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张雨虹  贺铿  袁国军 《江西医药》2014,(12):1377-1381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对吻组(36例);拘禁球囊组(38例),通过观察:(1)接受PCI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痛有无出现、心电图有无相关导联ST段的抬高、血流动力学有无改变,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术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2)接受主支PCI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最终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3)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4)接受PCI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5)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球囊对吻组例发生3例分支闭塞或夹层,拘禁球囊组例发生2例分支闭塞或夹层,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MACE事件发生率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拘禁球囊技术组节省了手术耗材,而且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节省了手术耗材,在即刻及近期随访中疗效不劣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拘禁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组(29例)和普通球囊(conventional balloon,CB)组(31例).DCB组使用拘禁球囊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给予患者切除球囊血管形成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患者单纯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扩张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MLD)、直径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双导丝聚力球囊在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连续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开口病变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给予普通球囊单纯扩张;观察组35例,给予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对这两组的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过双导丝聚力球囊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手术实验成功率达到97.1%,而对照组仅为82.9%,两组差异较大(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9%,对照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7.1%,差异较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给予双导丝聚力球囊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管开口病变的并发症,提升手术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双导丝聚力球囊预扩张较普通球囊能否降低小血管支架置入术围术期并发症及改善支架置入术远期预后.方法 连续人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小血管病变(参考血管直径≤2.75 mm)需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00例,完全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研究组:双导丝聚力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对照组:普通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12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7%(148例)与94.7%(14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例)与5.3%(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研究组和对照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3.4% (5/148)和7.0% (10/1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导丝聚力球囊较普通球囊扩张可降低小血管支架置入术围术期手术并发症,并具有改善支架置人术远期预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要求手术过程迅速、操作尽量简单,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血管出现Ⅲ级前向血流为目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单支架术以及双支架术。急性心肌梗死分叉病变无论是必要时边支置入(Provisional T)支架术,还是双支架术,手术过程相对复杂,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加大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的风险。本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分叉病变使用Provisional T支架术+药物涂层球囊(DCB)处理边支开口的策略,既能操作简单快捷,又能解决边支开口狭窄问题,是一种有价值的PCI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11.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及普通支架,每组32例。均在主支血管植入支架,部分分支血管仅作球囊扩张,不植入支架。观察两种支架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1~6个月随访期间的血管再狭窄率及再次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手术成功率两组均为100%,术后主支血管管腔无残余狭窄;术后1个月血管造影显示主支血管再狭窄率,药物支架组为2例(6.3%),普通支架组为12例(3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字2=9.1,P<0.01)。术后6个月因临床事件而被迫再次行介入治疗者,药物涂层支架组为3例(9.4%),普通支架组13例(40.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字2=5.1,P<0.05)。结论在冠脉分叉病变中植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可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显著减少再次血管重建术。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陈氏分型自提出以来已经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依据陈氏分型对1例左主干远端三分叉病例进行分类,该病例属于分型中的Ⅱd类,根据陈氏分型对此类病变处理的指导原则,选择单支架Crossover为其成功实施了手术,提示陈氏分型不仅便于记忆,同时对分叉病变的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因此,科学地制订策略不仅能提高分叉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和增强术者的信心,而且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带给患者最大的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技术的临床效果,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入选接受简单策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 90 例, 分叉病变分型为 Duke D 或 Duke F 型, 边支血管直径 > 2.0 mm, 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边支球囊保护组(48 例)及边支导丝组(42 例), 观察 2 组手术成功率、边支受累及并发症情况, 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 结果 2 组间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分叉病变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组主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97.6%, P > 0.05), 边支球囊保护组边支无复流发生率(1.0% vs. 19.0%)、边支对吻率(4.2% vs. 23.8%)、手术时间[(56.40±11.71)s vs.(72.60±10.62)s)]、曝光时间[(9.86± 1.82)s vs.(12.24±2.32)s]、对比剂用量[(90.54±15.26)mL vs.(118.16±18.64)mL)]均低于边支导丝组(P< 0.05)。 术后随访 12 个月 , 边支球囊保护组 MACE 发生率低于边支导丝组(16.7% vs. 38.1%)。 2 组主支血管再狭窄率(2.1% vs. 4.8%)、最大狭窄程度[(19.24±4.43)% vs.(21.46±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边支血管开口最大狭窄程度小于边支导丝组[(51.20±4.52)% vs.(72.46±8.64)%, P < 0.01]。 结论 简单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 应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较边支导丝技术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 MACE 发生率低及对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影响小等优点, 是临床实践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6号尖头与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在普外科围术期男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本院普外科就诊的20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均分为采用16号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导尿的观察组和采用16号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导尿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术后疼痛评分,留置过程中出现尿道黏膜损伤(出血)、尿漏、尿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16号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有助于改善导尿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追踪观察KD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将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获得早期KD患儿组及对照组左室扭转值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左室扭转值比较,左室扭转值显著下降,内膜旋转峰值、外膜旋转峰值、平面旋转峰值、跨壁扭转峰值的F值分别为75.56、14.52、37.97、2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冠状动脉损害组与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左室扭转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早期左室扭转值下降可作为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龋齿治疗中应用伢典微创去腐技术与常规手术的效果.方法 62例龋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伢典微创去腐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病变与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病人1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其病变程度;病人均检测CHO、LDL、VLDL、HDL、TG,ApoAl,ApoB水平,并计算ApoAl/ApoB值,比较冠脉不同病变水平时各血脂的差异性。结果 冠状动脉正常组与病变各组间比较,各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CHO,LDL、VLDL、HDL、TG、ApoAl,ApoB,ApoA1/ApoB比值等差异有显著性;在冠脉病变三个亚组间,三支病变组的HDL,LDL,ApoB与单支,双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将冠脉病变三个亚组合并为冠心组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ApoB在P=0.01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血脂紊乱尤其是高LDL,ApoB血症,低HDL血症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燕辉 《北方药学》2015,(5):131-132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在川崎病(KD)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确诊为川崎病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IVIG治疗剂量进行分组,给予IVIG 1g/kg剂量治疗24例为观察组,给予IVIG 2g/kg剂量治疗24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随访患儿冠脉病变(CAL)影响。结果:观察组平均黏膜充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热退、手足肿胀消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CAL发生率虽然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kg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不仅能达到常规2g/kg剂量的治疗及降低患儿CAL发生率的效果,而且相对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