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肠三叶因子(ITF)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肠道组织中蛋白酶Caspase-3、蛋白Bax和Bcl-2的含量变化,探讨ITF对NEC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新生1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干预组,每组10只.实验组为NEC模型后加生理盐水0.2 ml腹腔注射;干预组为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TTF 0.2 mg(0.2 ml);正常对照组未予处理.第4天处死所有大鼠,取肠组织待检,取近回盲部1~2 cm肠道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查Caspase-3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组织中Bax及Bcl-2的含量变化并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Caspase-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P均<0.05),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ax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P均<0.05),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干预组Bcl-2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P均<0.05),实验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的肠组织病理学未见异常,病理评分为0分;实验组HE染色切片见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3分;干预组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1分.与实验组比较,ITF治疗后NEC导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注射ITF可通过减少Caspase-3、Bax表达和增加Bcl-2表达减轻NEC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鼠肠黏膜组织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ITF对NEC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法将30只新生鼠分为对照组、NEC组及ITF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作处理,NEC组建立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ITF组为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ITF 0.2 mg.对切片行HE染色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病理切片显示NEC组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改变中位积分为3分;ITF组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改变中位积分为1分;图像分析结果显示NEC组Bim基因表达(7.87±0.14)高于对照组(2.15±0.28)及ITF组(3.27±0.34),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F组Bcl-xl基因表达(11.23±0.22)高于对照组(1.89±0.28)及NEC组(2.51±0.13),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腹腔注射ITF可减轻NEC大鼠的肠道损伤,而ITF可能通过改变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水平保护NEC大鼠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黏膜组织IL-6水平的影响,分析ITF对NEC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新生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A组);NEC模型组(B组);NEC模型后予以皮下注射9g/L盐水0.2mL(C组);NEC模型后予以皮下注射ITF0.2mg(D组)。取近回盲部1-2cm肠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做病理学检查,其他肠道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检测IL-6水平。结果B、C组组织匀浆IL-6的水平较A、D组显著增高(Pa〈0.05,0.01),A与D组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切片显示C、D组HE染色切片见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3分;D组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1分。结论通过皮下注射ITF可减轻NEC后的肠道炎性反应。ITF有可能为治疗NEC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黏膜组织IL-1β水平的影响,分析ITF对NEC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新生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未进行缺氧、低温处理和注射药物;B组为正常ITF组,予皮下注射ITF0.2 mg(0.2 mL);C组为NEC模型组,建立NEC模型后未予药物注射;D组为NEC加9 g/L盐水(NS)组,建立NEC模型后予皮下注射NS 0.2 mL;E组为NEC加ITF组,建立NEC模型后予皮下注射ITF0.2 mg(0.2 mL).第4天断头处死动物后取其回盲部肠组织1~2 cm固定、包埋,HE染色行病理学检查,其他肠道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应用ELISA试剂盒榆测IL-1β水平.结果 病理切片示C、D组HE染色切片见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积分为2~4分,E组肠上皮细胞有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积分为0~2分.C、D组组织匀浆IL-1β水平均较E组显著增高(Pa<0.01);E组与A、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 >0.05).结论 ITF下可通过降低IL-1β的水平减轻NEC模型的肠道炎性反应,ITF有可能为NEC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肠三叶因子(ITF)对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ITF 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环氧合酶 2(COX 2)表达及前列腺素E2(PGE2)、血 栓素B2(TXB2)生成的影响,以探讨ITF对NEC是否有治疗作用。方法 40只新生1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 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和C组大鼠为NEC模型鼠,分别予以0.5mL生理盐水腹腔或0.2mL皮下注 射。D和E组大鼠亦为NEC模型鼠,分别予以0.5mLITF(0.5mg)腹腔或0.2mL(0.2mg)皮下注射。连续3天 新生大鼠予以缺氧-复氧处理制成NEC模型。第4天处死所有大鼠,取肠组织检查组织病理学改变,COX 2表达 和PGE2与TXB2的生成。结果 A组的肠组织病理学未见异常,病理评分为0分。与相应的NEC组(B和C组) 比较,ITF治疗后(D和E组)NEC导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P<0.01)。B和C组的病理学评分为1~4 分,而D和E组评分为0~2分。与A组比较,B和C组PGE2与TXB2浓度显著增高,但ITF治疗后(D和E组)显 著下降,与A组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和C组的COX 2表达显著高于A,D,E组(P<0.05)。D和E 组弱表达COX 2,其强度高于A组,但显著低于B和C组。结论 ITF通过抑制COX 2的表达,减少了PGE2和 TXB2含量,减轻肠组织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黏膜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ITF是否对NEC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在NE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B组(ITF组)皮下注射ITF 0.2 mg;C组为NEC模型组;D组[NEC加9g/L盐水(NS)组]制备NEC模型后皮下注射NS;E组(NEC加ITF组)制备NEC模型后皮下注射ITF 0.2 mg,连续3 d.大鼠均于实验第4天处死.分别于其十二指肠、小肠近中远端及结肠近端和远端处取1~2 cm肠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F-κB表达.结果 C、D组组织中NF-κB(p65)阳性表达较A、B及E组显著升高(Pa <0.01),E组与A、B组比较也有升高(Pa <0.01),且随NF-κB(p165)的激活有明显的核转移;病理切片示C、D组HE染色见肠肇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评分2~4分;E组轻度肠上皮细胞脱落,顶端绒毛坏死,肠组织病理评分0~2分.结论 通过皮下注射ITF可减轻NEC新生大鼠肠道炎性反应,NF-κB通路参与了NEC的发病过程,ITF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保护NEC模型新生大鼠的肠黏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的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观察ITF对NEC新生大鼠中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及胞内分布规律,探讨其在NE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50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给予ITF组、NEC模型组、NEC给予生理盐水组、NEC给子ITF组),每组10只,并于NEC模型后,母鼠身边喂养3 d.第四天处死并取回盲部组织1~2 cm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表现NF-κB的表达,其他肠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检测IL-1β含量.结果 NEC新生大鼠模型中损伤肠组织IL-1β含量明显增多,NF-κB表达增强.ITF治疗组能明显的抑制NEC新生大鼠肠组织IL-1β的产生和NF-κB(P65)的表达.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NEC发病过程,并起着信号转导作用;ITF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小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时肠上皮细胞Bax表达与凋亡相关性。方法出生当日48只清洁级SD新生鼠采用奇、偶数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EC模型组,每组24只。对照组由母鼠喂养。模型组与母鼠分开,通过代乳品人工喂养+缺氧一复氧一冷刺激建立新生鼠NEC动物模型。分别于实验开始后24h、48h、72h留取大鼠回盲部近段回肠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肠上皮细胞Bax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666.55±15.77)IOD;(4.73±0.04)%]相比,NEC模型组新生鼠肠上皮细胞Bax表达和细胞凋亡率在实验开始后24h开始升高[(1005.06±11.96)IOD;(15.04±0.24)%](P〈0.01),72h后达到高峰[(3340.66±68.72)IOD;(35.65±0.61)%](P〈0.01)。NEC模型组新生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率与肠上皮细胞Bax表达量呈正相关(r=0.94,P〈0.01)。结论新生鼠NEC肠上皮细胞凋亡与Bax表达有明确相关性。新生鼠NEC肠上皮细胞可能通过高表达Bax导致肠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动态观察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过程中肠细胞凋亡率变化及其与肠损伤关系.方法 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和模型组(M).对照组8只;模型组32只,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模型组开始造模后24 h(M24)、48 h(M48)、72 h(造模结束,M72)及造模结束后24 h(M96)分别处死8只,留取肠管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流式细胞仪).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各组随机选取1份回盲部近端小肠标本进行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 =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对照组、M24、M48、M72和M96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0.08±0.15)、(1.38±0.42)、(1.46±0.69)、(1.58±0.30)分和(3.33±0.59)分,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2.9%、12.8%±6.3%、14.9%±5.5%、17.7%±5.5%和27.6%±9.9%.肠损伤程度与肠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凋亡率=0.853,P<0.01).结论 新生鼠肠细胞凋亡增加是NEC肠组织损伤起始事件;随时间延长,肠细胞凋亡增加程度进一步加重;肠细胞凋亡增加是造成新生鼠NEC肠道进行性损伤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肠细胞凋亡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损伤中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过程中肠细胞凋亡率变化及其与肠损伤关系。方法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和模型组(M)。对照组8只;模型组32只,在出生48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模型组开始造模后24h(M24)、48h(M48)、72h(造模结束,M72)及造模结束后24h(M96)分别处死8只,留取肠管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流式细胞仪)。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各组随机选取1份回盲部近端小肠标本进行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对照组、M24、M48、M72和M96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0.08±0.15)、(1.38±0.42)、(1.46±0.69)、(1.58±0.30)分和(3.33±0.59)分,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2.9%、12.8%±6.3%、14.9%±5.5%、17.7%±5.5%和27.6%±9.9%。肠损伤程度与肠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凋亡率=0.853,P<0.01)。结论新生鼠肠细胞凋亡增加是NEC肠组织损伤起始事件;随时间延长,肠细胞凋亡增加程度进一步加重;肠细胞凋亡增加是造成新生鼠NEC肠道进行性损伤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新生SD大鼠建立缺氧、冷刺激、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等多因素造成的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出生48h开始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采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并给予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B组为单纯采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未进行缺氧冷刺激;C组采用鼠乳喂养,给予同样的缺氧冷刺激;D组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鼠乳喂养,未进行缺氧冷刺激。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回盲部近端肠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肠损伤病理评分进行评价,组织学评分≥2分确定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果A、B、C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A组程度最为严重。A、B、C、D4组肠损伤病理评分(x-±s)分别为(3.25±0.89)分、(2.63±0.92)分、(1.13±1.36)分、(0.25±0.46)分,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9.30,P<0.01)。NEC发病率分别为100%、87.5%、37.5%和0。喂养方式和缺氧冷刺激为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值影响因素,两因素间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新生鼠在剔除鼠乳喂养,改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的前提下,经过连续多次的缺氧冷刺激后,诱导的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与人类新生儿NEC临床特征、病理改变相一致,是一种理想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利用新生SD大鼠建立缺氧、冷刺激、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等多因素造成的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出生48 h开始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采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并给予100%氮气缺氧90 s,4 ℃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B组为单纯采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未进行缺氧冷刺激;C组采用鼠乳喂养,给予同样的缺氧冷刺激;D组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鼠乳喂养,未进行缺氧冷刺激.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回盲部近端肠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肠损伤病理评分进行评价,组织学评分≥2分确定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果 A、B、C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A组程度最为严重.A、B、C、D 4组肠损伤病理评分(±s)分别为(3.25±0.89)分、(2.63±0.92)分、(1.13±1.36)分、(0.25±0.46)分,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9.30,P<0.01).NEC发病率分别为100%、87.5%、37.5%和0.喂养方式和缺氧冷刺激为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值影响因素,两因素间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 新生鼠在剔除鼠乳喂养,改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的前提下,经过连续多次的缺氧冷刺激后,诱导的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与人类新生儿NEC临床特征、病理改变相一致,是一种理想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PI3K的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阻断PI3K/Ak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观察ITF对新生鼠NEC模型caspase-3及caspase-9水平的影响,探讨ITF对NEC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NEC模型,对新生一日龄Wistar大鼠予100%氮气,1 min后放4℃冷环境中持续10min,每日2次,随后放回自制的保温箱内人工喂养,第四天处死,取肠组织待检.新生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为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B组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ITF0.2 mg;C组为NEC模型后腹腔内注射wortmannin(0.1 mg/kg);D组为NEC模型后腹腔内注射ITF+wortmannin;E组为正常对照组.取近回盲部1~2 cm肠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做病理学检查,其他肠道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PI3K的含量及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9的活性.结果 病理切片显示A组HE染色见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评分中位积分3分;B组病变明显减轻,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评分中位积分1分;C、D组病理评分中位积分3分.A组组织匀浆中PI3K的含量(pg/ml)较E组略升高(P<0.05),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PI3K表达水平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1);C组与E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及caspase-9活性在A组较B、E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更加明显升高(P<0.01),A、D组及B、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腹腔注射ITF可以减轻NEC后的肠道炎症反应,ITF有可能为治疗NEC提供新的方法 ;PI3K/Ak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NEC发病过程,并起着信号转导作用.而ITF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来下调caspase-3/9的水平,从而保护新生Wistar大鼠NEC模型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观察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过程中肠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变化及其与肠损伤关系,为进一步阐明NEC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0只新生SD大鼠按简单随机法分成模型组(M)32只,对照组(C)8只。模型组大鼠出生48h开始鼠配方奶人工喂养,并予以3次缺氧和冷刺激建立NEC模型,缺氧冷刺激开始后24h(M24)、48h(M48)、72h(造模结束,M72)及最后一次缺氧和冷刺激后24h(M96)分别空腹断头处死8只;实验结束时处死对照组大鼠,分别留取肠管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肠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检测。结果建模后,模型组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M24、M48、M72、M96及对照组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1.25±0.56)、(1.46±0.31)、(2.79±0.40)、(3.33±0.59)和(0.08±0.15)分,肠组织NO含量分别为(2.07±0.38)、(2.88±0.32)、(3.09±0.40)、(3.98±1.15)和(0.94±0.44)μmol/gprot,总NOS活性分别为(2.21±0.42)、(2.77±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4例NEC后肠狭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例Bell分期Ⅰ期2例,Ⅱ期9例,Ⅲ期3例.临床表现为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等,出现症状的平均时间为发生NEC后29.7 d.11例腹部正侧位片均提示有固定扩张的肠袢;9例消化道造影,仅3例提示肠狭窄.术中发现狭窄部位:末端回肠8处、降结肠4处、结肠肝曲2处、结肠脾曲2处、升结肠1处、空肠中下段1处;其中4例为多发肠狭窄.14例中除1例放弃治疗均接受手术,8例Ⅰ期肠狭窄切除肠吻合术,其余分期手术.结果 术后均治愈出院.9例获随访,除1例因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治疗外均获满意效果.结论 临床上NEC后反复喂养不耐受、腹胀应警惕肠狭窄发生.狭窄常发于结肠和末端回肠,必要时予以剖腹探查所有肠段,避免多发肠狭窄,多数Ⅰ期狭窄段切除肠吻合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益生菌防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病因之一。NEC的发生与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延迟和结构紊乱密切相关。近些年大量研究认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病原菌定植和迁移,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