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见症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其发于冬季者,又称为冬温.风温属新感温病的范畴,发病机理是风热病邪从口、鼻、皮毛而犯于肺卫,出现肺卫见症.  相似文献   

2.
温病部分     
风温(续) 7.胃热炽盛主证:高热汗多,面赤心烦,渴喜凉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本证为无形之邪热炽盛,里热向外蒸腾所致,临床多无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表现。因此,关于本证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6条列出“风温”之名,《温病学》中列有“风温”专篇.同为“风温”,两者是否同名同义,是否可相提并论.反之,两者有何区别?现分析比较如下,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苏晓乾  王荣 《河北中医》2011,33(9):1334-1335
我们以《临证指南医案》为主,参考《叶天士医学全书》,研究了叶天士治疗5种温病的214例病案(其中风温30例,温热57例,暑温70例,湿温41例,温燥16例),对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用药频率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发现,生地黄的使用频率高达57次,其中温热35次,暑温16次,温燥4次,风温2次,湿温0次。生地黄甘苦而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我们对叶天士运  相似文献   

6.
吴承忠治温病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叶海娥吴承忠先生,字篆丹,号适庐,生于1901年,安徽黟县人。自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是中医内科专家。笔者为其助手。吴老据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六淫感症,风居首位;风温,热变最速,居...  相似文献   

7.
温病是热性病的一大类别。多种热性病如春温、风温、伏暑、湿温……等,都属于它的范畴。这种学说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汉张仲景著述“伤寒论”给热性病创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但是由于后世医家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感到伤寒论的方法,尚不能应付所有的一切热病。如某些热性疾患在病变过程中所表现的症状,很多是出乎“伤寒论”所载的范围以外,甚至有些症状,竟  相似文献   

8.
温病医论     
风温风湿者,风为天之阳气,温乃化热之邪,两阳熏灼,先0上焦,必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四症,俱然并见。当与辛历清解,大忌辛温劫散。此症如骤变则为控厥,缓变则成虚劳。毛右寸浮洪、头汗、身痛、热闷不饥,当遵三焦之论,是手三外治法,若认六经,误投表散,泄阳气,劫胃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古籍中风温病与冬温病辨治规律的异同。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对温病古籍中两种疾病的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等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结果:风温以风邪、温热、伏邪、误治等病因为主;病位多在肺;证候包括肺卫证、气分证、营血分证;其治法以清热解表宣肺为主,清法中孕有滋阴;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等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为治疗风温常用方。冬温发病以素体亏虚为基,又遇非时之气;病位多在里;证候包括肺热里证、营血分证、邪入肝肾证;治疗以清里热为主,阳旦汤及其加减方是治疗冬温的要方。结论:温病古籍中风温与冬温的辨治规律虽存在相同之处,但冬温病位较风温偏于里,偏于阴经;风温治疗以轻清宣解为主,冬温则以清里热为主。  相似文献   

10.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 高辉远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的弟子,从事临床五十余载,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对温病素有研究。笔者随诊师侧,获益良多。今撮取其救误之案数则如下。风温误汗热炽辛凉平剂而解  相似文献   

12.
邓铁涛 《新中医》1989,31(9):41-43
(从本讲开始,将温病之辨证论治,分为四讲)冬春两季感受风温邪气的外感发热病,名为风温。发于冬天的名冬温,发于春令初起即见气分证或营分证的名春温,辨证论治均可参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冬春季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等病,可参考本讲的论述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理风温邪气为本病的致病原因。春季温暖多风或冬  相似文献   

13.
外感疾病有寒温之分,就其狭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是对立的(前者是外感寒邪为病,后者是外感温邪为病);就其广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属外感四时六淫之邪为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温病,包括外感四时温邪所致的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长夏之湿温,秋  相似文献   

14.
张士卿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研究40余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造诣,治疗疑难病症,匠心独运,常获奇效。现以痄腮、水痘、风温、喉痹四则验案为例,介绍张士卿教授辨证论治小儿温病经验,总结其治法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 一、风温(肺炎合并胸膜炎)詹某,女,6岁,1976年2月18日初诊。三天前因外感发烧,体温39℃,咳嗽喘急,自服中西药无效。16日晚病情加重,体温40.5℃,神昏谵语,呼吸急促,胸痛拒按,到某中医院急诊。血检:白细胞23800,中性94%。双肺可听到明显湿罗音和支气管呼吸音,语音传导增强。X 线检查:肺纹理增粗,右肺野密度稍有增高,右肋膈角变钝,膈运动减低。西医诊断:(1)肺炎;(2)干性胸膜炎。  相似文献   

16.
《外感温病篇》是清代陈平伯(祖恭)所著。在吴子音《温食赘言》和王孟英《温热经纬》等书籍都有记载。本篇是论述风温邪在肺胃作为病机提纲,贯穿全篇始终,并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对风温的病因、病机以及有关治疗均作了系统的论述,是学习温病很好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治疗温病在辨卫气营血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体质辨证。对于湿温、暑温偏于湿热者,以三焦辨证为主,辅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对于风温、温燥、温热、暑温偏于热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辅以三焦及脏腑辨证。温病病者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气阴两虚、酒客等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辨证,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各论第一章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肺卫见症:发病初起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脉浮等见症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吴鞠通提出的治疗上焦心肺病变的治疗原则,采取以轻清宣透之品清宣肺卫之邪的治疗方法。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方剂,因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  相似文献   

19.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20.
第一节概说温病的概念温病从何而起,热邪病毒滋生。诸般热病总名称,各具临床特性。温邪发病急速,初起即见热症。容易化燥与伤阴,还有多种辨证。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原由温热,伤寒来自六淫。同属外感性质分,区别在于因证。温邪上受口鼻,先犯太阴肺经。伤寒由表入肌层,证见风寒反应。一、温病的病因温病之因多种,温邪为患侵凌。戾气温毒与时行,均有传染烈性。民病当分四气,外感不外六淫。风暑温燥热中生,贵在审因辨证。 (1)风热病邪风乃春天主气,阳升大地回春。病多风热谓风温,具有升发特性。感受风热邪气,先伤华盖之经。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