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12月本院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 39例患儿男23例,女16例,发病年龄4~26个月,病程3天内发生惊厥,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一次病程中发作1~4次,持续时间短,易控制。发作间期脑电图无明显异常,血生化、脑脊液及颅脑影像学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予抗癫痫治疗。随访3~66月,2例复发,病程〈1年。所有患儿预后良好,生长发育如正常儿童。结论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多为良性过程,预后好,不必长期抗癫痫治疗,但须注意复发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随访预后。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28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及出院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发病年龄6~30个月,1~2岁20例。惊厥发生在肠炎3 d内25例。28例均为无热惊厥,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5 min,单次或多次发作。28例做粪便轮状病毒检测均阳性,血生化、脑CT及脑MRI和间期脑电图均正常。21例做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时给予水合氯醛或安定治疗。28例均未长期抗癫痫治疗。随访25例,仅2例复发,随访期间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为一良性过程,预后好,无需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轻度轮状病毒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近期预后。方法:对收治轻度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门诊治疗期间发生惊厥转上级医院治疗情况及2年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患儿中发病年龄5个月~2.3岁,3天内发作惊厥24例,全身发作29例,惊厥发作易控制,未行抗癫痫治疗,出院随访复发率低,未见生长发育异常。结论:轻度轮状病毒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预后好,临床上应仔细分析引起惊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8例轮状病毒肠炎伴无热惊厥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结果:经补液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28例中有22例出院后通过门诊随访、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平均随访7.5个月,未见惊厥复发,精神运动发育均正常。结论:本组患儿具有以下特点:(1)秋冬季发病,以婴幼儿为主;(2)惊厥前均有轻度轮状病毒肠炎,轻度脱水,但无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3)无热惊厥均在发病3天内,早期可反复发作,全身性发作为主;(4)血生化、脑脊液、脑影像学和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正常;(5)预后好.不需要长期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RV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22例患儿中男14例,女8例,发病年龄6~23个月,高发年龄12~18个月,占40.90%。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缓解后神志恢复迅速,无进行性意识障碍。所有病例均在病程72 h内发生惊厥,发作1次20例,发作2次2例,持续时间均小于5 min,对症治疗后迅速缓解。发作间期2例患儿脑电图轻度异常,表现为背景电活动变慢,均未见痫样波发放,恢复期转为正常。所有患儿头颅CT或头颅MRI,血电解质、血糖及脑脊液检查均正常。惊厥停止后未予抗癫痫治疗。随访2~18个月,1例有热性惊厥史患儿再次出现热性惊厥,其余21例患儿预后良好,患儿精神运动发育均正常。结论:RV肠炎病程初期可能伴发无热惊厥,12~18个月年龄高发,惊厥易控制,无需长期抗癫痫治疗,预后良好,未出现复发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因急性胃肠炎合并无热惊厥住院并诊断为BICE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2年以上随访?结果:26例患儿发病月龄8~38个月,冬季发病18例,惊厥发作形式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23例,持续时间不超过 5 min,1次病程中惊厥> 2次3例?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19例,血生化?头颅CT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癫痫治疗?随访26例,2例复发,随访期间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BICE发病年龄多为12~24月龄,冬季多发,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预后良好,无需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16例轻度胃肠炎伴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出院后随访4-42个月.结果 16例患儿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34个月.3天内发生惊厥12例(75%),持续时间<5分钟,全身发作13例,一次病程中惊厥平均发作1.56次.发作间期脑电图、脑影像学、血生化、脑脊液检查均正常.结论 BICE为一良性过程,患儿预后良好,无需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收治的21例轻度胃肠炎伴无热惊厥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出院后随访。结果患儿平均年龄13.7个月,秋冬季发病13例,占61.90%,3天内发生惊厥18例,占85.71%,整个病程惊厥发作次数最少者1次,最多达5次,一次病程中惊厥平均发作2.2次,发作间期脑电图、脑影像学、脑脊液、血电解质检查均正常。全部病例无长期抗癫痫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平均间隔1年3个月)未见惊厥复发,生长发育如正常儿。结论BICE具有以下特点:①1~2岁高发,秋冬季多发,无家族史;②无热惊厥多见于发病3天内,全身性发作为主,早期频繁发作多见;③无脱水及酸中毒,血电解质、脑脊液、脑影像学和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④不需要长期抗癫痫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BICE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42例BICE患儿,发病年龄3~40个月.惊厥多发生在发病3d内,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发作次数多≤3次,实验室检查大便轮状病毒(RV)测定37例阳性,32例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发作间期脑电图39例正常,3例轻度异常,所有患儿惊厥止后未长期运用抗惊厥治疗,随访42例(6个月至2年),均无惊厥再发作.结论 BICE预后良好,不需要长期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4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良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出院后通过门诊随诊、电话或信件随访了解治疗效果、惊厥复发情况和精神运动发育水平。结果:44例患儿惊厥特点:(1)惊厥均发生在疾病早期的3d内,首次惊厥出现时间:第1天4例(9.1%),第2天16例(36.4%),第3天24例(54.5%);(2)惊厥可在短期(大多24h)内连续发作多次,平均发作次数为2.3次,其中发作1次14例(31.8%),2次10例(22.7%),3次12例(27.3%),4次8例(18.2%);(3)惊厥发作形式均为全身性强直-痉挛性发作,每次持续时间短,多不超过5min,惊厥后无明显意识障碍,无明显后遗症;(4)随访患儿未有复发、预后良好,不影响生长发育。结论:本组患儿具有以下临床特征:(1)秋冬季发病,以婴幼儿发病为多;(2)惊厥前均有轻度轮状病毒性胃肠炎,轻度脱水,但无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3)惊厥均在病程的早期3d内发作,在短期内可反复发作多次,惊厥的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4)血生化、脑脊液、脑CT和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正常;(5)预后良好,一般不复发,不影响生长发育,不必进行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11.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分析2001年11月~2006年10月轻度胃肠炎伴发无热惊厥31例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31例均为5~25个月的婴幼儿,12~24个月22例;均发生在秋、冬季;3天内发生惊厥29例,1次病程中惊厥平均发作1.4次,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仅1例呈4~5Hzθ波活动,其余脑电图均正常;脑影像学、血生化及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行抗治疗。1例复发,复发≤ 2次,病程少于1年。全部病例无癫和热性惊厥家族史,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 轻度胃肠炎可以伴有无热惊厥,均发生在婴幼儿,多数为一过性,不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轻型胃肠炎伴惊厥(CwG)临床特点及随访预后。方法对2007年10月—2010年3月我科确诊的32例轻型胃肠炎伴惊厥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和出院后≥1年的随访。结果 32例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29个月,发病季节以秋冬季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伴或不伴轻度脱水,伴无热惊厥。惊厥多发于病程1~5d,其中23例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9例为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身性发作。惊厥持续时间<10min。其中7例一次病程中发作2次,发作间期EEG正常,脑影像学、血生化、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发作易控制,出院后随访32例,随访≥1年,2例出现复发,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3个月、4.5个月。32例本次惊厥发作前均无热性惊厥史,1例发作后随访到7个月时出现1次热性惊厥发作。全部病例无癫和热性惊厥家族史,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婴幼儿轻型胃肠炎可以伴有无热惊厥,易于控制,预后良好,不必进行抗癫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婴幼儿轻度胃肠炎继发良性惊厥的临床与视频脑电图情况。方法婴幼儿轻度胃肠炎继发良性惊厥20例,用免疫金标记技术进行病原学诊断,并进行实验室、影像学和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惊厥发生时间以急性胃肠炎后3天以内最多,占总病例之80%。惊厥发生次数以发作1~2次者最多,占总病例之95%。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后无烦躁不安、嗜睡、精神萎靡等。颅部CT和MRI检查结果多为正常。发作期视频脑电图检查见异常放电多起源于中央顶部和枕部,发作波节律多呈低波幅快波,发作间期均无癫痫样放电。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多在正常范围。结论婴幼儿轻度胃肠炎继发良性惊厥是具有独特特征的一种临床病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7月本科收治的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3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惊厥发生情况、治疗结果和临床检查结果.观察随访1年内患儿疾病复发和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20例(66.7%)于冬季发病,1~2岁患儿占发病总人数的比例为80.0%(24/30),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27例(90.0%)。惊厥发生后静脉注射安定.或10%灌肠后患儿病情均缓解。所有患儿随访1年,未发现疾病复发和后遗症发生、,结论:冬季是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发病的高发季节,1~2岁为患儿的高发年龄,轮状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孙鹏  王燕  武彦秋  马桂云 《河北医学》2012,18(2):187-190
目的:研究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38例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儿胃肠道症状相对较轻,无或有轻度脱水,电解质基本正常,脑脊液检查正常,头颅影像学正常。年龄2-36个月,平均15.6 8.2月,惊厥发生于第1天10例(26.3%),第2天16例(42.1%),第3天6例(15.8%),第4天2例(5.3%),第5天2例(5.3%),第6天1例(2.6%),第7天1例(2.6%)。惊厥发作次数1-5次,仅发作1次25例(65.7%),发作2次7例(18.4%),发作3次3例(7.8%),发作4次2例(5.3%),发作5次1例(2.6%)。35例惊厥表现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92%),3例有失神及局灶性发作(8%)。4例患儿发病后脑电图检查异常,经复查均恢复正常。随访38例患儿均无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消化道症状轻而惊厥可反复发作,发作间期精神状态较好,苯巴比妥钠仍是治疗的有效药物,首剂给药剂量10mg/kg。本病预后良好,无复发,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收集保定市儿童医院BICE患儿32例,对其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惊厥发作27例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5例呈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面性发作;血清电解质及血糖结果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头颅影像学检查正常;发作间期24 h动态脑电图21例轻度异常。结论 BICE惊厥以3日内发作最为常见;轮状病毒为主要致病原;发作期所有脑电图均起源于局部,随后向全导泛化,考虑惊厥发作形式可能为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面性发作;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良性惊厥并轻度胃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新国  李冰  廖建湘 《医学综述》2009,15(13):1974-1976
婴幼儿良性惊厥并轻度胃肠炎是与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相关的一种无热惊厥,胃肠炎症状表现多较为轻微,不伴有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惊厥发生时体温正常或<38℃,多以强直-阵挛为主要发作形式。本病预后良好,无需长期抗惊厥药物治疗。本病的病因及机制的研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