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晓琳  吴彦 《安徽医药》2018,39(7):881-88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年龄≥65岁且通过临床表现、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80例,根据PCI围术期治疗药物选择不同分为两组,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为替格瑞洛组(40例),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为氯吡格雷组(40例),PCI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血流改善程度较氯吡格雷组好(替格瑞洛组术后TIMI血流3级增加22例,氯吡格雷组术后TIMI血流3级仅增加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4例,少于氯吡格雷组的12例,肌酐值升高发生1例少于氯吡格雷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在老年ACS患者PCI围手术期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那静  梁宇 《中国药师》2017,(3):494-497
摘 要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7~12月诊断为ACS并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的病例,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终点事件发生率并利用SPSS软件对服药前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病例16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2%,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30.4%,其中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5%,但无主要出血事件;呼吸困难发生率10.6%,严重呼吸困难3例。对122例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统计,分别为(54.96±14.654)%和(24.37±13.183)%(P<0.01)。结论:推荐剂量的替格瑞洛用于ACS患者可以使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进一步降低;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程度较轻,药物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评估新型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药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用药和决策提供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和SinoMed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已发表的HTA报告、系统评价/Meta分析、RCT、药物经济学分析,并评价其研究质量。对RCT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对其他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在有效性上,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RR=0.86,95%CI:0.79~0.94,P=0.000 4)、心血管死亡率(RR=0.77,95%CI:0.68~0.88,P<0.000 1)、全因死亡率(RR=0.81,95%CI:0.71~0.91,P=0.000 8)、心肌梗死发生率(RR=0.82,95%CI:0.73~0.91,P=0.000 2)、支架内血栓发生率(RR=0.74,95%CI:0.61~0.91,P=0.004)。在安全性上,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对主要出血发生率(RR=1.04,95%CI:0.96~1.13,P=0.30)和心动过缓发生率(RR=1.12,95%CI:0.98~1.28,P=0.08)无明显影响,但增加了主要或次要出血的发生率(RR=1.28,95%CI:1.04~1.58,P=0.02)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RR=1.76,95%CI:1.62~1.91,P<0.000 01)。在经济性上,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和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更具有经济性。结论:替格瑞洛用于ACS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P2Y12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病患者氯吡格雷疗效及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时间为1995年1月~2016年12月),全面收集有关血小板膜受体P2Y12基因多态性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的队列研究,纳入研究的受试者均为服用氯吡格雷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排除动物实验研究,并对可纳入的研究进行严格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篇队列研究(英文3篇,中文7篇),共5 223名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氯吡格雷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C34T位点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CC型相比,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82~1.09,P=0.46);G52T位点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于GG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99,95%CI:1.63~2.44,P<0.000 01)。C34T位点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高于CC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02,95%CI:1.37~2.96,P=0.000 4)。G52T位点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高于GG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56,95%CI:1.04~2.34,P=0.03)。i T744c位点C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与C等位基因非携带者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9,95%CI:0.78~1.25,P=0.92)。结论: C34T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G52T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i T744c位点C等位基因的存在不会增加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构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461例PCI术后患者,予阿司匹林100 mg·d-1及氯吡格雷75 mg·d-1抗血小板治疗,连续服用5d后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将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定义为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TPR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curve)检验独立风险因素预测HTPR的效力,并基于AMOS软件构建HTPR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461例PCI术后患者HTPR发生率为19.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糖尿病(OR=1.804,95%CI=1.125~2.894,P=0.014)、CYP2C19*2携带(OR=1.696,95%CI=1.048~2.745,P=0.032)为HTPR的独立风险因素,而血红蛋白(OR=0.979,95%CI=0.964~0.993,P=0.004)为HTPR保护性因素。联合独立风险因素模型预测HTP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6(95%CI=0.571~0.700,P<0.001)。结构方程模型(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0.000; 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1.000)中,糖尿病、CYP2C19*2 携带及血红蛋白对于HTPR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07(P=0.019),0.096(P=0.038)和-0.140(P=0.002),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046。结论: 糖尿病、CYP2C19*2 携带及血红蛋白为PCI术后患者HTPR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可分别解释10.7%、9.6%和14.0%的HTPR变异度,而模型整体可解释4.6%的HTPR变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CYP2C19基因指导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利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 836例,从中选取符合标准的CYP2C19 IM和PM基因型患者480例,根据患者是否根据基因型改变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组(常规治疗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组和替格瑞洛组,观察各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最终入选468例患者,替格瑞洛组和剂量加倍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替格瑞洛组又明显高于剂量加倍组(P<0.05)。MACE事件发生率方面,各组患者均是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替格瑞洛组及剂量加倍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7),其余MACE各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各组之间无差异性(P>0.017)。结论 CYP2C19基因指导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临床应根据患者基因特点进行个体化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从医疗保险角度,对经皮冠脉支架置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3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 3种治疗方案为在使用阿司匹林基础上,经验性给予国产氯吡格雷,或经验性给予替格瑞洛,或根据CYP2C19基因型指导选择国产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由此建立决策树模型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预测该3种方案避免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成本,研究时间为1年。结果 经验性给予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为成本最低方案,但直接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的经济性最好。结论 对于PCI术后的患者,最推荐直接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以替格瑞洛替换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50例,将氯吡格雷(75 mg/d)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观察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替格瑞洛服用后7、30、90 d与服用前相比,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替格瑞洛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研究川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支架植入术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批格雷抵抗(CR)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诊断为冠心病并择期行PCI治疗(首次)患者,采取血标本,利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测序检测系统确定基因型,根据不同基因型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于服用氯吡格雷前、后测定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P)。结果: 入组110例患者中,快代谢组52例(47.3%);中间代谢组42例(38.1%);慢代谢组16例(14.6%)。服药前3组不同代谢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3)。服用300 mg负荷量氯吡格雷后24 h,3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17.74%±5.87%vs21.44%±8.71% vs 27.05%±8.83%,P=0.044)及降低幅度(20.08%±5.94%vs 18.87%±4.72% vs11.54%±2.94%, P=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间代谢组及慢代谢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快常代谢组高,降低幅度均较快常代谢组小。110例患者中发生CR 21例(19.1%),其中三组代谢型发生CR的例数分别为2例(3.8%)、12例(28.6%)、7例(43.8%),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间代谢组及慢代谢组患者更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尤以慢代谢组为甚。结论:川东北PCI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存在相关性,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常规使用氯吡格雷抵抗风险高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日—2016年12月1日廊坊市广阳区管道局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科收治的PCI术后冠心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加用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2 h、1 d、1周,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0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用于氯吡格雷抵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术后血小板的聚集率,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冠心病患者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间我科住院的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505名患者,观察资费来源、冠心病亚型及年龄阶段三个不同因素对住院期间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冠状动脉介入的依从性逐步减低;军队医保组与自费组较社会医保组依从性较高;疾病类型对介入依从性影响则相对较小。结论在当前医疗保障体制下,心脏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依从性明显受到包括医疗资源保障程度、年龄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17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28例无冠脉病变的对照者的血浆Hcy,并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Lp(a)]。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2支和3支组,观察冠脉病变程度与Hcy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Hcy及血脂(HDL降低)水平随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Hcy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5165,P<0.01),而与血脂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cy是引起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新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织因子水平及其临床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F)水平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组 ,2 6例 )、不稳定心绞痛组 (UAP组 ,2 9例 )、稳定心绞痛组 (SAP组 ,2 0例 )和正常对照组 (14例 )的TF水平 ,并观察其与冠脉病变支数、血常规、血脂等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浆中TF含量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TF水平与冠脉造影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r=0 .4 0 4 ,P <0 .0 5 ) ;与载脂蛋白A I(ApoA I)呈负相关 (r=- 0 .4 88,P <0 .0 5 )。结论 :血浆TF在ACS患者升高 ,并与冠脉病变支数和ApoA I相关。  相似文献   

14.
Clopidogrel is an effective antiplatelet agent that has undergone rigorous assessment in the setting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re is extensive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this dru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those with stable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d also in those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use of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63例疑似冠心病分别接受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照,评估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准确度.结果 冠状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两者的符合率达96.0%.结论 CTA安全、简便和无创伤,对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若青  杨春燕  李洁冰  胡静  张莉 《河北医药》2009,31(13):1556-1558
目的分析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冠心病组,后者又分为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同时测定患者空腹及餐后4h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I)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空腹血清TC浓度显著增高(P〈0.05),冠心病组餐后4h血清TG、LDL-C浓度显著升高(P〈0.05),HDL-C浓度显著降低(P〈0.05)。餐后4h血清中TC、TG、LDL-C含量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增加,HDL-C、ApoAI含量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减少,TC、TG、L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H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8、0.061、0.025和-0.145,P〈0.05)。结论餐后血脂代谢紊乱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有内在的联系,对于预测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及其进展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临床一般情况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6例年龄为30-77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后测空腹血糖、血脂、记录其冠心病病程、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时间、吸烟年限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冠心病及糖病病程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性。冠心病病程、糖尿病病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年龄、冠心病病程、有无糖尿病及病程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俊峡  赵玉英  李树仁  张莉  丁超  齐晓勇 《河北医药》2009,31(19):2537-2538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54例患者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面积狭窄率≥50%分为介入干预组及对照组。观察斑块的性状及IVUS面积狭窄率,并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结果介入干预组32例,对照组22例,介入干预组斑块性状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为主,介入治疗中无明显的并发症,随访1年,介入治疗组再发心绞痛3例,对照组发生心绞痛4例,心梗2例,猝死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对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及指导介入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对IVUS面积狭窄率≥50%的病变进行介入干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管腔直径狭窄>50%~95%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 the so-called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 which usually consists of low-dose of aspirin in combination with a thienopyridine (clopidogrel, prasugrel) or with a cyclopentyltriazolopyrimidine (ticagrelor), reduces the risk of ischemic events. Ticagrelor, un particular, is an effective drug as it isn’ a prodrug, doesn’t require metabolic activation and demonstrates a rapid onset and faster offset of action.

Areas covered: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pharmacokinetics,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ticagrelor during DAPT after ACS and its potential use beyond the canonical twelve months after PCI. The review discusses studies comparing: ticagrelor and clopidogrel (DISPERSE, DISPERSE-2, PLATO, RESPOND Trial, ONSET/OFFSET Trials), ticagrelor and placebo (PEGASUS TIMI 54 Trial).

Expert opinion: For ACS patients, the PLATO trial showed that ticagrelor was superior to clopidogrel in the redu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PEGASUS TIMI 54 showed that patients in whom ischemic events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 outweigh the risk of life-threatening bleeding, may benefit from prolonged ticagrelor-based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over 12 months. This strategy has been recently approved by the ACC/AHA guideline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and eventually validate the role of the prolonged DAP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ew generation st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