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两种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0例和股动脉组60例,对两组间的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及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3.33%,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00%。两组PCI的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的并发症、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显著少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余天浩  李瑜辉 《新医学》2012,43(4):231-23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方法:对486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进行Allen试验阳性后选右侧桡动脉为穿刺点,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85例(其中肌桥25例),单支病变192例,双支血管病变137例,多支病变72例。植入支架378例,其中329例(87.04%)经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另外49例改经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桡动脉搏动正常。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是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
李惠 《当代护士》2010,(1):20-21
目的比较经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1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桡动脉组59例,即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组56例,即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的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患者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股动脉穿刺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698例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积极实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 住院时间缩短至6~7 d,医疗费用下降,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提高.结论 与经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相比,该法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大大缩短住院时间,护患双方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并发症的比较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747例为研究对象,试验组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穿刺点出血、血栓形成、排尿困难、血压升高、睡眠形态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穿刺点出血、排尿困难、血压升高、睡眠形态紊乱等方面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便于临床观察,减轻患者术后卧床的痛苦及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术后护理特点。方法:将340例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170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对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皮下渗血和血肿、腰酸背疼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病人更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经股动脉、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效果.方法 238例适合介入治疗的冠心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9例,治疗组均经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均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 治疗组皮下血肿及出血、迷走神经反射、血管并发症、腰背部疼痛、尿潴留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具有容易压迫止血,术后不适及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护理容易等优点,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动脉和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方法:将2014年10月~2017年1月经我院临床确诊后进行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临床研究病例,所有患者手术过程中均采用护理干预,分析总结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并发生发生率较低。结论:对于经股动脉及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桡动脉穿刺常用于动脉采血检验和血氧饱和度监测,近年来也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内介入治疗,亦可见于脑血管病介入处理的报道。而原发性肝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一般采用股动脉穿刺,文献罕见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的临床应用报道。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也是完成穿刺及介入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作者将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对比观察。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65例)和股动脉组(121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皮下淤血、穿刺部位血肿、迷走反射、术后尿潴留、腰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但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120例,经桡动脉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作进一步介入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117例成功穿刺桡动脉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2例桡动脉痉挛穿刺失败而改行其他途径,1例因锁骨下动脉迂曲改行股动脉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5%;造影成功率99.1%。29例成功植入支架。造影导丝通过不畅而换用亲水导丝成功12例。前臂轻中度血肿6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但在积累一定经验后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30例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途径组62例和股动脉途径组6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身体舒适及心理状态、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将130例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途径组62例和股动脉途径组6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身体舒适及心理状态、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雷敏  苟燕  任平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122-12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将3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各180例,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方法采用日本Terumo公司的桡动脉穿刺鞘和5F.TIG共用造影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和病变采用与股动脉相似的器械和术式进行PCI。结果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完成了CAG和PCI共842例病人,经与经股动脉途径完成的410例CAG和PCI回顾性对比,在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外周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患者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手腕部护理154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穿刺途径常规经股动脉,但临床上不断出现并发症。近年来,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已逐步被采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如果手腕部护理不当,可引起桡动脉永久性损伤。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0月对154例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取得显著效果,术后手腕部无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梁首勤  王茜  银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92-1493
目的观察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手术后24h并发症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816例经桡动脉穿刺组(A组)和708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B组)行PCI术后24h病人的舒适程度、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在烦躁不安、失眠、无食欲、肢体及腰背疼痛等副反应方面明显较B组出现少;A组患者在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及并发症方面明显比B组发生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较股动脉穿刺途径患者的舒适程度高、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途径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一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死亡、紧急冠状动脉闭塞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局部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