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及痰饮咳嗽病的方剂.其功用是解表化饮,临床多用于咳嗽哮喘类的疾病.笔者将其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同样取得肯定疗较.  相似文献   

2.
本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细辛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03~200 g,常用量是3~15 g,丸、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5~1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细辛,如细辛发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时,其用量为0.9~45 g;发挥温阳解表、通络泄浊的功效,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时,其用量为3~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细辛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时常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温阳解表、通络泄浊时常配伍附子、丹参、黄芪等。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剂1~3 g,散剂每次0.5~1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煎服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3.
茯苓杏仁甘草汤根据《金匮要略》所载方药为:茯苓9g、杏仁9g、甘草3g。诸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其功效为宣肺化饮。原主治胸痹兼肺证,症见胸中气塞、短气、咳嗽吐痰。笔者近年将其用于治疗一些上消化道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小青龙汤为《伤寒论》中传统经方,至今临床仍广泛应用.小青龙汤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外可散在表之寒邪,内可消心下之水饮,乃发汗蠲饮,表里两治之法.在临床上适当辨证加减,可用于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乃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小青龙汤主要功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用于治疗外有表寒、里有寒饮所致之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重浮肿,舌苔白滑者。近年来关于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多,  相似文献   

6.
小青龙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仲景治疗“外寒内饮证”的代表方,该方解表化饮,散收并用,配伍精当,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兹就本方方证及其机制的研究述评如下。1方证研究方一般指古代医方,证字用于医籍的最初本义,盖指疾病的证据、征象,即今之所言症状、体征。方证即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来命名的证,具有某方证之主证的任何疾病都可使用该方。近年来,方证研究引起高度关注,成为中医领域研究热点。本文就小青龙汤方证研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开泰 《四川中医》1995,13(12):8-8
表邪传里,是外感疾病的基本传变规律。《伤寒论》把阻断表里传变作为既病防变的首要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其主要防治方法有: 1、导邪出表法:为治中寓防之法,主要用于病邪在表,欲传入里,里有抗邪能力,病势向外的表证。如15  相似文献   

8.
从仲景用药剂量析当今细辛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辛因根细而味辛得名,有小毒,是温肺化饮、祛风止痛、散寒通窍的良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仲景是善用细辛的典范,创制了许多名方,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然后世师仲景方而畏其量,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从而降低了临床疗效。如《本草纲目》载:“不可过一钱,多用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证类本草》云:“不可过半钱匕。”《本草经疏》亦说:“不可过五分。”《中国药典》(1990年版)及高等医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其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病情易反复,多呈进行性发展,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并给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痰饮伏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因。小青龙汤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张仲景曾用于治疗“外寒里饮”的“太阳病”,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外寒里饮型的经典方剂,可使风寒解、痰饮去,肺宣降功能恢复,诸症逐渐自平。  相似文献   

10.
<正> 《伤寒论》关于水气病的论述有27条,载方16首,用药35味。综观其辨证治疗,可归纳为表寒里饮,水结胸胁,水阻中焦,下焦阳气不化,水热郁阻几个方面。表寒里饮(水)宜解表化饮。如伤寒表实兼水饮咳喘证,用小青龙汤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诠释了《金匮要略》对痰饮的认识,《金匮》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及四饮的分类并依据其滞着的新久,提出了伏饮,留饮之名,痰饮的病因病机不出仲景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中,痰饮的外在表现有八大症状,但及其病位,病势,病性的不同四饮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其共同特点是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等特点,痰饮在治疗上《金匮》指出温药和之的大法,但其所用方剂可具体分为温脾化饮,温肺化饮,温肾化饮,温胃化饮,通阳化饮,涤痰逐饮等六种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条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历代医家多认为“开鬼门”是发汗消肿,“洁净府”,是利水消肿,“去宛陈莝”为逐水消肿。笔者认为本条并非仅论水肿之治,现略陈管见供同道指正。“开鬼门”,主要指发汗祛邪,使邪从表解。如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清暑发汗、解表清里、解表攻里、滋阴发汗、助阳发汗、化饮发汗、养血发汗、理气发汗等。各种各样需要发汗来治疗的疾病,均可采用此法治之。此句无须赘述。  相似文献   

13.
汗法是中医治法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张仲景善用汗法治疗各种杂病,本文将《金匮要略》中有关汗法的条文做一总结,从汗法的应用如发汗祛湿止痛、发汗行水化饮、发汗和营、益气固表、发汗升津濡筋、发汗以通阳化气及汗法的宜忌调护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金匮》泽漆汤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载:“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通过临床观察,本方适于久咳病邪入里,正虚挟有痰饮,或有不同程度的痰郁化热之证。其方药:泽漆、半夏化痰利水;白前降气祛痰;桂枝、生姜温肺化饮:紫参、黄芩清泄痰热;人参、甘草益气补虚。本方兼顾扶正祛邪,并从温清两方面消痰化饮,确是一张适于虚、实、寒、热错杂病证的方剂。现已成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处方。我们在使用泽漆汤时以紫菀代紫参。据《中药大字典》:紫参即拳参,习称“草河车”、“重楼”、“蚤休”。历代认为紫参性苦寒无毒,可消痈,治痢。故《金匮》曰“下痢肺痈,紫参汤主之”。说明紫参主要用于实热证。然慢性支气管炎以虚寒证最为常见,故选择辛温入肺、有止咳降气作用的紫菀取代紫参。泽漆汤中泽漆与半夏的比例为3.6∶1,我们取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的慢性气道过敏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小青龙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由古至今治疗哮喘的经典方剂,其具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功效。此文针对小青龙汤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探讨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及小青龙汤的作用原理,对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进行讨论,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四逆散源自《伤寒论》,为调和肝脾的基本方,历代医家多将其用于妇科及内科疾病。笔者随师临诊发现此方亦可用于治疗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小儿咳嗽、发热、泄泻、厌食等,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伤寒论》中共有35方在主方中用到生姜,用至三两者有20方,四两者2方,五两3方,六两1方,八两2方,其他7方,可见经方中的生姜并非可有可无之药。生姜的功效因剂量的不同也有所变化,三两用于调和营卫、发汗祛邪、和胃止呕,四两用于温通血脉、化饮消痞,五两用于降逆止呕,六两及八两用于温中散寒、宣散通阳。  相似文献   

18.
小青龙汤在哮喘中运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为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止咳平喘之名方。近年来,广泛运用于哮喘病的治疗,引起国内及日本许多学者极大关注,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探讨。1 张仲景对小青龙汤主治病证的观点《伤寒论》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伤寒表寒兼水饮咳...  相似文献   

19.
<正> 相辅相成一、宣散对药 1.发散风寒——麻黄细辛两药皆辛温,散寒解表.麻黄开腠理,平喘利水;细辛止痛化饮,启发阳气.两药相伍,止痛散寒,化饮定喘,用于风寒所致喘咳、身痛诸证.如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其辨证要点为喘咳痰多且清稀,或身痛恶寒.用量:麻黄5-10克,细辛2-3克. 附:麻黄、桂枝,用于风寒外束,表实无汗;羌活、细辛,用于疼痛偏下者;白芷、细  相似文献   

20.
李玲  季光  张彤  肖伟 《中成药》2023,(10):3165-3172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温阳化饮法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用于中阳不足之痰饮,证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之第19首,《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之第1首。为了满足临床需要,课题组前期依据《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的要求,将苓桂术甘汤开发为现代制剂苓桂术甘颗粒,是首个按照中药注册分类3.1类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申请上市的品种,于2022年12月27日首个获批。本研究探讨苓桂术甘颗粒研发过程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以期为其他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