12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回顾全部病例临床及治疗史,分析影像特点。结果 12例术前准确诊断4例,误诊8例。均有子宫肌瘤手术史,其中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8例,子宫切除术4例;单次手术10例,3次手术和4次手术各1例。12例均表现为与子宫肌瘤类似的腹膜多发或弥漫性结节或肿块,病灶数2个以上,发生于肠系膜7例,子宫/膀胱直肠凹5例,肝周腹膜3例,大网膜3例,腹壁、盆底4例。腹腔积液2例。病灶呈类圆形或融合团块状,长径5~264 mm。CT扫描小病灶(≤3 cm)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较大病灶(>3 cm)呈稍低、等或稍高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MRI扫描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或不均匀低信号,小病灶强化较均匀;病灶>3 cm时呈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者共28个病灶。单发病灶14例,多发病灶6例。病灶多位于脑深部白质、基底核、胼胝体及丘脑等近中线部位,以及额叶、顶叶等脑实质表面。CT检查5例,共10个病灶,9个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1个为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9个病灶明显强化,1个病灶轻度强化。MRI检查15例,共18个病灶,其中平扫11个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3个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个T1WI、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14个病灶明显强化,3个呈不均匀强化,1个呈环形强化。4例累及脑膜,引起脑膜增厚,见"脑膜尾征"。2例室管膜呈线样强化。28个病灶中可见"缺口征"2个、"尖角征"3个、"握拳征"2个。5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示4例为缓升型,1例为平台型。2例行MRS检查,见明显的脂质峰。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和MRS检查,能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9.
段世军  朱小飞  雷学斌 《放射学实践》2021,36(12):1509-1513
【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病(DF)的高分辨率CT(HRCT)及MRI表现,提高HRCT及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DF患者的临床、HRCT及MRI表现。3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5例行MRI平扫,其中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大小、形态、位置、密度、强化特征、MR信号、邻近肋骨改变、胶原纤维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肿瘤直径2.1~12.3cm,平均(6.4±1.8)cm;肿瘤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8例(56%),不规则形14例(44%);浅表型9例(28%),深部型23例(72%)。在HRCT平扫上呈等密度6例,等~低密度24例;肿瘤内密度欠均匀23例(72%),密度均匀9例(28%);在HR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上病灶均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7例病灶内条片状稍低密度影在延迟图像上呈轻度强化。肿瘤实质在T2WI及STIR序列上呈高信号10例,不均匀偏高信号5例,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15例(100%)瘤体内含有“草根状”或索条状胶原纤维,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和STIR图像上呈低信号;7例在增强图像上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条索状胶原纤维未见强化。肿瘤实性成分的平均ADC值为(1.27×10-3±0.21×10-3)mm2/s。在HRCT骨窗图像上观察,病灶邻近骨质呈针状或拉丝样骨质增生13例(41%),侵袭性骨质破坏并骨质增生硬化10例(31%),病变包绕肋骨、局部肋骨受侵呈骨质密度减低表现1例(3%)。结论:DF的HR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针状或拉丝样骨质增生、侵袭性骨质破坏并骨质增生硬化、以及病灶内有"草根状"或索条状胶原纤维是其特征性表现,HRCT及MRI对DF的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分析肾平滑肌瘤的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8年经本院病理证实的9例肾平滑肌瘤的MRI表现,重点分析病变的形态、有无假包膜、脂质、出血和囊变坏死、在T2WI、T1WI和DWI上的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肾平滑肌瘤长径为10~84mm,平均40.3mm。所有病变(9/9)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未见脂质和出血信号,出现囊变坏死3例(3/9);在T2WI上呈类圆形等或稍低信号8例(8/9),其中有假包膜5例(5/9);在DWI上呈等及稍高信号8例(8/9);在皮髓质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7例(7/9),病灶实性部分表现为延迟期均匀强化9例(9/9)。结论:肾平滑肌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