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钾离子通道与多种疾病有关,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以造成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听力下降,表明在耳蜗听觉生理过程中,钾离子发挥着重要作用。耳蜗内淋巴液中富含钾离子,维持内淋巴内的高电位,转运大多数正电荷,机械电转导时在细胞顶部发生去极化。毛细胞的基底外侧(basolateral)通道中有KCNQ4、KCNN2和KCNMA1钾离子通道,顶端(apical)钾离子通道有KCNQ1/KCNE1,另外位于血管纹中间细胞的KCNJ10(Kit4.1)钾离子通道产生内淋巴电位。目前已经发现的与人类耳聋有关的钾离子通道有KCNQ4和KCNQ1/KCNE1。  相似文献   

2.
耳蜗内淋巴具有独特的离子成分,以及相对于外淋巴 80mv~ 90mv的耳蜗内电位。血管纹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它在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的过程中产生耳蜗内电位。本文对血管纹产生耳蜗内电位的各种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由KCNQ1基因编码的KCNQ1蛋白分布于内耳血管纹边缘细胞的顶膜,KCNQ1是参与维持耳蜗钾离子代谢的重要通道。我们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耳蜗内电位(endococldear potential,EP)检测KCNQ1^+/+、KCNQ1^+/- KCNQ1^-/- 3种小鼠的听觉生理功能,并观察其耳蜗形态变化,以了解KCNQ1基因和离子通道在维持耳蜗钾循环及听觉生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对耳蜗内淋巴的生成,电化学特征的维持起到直接作用.钾离子经边缘细胞转运的过程除了受细胞内外离子浓度、膜电压的调控外还受细胞膜受体及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目前研究发现肾上腺素β受体促进边缘细胞的钾离子转运;胆碱能M受体则抑制边缘细胞的钾离子转运.肾上腺素β受体和胆碱能M受体对边缘细胞钾离子转运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CNQ1在耳蜗侧壁血管纹的表达及其在听觉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基因型小鼠KC-NQ1-/-(突变纯合子)、KCNQ1 /-(杂合子)和KCNQ1 / (野生型)以及C57BL/6J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ABR检测技术,检测KCNQ1在小鼠耳蜗血管纹的表达及其听力。结果KCNQ1蛋白阳性颗粒集中在小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顶膜。KCNQ1 / 小鼠的听力正常,短声ABR的阈值为36.67±7.13dBSPL;KCNQ1 /-小鼠听力低于同窝KCNQ1 / 野生型鼠,短声ABR的阈值为38.25±9.35dB SPL;KCNQ1-/-小鼠呈现全聋,ABR在100dB SPL时仍无反应。结论KCNQ1是位于耳蜗侧壁血管纹边缘细胞的重要通道蛋白,在维系耳蜗听觉功能中有重要作用。KCNQ1通道蛋白的缺失或功能受限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耳蜗的听觉功能。  相似文献   

6.
耳蜗内淋巴具有独特的离子成分,以及相对于外淋巴+80mv+90mv的耳蜗内电位。血管纹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它在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的过程中产生耳蜗内电位。本文对血管纹产生耳蜗内电位的各种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外毛细胞钾离子通道的生物物理学和药理学特性.方法用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膜片钳技术,研究豚鼠耳蜗单离外毛细胞底侧膜的钾离子单通道电流.结果记录到两种钾离子单通道电流:(1)大电导型钙激活钾通道,在等渗140mmol/L KC1溶液时电导为161 26pS(内面向外式)或155±27pS(细胞贴附式),反转电位为0mV;浴液为Hanks液而电极内液为140mmo/L KC1液时,电导为133±9pS(细胞贴附式).当膜内面浴于无钙液时通道活动消失.通道呈簇状发放或快速簇状发放方式,其开启和关闭时程直方图均可用三阶指数方程拟合.双氢链霉素能够可逆性地抑制外毛细胞的大电导型钙激活钾通道,表现为电流幅度减少,在链霉素浓度增大以及细胞膜电位偏正时更明显,新霉素的抑制作用更强.(2)~44pS钾通道.结论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底侧膜具有两种钾离子通道,研究了其大电导型钙激活钾通道的生物物理学和药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并培养成年小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marginal cell,MC)的方法。方法选取6只出生75±3 d的健康C57BL/6J小鼠,显微分离其耳蜗血管纹组织,以Ⅱ型胶原酶原代消化培养边缘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法测细胞生长曲线,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法检测上皮细胞标志物——中间丝角蛋白18(CK18)和耳蜗血管纹的独特标志物KCNQ1的表达,RT-PCR法检测CK18和KCNQ1mRNA的表达。结果接种24~48 h后可见细胞贴壁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细胞岛,一周后细胞迅速生长,相互融合,紧密连接,形成单层极性上皮层,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多角形细胞表面有较多微绒毛,胞浆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丰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K18和KCNQ1蛋白表达阳性,RT-PCR结果示CK18和KCNQ1mRNA均有表达。结论采用原代消化培养技术可成功建立成年小鼠耳蜗血管纹MC的体外原代培养,为进一步研究成年期MC的功能和某些内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单个豚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的基本电生理特性。方法 应用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技术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单个培养的豚鼠血管纹边缘细胞在电压钳模式下的电流特性。结果 边缘细胞上记录到钾离子电流,该钾通道有以下特性:①具有电压依赖性;②通道的活动可被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和四乙铵(tetraethylammonium,TEA)在相对高浓度下阻滞;③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减少可导致该钾通道电流的降低。结论 豚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钾离子通道电流包括钙离子依赖性钾电流、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和A型钾电流。  相似文献   

11.
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向内淋巴转运钾离子对耳蜗内淋巴的生成,电化学特征的维持起到直接作用.钾离子经边缘细胞转运的过程除了受细胞内外离子浓度、膜电压的调控外还受细胞膜受体及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目前研究发现肾上腺素β受体促进边缘细胞的钾离子转运;胆碱能M受体则抑制边缘细胞的钾离子转运.肾上腺素β受体和胆碱能M受体对边缘细胞钾离子转运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豚鼠耳蜗内毛细胞 (inner hair cell,IHC)谷氨酸样免疫反应 (glutamate- likeimmunoreactivity,Glu- IR)的变化。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噪声暴露后即刻、8小时、1天、3天和 7天组。噪声暴露前 ,先破坏全部动物的右耳鼓膜 ,并用磷酸锌牙科水泥堵塞右侧外耳道 ,然后将实验各组在准自由声场中暴露于 12 0 d BL p1/ 3倍频程的 4 k Hz窄带声中 4小时 ,造成左侧 (单侧 )耳蜗噪声损害的动物模型。用 SP法对耳蜗 Corti器半薄切片作谷氨酸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耳蜗 IHC中 Glu- IR的平均光密度 (average opticaldensity,AOD)值。结果 :正常对照组 ,豚鼠两侧耳蜗 IHC中 Glu- IR的 AOD值无差异 (P >0 .0 5 ) ;在噪声暴露后即刻组 ,豚鼠左侧耳蜗 IHC中 Glu- IR的 AOD值较右侧高 (P <0 .0 1) ,在噪声暴露后 8小时组较右侧低 (P <0 .0 5 ) ,在噪声暴露后 1天、3天和 7天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噪声暴露后耳蜗 IHC中 Glu- IR经过一个从增强 -减弱 -恢复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KCNQ家族钾通道特异性阻滞剂利诺吡啶 (linopirdine)对豚鼠耳蜗单离外毛细胞和Deiters细胞 (支持细胞 )总钾电流的影响 ,初步探讨KCNQ家族钾通道在耳蜗外毛细胞和Deiters细胞的分布。方法 运用膜片钳技术 ,在全细胞模式下记录正常细胞外液中 8个外毛细胞和5个Deiters细胞的总钾电流 ,并观察 10 0 μmol/L利诺吡啶对外毛细胞和Deiters细胞总钾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细胞外液中 ,单离外毛细胞可记录到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外向性钾电流和静息膜电位附近激活的内向性钾电流 (theK+ currentactivatedatnegativepotential,IKn)两种钾电流 ,而单离Deiters细胞中只记录到外向整流性钾电流。加入 10 0 μmol/L利诺吡啶后 ,外毛细胞中的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钾电流减小 ,IKn被完全抑制 ;而Deiters细胞中的外向整流性钾电流大小无变化。结论KCNQ家族钾通道存在于豚鼠耳蜗外毛细胞 ,其介导的钾电流是四乙基二乙胺敏感的钾电流的组成部分 ,并构成全部的IKn;但KCNQ家族钾通道不存在于豚鼠耳蜗Deiters细胞。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哺乳类动物耳蜗血管纹细胞的离子转运、内淋巴液生成以及耳蜗内淋巴电位产生的主要机制。详细阐述了每一种离子转运蛋白的作用,讨论了耳蜗血管纹中钾离子循环、氯离子循环和盐的平衡,以及这些平衡得以维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正常生理状态下钙调蛋白 (calmodulin)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方法 :本研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及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借助于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逐层观察耳蜗钙调蛋白的分布特点。结果 :豚鼠耳蜗外毛细胞 (OHCs)和内毛细胞 (IHCs)各转之间 calmodulin分布无变化 ,OHCs内 calmodulin含量多于 IHCs。OHCs表皮板和静纤毛出现 calmodulin特异性着色 ,表明哺乳动物耳蜗 OHCs的静纤毛含有 calmodulin。支持细胞内无 calmodulin的分布。结论 :豚鼠耳蜗 OHCs、IHCs和支持细胞中 calmodulin的结构和分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内淋巴积水一直被看作梅尼埃病的病理基础,但目前的有关研究表明某些突发性聋患者中也存在内淋巴积水,且所占比例不容忽视。本文从特发性突聋的病因、病理、耳蜗电图改变、积水的比率和意义以及突聋的治疗等方面来综述突发性聋与内淋巴积水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内皮素对耳蜗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皮素(endothelin,ET)作为一种强大的缩血管肽类物质,可对全身许多组织器官的微循环产生影响.国外已有研究发现内耳有ET及其受体的广泛分布,并认为ET系统与耳蜗微循环及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蜗内电位的产生密切相关.本文就ET在内耳的分布及其对耳蜗微循环与内淋巴离子平衡的作用进行综述,讨论其在突发性聋、噪声性听力损失、眩晕等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应用顺铂 (CDDP)前后凋亡相关蛋白 Bcl- 2蛋白家族中 Bcl- 2和 Bax在沙鼠耳蜗 Corti氏器和螺旋神经节 (SG)神经元的表达情况 ,探讨 Bcl- 2蛋白家族是否参与了 CDDP诱导耳蜗细胞凋亡。材料和方法 :对沙鼠进行顺铂连续腹腔注射 ,4 mg/ kg,分别于给药 4、5、6、7天组各处死沙鼠 10只 ,取左侧耳蜗 ,做平行蜗轴的石蜡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连续用药不同时间后底转 SG及 Corti氏器的 Bcl- 2及 Bax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在用药 4~ 7天中 ,耳蜗底转 SG及 Corti氏器的 Bcl- 2表达不断下降 ,分别在用药第 6天和第 7天时低于正常 ;Bax在用药第 5~ 7天时显著高于正常。结论 :CDDP作用下 ,Bcl- 2和 Bax表达发生变化 ,Bcl- 2蛋白家族参与了 CDDP诱导的耳蜗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TLR4抗体通过调控Hsp70通道蛋白表达对内淋巴积水(Endolymphatic hydrops,ELH)小鼠模型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50只BALB/c雌性小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实验组(C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予内淋巴积水造模;实验组在模型组基础上2天后:A组予以鼓室注射TLR4抗体50μg+丁苯酞25mg/kg灌胃干预;B组予以鼓室注射TLR4抗体100μg+丁苯酞100mg/kg灌胃干预;C组予以鼓室注射TLR4抗体200μg+丁苯酞100mg/kg灌胃干预。连续干预4周。随后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耳蜗切片Hsp70表达,测试耳蜗电图SP/AP值。检测MD小鼠在丁苯酞联合TLR4抗体干预前后血清Hsp70水平及TNF-α、IL-6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诱发出明显外周前庭症状,符合MD(Ménière’s Disease)动物造模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3个亚组经4w鼓室注射TLR4抗体50、100、200μg+丁苯酞25、100、100mg/kg灌胃干预后,小鼠前庭反应都明显减轻,模型组与实验组耳蜗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耳聋幼鼠及耳聋后单耳植入电极电刺激后,其听皮层和下丘、耳蜗核三个部位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c-fos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6只SD幼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分别为注射药物后耳聋4周组(A1组)及对照组(A2组),耳聋6周组(B1组)和及对照组(B2组),注射药物后3周接受耳蜗内电刺激组(C组),5周接受耳蜗内电刺激组(刺激时间为1周,D组)。于幼鼠颈背部、两侧下腹部皮下注射庆大霉素(总量为350mg/kg),0.5h后于相同部位注射呋塞米(总量为200mg/kg)。分别于注射药物后不同时间取听皮层、下丘及耳蜗核三个部位的组织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A1组在听皮层、下丘及耳蜗核部位的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均较A2组上升,较C组下降(P<0.05)。B1组在听皮层、下丘及耳蜗核部位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均较B2组和D组下降(P<0.05)。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听觉剥夺可导致幼鼠听皮层、下丘和耳蜗核部位的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早期表达增多,而晚期表达下降。耳蜗植入电极电刺激可导致幼鼠听皮层、下丘和耳蜗核部位的bdnf及c fos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多。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反映三个部位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