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超声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的超声检查资料。12例仅行灰阶超声检查,6例行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肿块的部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包膜及钙化。彩色多普勒记录血流形态,测量阻力指数,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及脏器的关系。结果:手术证实的18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中,14例位于右侧肾上腺,4例位于左侧肾上腺。超声检出16例(检出率88.9%),其中右侧13例,左侧3例。最大肿块90mm×80mm×25mm,最小肿块35mm×18mm×6mm。16例中5例见强或高回声,伴后方回声衰减,病理证实有钙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3例肿块内见点状血流,3例肿块未测及血流。1例超声诊断为肾上腺恶性肿瘤,其余诊断为肾上腺良性肿瘤。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观察肿瘤内有无钙化灶以及嵌入式生长,将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征象,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24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大多表现为体积较大、边界清晰、类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回声分布较均匀的肿块,4例呈长条形,1例有囊性变,50%可见点状钙化,彩色多普勒多不能探及血流信号.9例进行了超声造影,注入超声造影剂后,4例病灶基本无灌注,5例有造影剂灌注(4例呈弱灌注,1例中等灌注),造影剂到达时间为16~25S.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异性不高,超声造影可为其与肾上腺侵袭性病变的鉴别提供一定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性腺瘤超声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甲状腺嗜酸性腺瘤超声图像,其中女性13例,男性2例,年龄30~77岁(平均53.5岁)。结果:肿瘤均单发,大小10~50mm(平均26mm)。12个肿瘤呈实质性,3个呈囊实性。不均质低回声9个,均匀低回声2个,不均质中等回声2个,均匀中等回声2个。2个肿瘤内见细小钙化斑,1个伴声衰减。12个肿瘤边界清,3个边界欠清。14个肿瘤形态规则,1个形态不规则。4个肿瘤伴"晕环征"。6个肿瘤有膨胀感,9个肿瘤无明显膨胀感。13个肿瘤行彩色超声检查,9个内部见丰富分枝状血流,周边见环状血流,2个内部见短线状血流,周边环状,仅2个内部无彩色血流,周边见点状彩色血流。结论:甲状腺嗜酸性腺瘤主要表现为单发结节,实质为主,低回声为主,边界清,形态规则,肿瘤膨胀感不强,"晕环征"不多见,内部及周边有丰富彩色血流。甲状腺结节有上述表现者提示嗜酸性腺瘤的可能。必要时行术前结节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帮助诊断以确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节细胞神经瘤(GN)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超声检查的GN患者,均为单发病变,观察其超声表现。结果 18个GN最大径0.9~19.0 cm、中位最大径5.6(3.4,8.8) cm,边界均清晰,对周围脏器和血管无侵犯。13个GN病灶呈纵向生长、5个呈横向生长;11个形态不规则、质地较软,沿周围组织间隙蔓延式生长,推移而不侵犯周围组织结构,7个呈类圆形膨胀性生长。18个内部均为较均匀的实性低回声,8个瘤体内可见散在、斑块样/蛋壳样钙化灶,5个肿瘤内部和/或周边探及少许短线样血流信号。结论 GN超声表现为实性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可呈膨胀性生长的类圆形或沿周围组织间隙蔓延生长的不规则形,内部可见散在钙化灶,多无明显血流信号或仅见少量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5.
睾丸肿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观察31例拟诊为“睾丸肿瘤”患者的肿块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管形态及分布,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睾丸肿瘤多表现为低回声肿块,不同的病理类型具有相对不同的声像图特征。精原性细胞瘤多表现为均匀性低回声。非精原性细胞瘤由于瘤内出血、坏死或钙化等病理变化表现为回声不均匀,且边界不清,几乎见不到正常睾丸组织;21例肿瘤内部及周边有丰富的血流信号,为不规则扭曲、紊乱血流。结论睾丸肿瘤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二者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检出睾丸肿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单纯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PIMPC)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乳腺PIMPC患者共18个病灶与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共40个病灶。对比观察乳腺PIMPC与IDC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乳腺PIMPC与IDC超声声像图特征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PIMPC与IDC淋巴结转移率;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检查提示乳腺PIMP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18个乳腺PIMPC病灶(100%,18/18)表现为低回声;18个病灶(100%,18/18)形态不规则;16个病灶(88.9%,16/18)边界不清;16个病灶(88.9%,16/18)边缘毛刺;15个病灶(83.3%,15/18)内部见钙化灶,微钙化灶数量一般大于3个,且多集中分布在病灶近中央的位置,而病灶边缘分布较少;16个病灶(88.9%,16/18)后方回声正常或增强;14个病灶(77.7%,14/18)边缘无蟹足状改变;13个病灶(72.2%,13/18)周围无高回声晕;10个病灶(55.6%,10/18)血流信号0~Ⅰ级。乳腺PIMPC病灶边缘蟹足状改变、周围高回声晕、纵横比≥0.7、后方回声衰减、血流信号Ⅱ~Ⅲ级的检出率均低于乳腺IDC,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者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界、边缘毛刺、微钙化灶等超声声像图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示PIMPC癌细胞微乳头状排列呈集块型分布;PIMPC血流信号0~Ⅰ级为主,镜下见肿块少量新生血管主要在细胞簇周围的透明带;而IDC血流信号以Ⅱ~Ⅲ级为主,镜下可见较多再生血管分布在胶原纤维;PIMPC缺乏周围高回声晕,其镜下见肿块边缘无纤维组织簇包饶,IDC周围常见高回声晕其镜下肿块边缘见较多的纤维组织。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乳腺PIMPC淋巴结转移率达72.2%(13/18),高于乳腺IDC的45.0%(18/40)(χ2=3.697,P=0.05)。术后病理结果证实13个病灶淋巴结转移,其中超声检查提示淋巴结异常6个(46.2%,6/13),表现为皮髓质结构异常4个(30.8%,4/13)、淋巴门偏心4个(30.8%,4/13),血流信号0~Ⅰ级5个(38.5%,5/13)。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检查提示乳腺PIMP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2%、60.0%、50.0%、75.0%、30.0%。 结论乳腺PIMPC超声表现以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毛刺及内部微钙化灶为主要特征,其超声表现与其特殊的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超声检查对于提示PIMP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1例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观测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回声及彩色血流信号,肿瘤与周围血管、脏器的毗邻关系等.结果 21例肾上腺恶性肿瘤中,肿瘤直径最大17.0 cm,最小2.5 cm.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癌10例,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瘤和神经节母细胞瘤4例,肾上腺血管源性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转移性黏液腺癌1例.不同病理性质的肾上腺恶性肿瘤的声像图表现有一定差异:肾上腺皮质癌检出时体积相对较大;肾上腺神经母细胞回声不均匀,瘤内有多发点状强回声且血供丰富.超声共检出肾上腺恶性肿瘤20例,漏诊1例.结论 各类肾上腺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超声是诊断肾上腺恶性肿瘤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病灶的超声影像学资料。29例中包括25例浸润性神经内分泌癌,4例原位神经内分泌癌。结果:26个肿块呈低回声,3个呈中等回声;23个肿块回声不均匀,6个回声均匀;23个肿块形态不规则,6个肿块形态规则。11个肿块内见细小钙化灶,1个肿块周围见高回声环。15个肿块见丰富或稍丰富血流,9个肿块见中等血流,3个肿块见少量血流,2个肿块未见明显血流。8个肿块行弹性超声检查,弹性评分结果:1分1个,3分2个,4分5个。乳腺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7%(28/29);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5%(9/12)。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超声多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瘤内见细小钙化灶、血流丰富、弹性评分高。灰阶超声、彩色超声及弹性超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80例患者腮腺肿瘤病变的边界、形态、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点及血流信号强度并分级,并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腮腺良性肿瘤符合率88.1%(52/59),恶性肿瘤符合率80.9%(17/21).恶性肿瘤的特征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部分肿瘤内部见微小钙化点及部分出现同侧颈深上淋巴结转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良性和恶性肿瘤血流信号在Ⅱ~Ⅲ级之间分别为19和17例.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见超声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选取2012年1-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117例,每例患者仅评估1个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总共评估117个结节。分析超声下结节的形态与边界、内部回声、声晕、后方回声及钙化,镜下肿瘤的浸润程度、内部构成以及钙盐沉积。结果 117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下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87.18%,102/117)、边界不清(80.34%,94/117)、内部低回声(90.60%,106/117)以及微钙化(65.81%,77/117),而镜下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生长(93.16%,109/117)、内部以细胞成分为主(46.15%,54/117)以及钙化灶(56.41%,66/117)。镜下呈浸润式生长的109个肿瘤中,102个(93.58%)结节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91个(77.78%)结节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晰。而8个镜下非浸润式生长的肿瘤均为超声表现为形态规则的结节。13个超声下出现声晕的结节中,8个镜下发现了肿块周围有明显的纤维包膜包绕。无论镜下肿瘤内部构成如何,超声下均以低回声结节为主。超声下高回声结节镜下均以细胞成分为主。镜下发现钙化的肿瘤中53.03%(35/66)超声同样探及钙化,46.97%(31/66)超声未探及钙化。镜下未发现钙化灶的肿瘤中82.35%(42/51)超声探及钙化,17.65%(9/51)超声未探及钙化。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均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超声医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此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确诊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8例肿瘤边界均清晰,无周围组织和血管侵犯征象。CT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CT值约18~35HU,其中内有点状钙化者3例(37.5%)。CT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CT值约30~45Hu。CT征象符合病理表现。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多层螺旋CT扫描有助于提高。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肾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肾占位的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造影剂在病灶内时相变化的规律及造影剂在肿瘤内分布的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23例为恶性病变,7例患者为良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86.7%(26/30),敏感性95.7%(22/23),特异性57.1%(4/7);使用超声造影检查后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提高,分别为96.7%(29/30),100%(23/23),85.7%(6/7)。使用超声造影检查后均检出肿瘤内局灶性坏死。结论超声造影技术为肾脏占位性病灶的检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对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回声肾错构瘤的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高回声肾错构瘤中的表现。方法对24例2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回声肾错构瘤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肾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增强时相和方式,包括起始时间、达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病灶内部结构的增强表现。结果常规超声显示24个肿块最大直径范围1.7cm~28.0cm,实质回声团块23个,实质为主的囊实性回声1个;12个肿块发现较丰富或丰富彩色血流信号,10个显示周边或内部少量血流信号,2例未见血流信号;术前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5%(18/24)。超声造影时24个肿块平均增强起始时间为(14.42±4.06)s,达峰时间为(21.63±5.01)s,开始消退时间(31.29±6.80)s。皮质期21个病灶呈缓慢向心增强,3个同步增强;达峰值呈高增强7个,等增强8个,低增强9个,其中20例均匀增强;实质期同步消退7个,缓慢消退11个,快速消退6个。皮质期缓慢向心增强和达峰值均匀增强共有特征的诊断符合率为83.3%(20/24)。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高回声肾错构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与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8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84个病灶超声检查及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其中4例患者2个病灶,其余76例患者肿瘤单发.84个肿瘤包括库欣皮质腺瘤13个,醛固酮皮质腺瘤22个,皮质腺癌7个,无功能皮质腺瘤6个,肾上腺转移癌22个,嗜铬细胞瘤14个.结果 本组84个肾上腺肿瘤超声检查检出78个,CT检出80个,超声检查与CT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78/84)、95.2%(8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结合检出病灶超声表现、CT表现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最终超声检查及CT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5%(76/84)、88.1%(74/8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05).本组超声检查检出的78个肿瘤中,38个肾上腺皮质腺瘤及13个嗜铬细胞瘤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低、弱或等回声结节与团块,境界清楚,有7个瘤体因伴液化坏死及钙化,内部回声不均匀;7个皮质腺癌及20个肾上腺转移癌表现为低、弱回声结节或团块,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或呈浸润生长,内部回声不均匀,5个瘤体伴液化坏死及钙化.CT检出80个肿瘤中,39个肾上腺皮质腺瘤及13个嗜铬细胞瘤多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结节与团块,其中5个瘤体伴液化坏死及钙化密度不均匀;7个皮质腺癌及21个肾上腺转移癌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或不清、密度尚均匀或不均匀的结节与团块;增强扫描13个嗜铬细胞瘤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个同时检出大网膜异常强化灶;7个皮质腺癌为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余多为轻-中度强化.结论 超声检查和CT诊断肾上腺肿瘤的符合率均较高,但也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应根据肾上腺肿瘤大小和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简便易行,且无辐射,可作为肾上腺肿瘤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直径≥6.0cm的肾上腺肿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我院近5年收治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直径≥6.0cm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27例患者年龄24~76岁,男性10例,女性17例,肿瘤直径6.0~8.5cm。病理结果为:髓质脂肪瘤9例,肾上腺皮质腺瘤7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肾上腺转移瘤1例。结果:24例患者顺利切除肿瘤,另外3例患者术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9.46±36.65)min,术中估计出血量(80.14±36.48)mL,术后进食时间(1.88±0.82)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05±0.65)d,术后住院时间(6.21±1.84)d。结论:在技术熟练的前提下,直径≥6.0cm的肾上腺肿瘤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仍然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6.
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术前均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征象。结果53例嗜铬细胞瘤,共59个病灶。单发48例,其中42个位于肾上腺,右侧26个,左侧16个;异位6个。多发5例,均位于肾上腺,双侧各1个,并其中1例左侧术后复发。良性47例,恶性6例。嗜铬细胞瘤呈较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平均瘤径5.7cm),T1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T2WI信号较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40/59),易发生坏死、囊变(36/59)。结论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分、血供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为早期确诊原发性结外淋巴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等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患者以腹痛不适(10/20)或触及肿块(10/20)为临床症状就诊,病变部位行常规超声检查并评价病变处的彩色血流信号分级,检查胃部患者口服胃窗造影剂400ml。结果20例患者中原发性胃淋巴瘤9例(45%,9/20),超声表现为胃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肠道淋巴瘤5例(25%,5/20),超声表现为腹腔内较大的异常低回声区:甲状腺淋巴瘤2例(10%,2/20),超声表现为网格状低回声区;肝、乳腺、肾上腺、阴茎淋巴瘤各1例(各5%,1/20),超声均表现为病变部位的低回声病灶。肿块体积范围(长径×宽径×厚径)在12mm×7mm×6mm~95mm×80mm×71mm之间。彩色多普勒成像示血流分级以I、II级居多(90%,18/20)。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50%,10/20)。结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超声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易被误诊。多数病例表现为低回声、形态规则的低血流分级病变,此现象在原发性结外淋巴瘤首诊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型,观察并记录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及彩色血流信号等。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肿块最大径≤10rnm及是否继发感染在各回声类型中所占比例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表皮样囊肿的符合率为49.0%(25/51),肿块大多位于皮下(96.1%,49/51),境界清晰(96.1%,49/51),包膜完整(96.1%,49/51),形态多呈椭圆形(65.4%,34/51)。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到肿块周边有点状血流信号4例,占7.9%(4/51),余47例肿块内部及周边均未检测到血流信号,占92.1%(47/51)。内部回声分为3型:囊性回声伴回声点流动型27例(52.9%,27/51),不均匀回声型15例(29.4%,15/51),均匀类实性回声型9例(17.6%,9/51)。肿块最大径≤10mm与〉10mm、是否继发感染在各回声分型中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34)。结论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超声特点为位于皮下、边界清晰、形态椭圆形、内部呈囊性回声伴有回声点流动。均匀类实性回声型中继发感染者及肿块最大径≤10mm者较多,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腺性膀胱炎的声像图分型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病变与膀胱壁的关系,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病变边缘及内部的血流分布,同时将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分型。对比分析超声检查与膀胱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结果声像图表现分为囊状结节型5例、实体结节型8例、局部壁增厚型21例,弥漫性壁增厚型5例,59.0%(23/39)的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及尿道内口周围,69.2%(27/39)的病变内部见小囊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腺性膀胱炎的准确率达84.6%(33/3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腺性膀胱炎病变的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病变与膀胱壁的关系,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随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