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自体CIK细胞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兰  艾立清  师幸伟  谢君 《医学综述》2013,19(6):1136-113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7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和40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CIK免疫表型及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CD3+、CD4+、CD4+/CD8+、CD19、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以上免疫表型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高于治疗前(P<0.05);三组间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结肠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CIK细胞能改善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顺铂(DDP)预处理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杀伤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类NHL细胞株Namalwa(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SU-DHL-4(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株)及CIK细胞,采用CFSE/PI双标法检测DDP预处理不同浓度、不同时间,CIK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影响.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外诱导获得CIK细胞,随着DDP预处理浓度的增加,CIK细胞杀伤淋巴瘤细胞的活性随之增强,随着DDP预处理时间的延长,CIK细胞杀伤淋巴瘤细胞的活性亦增强.结论 DDP预处理淋巴瘤细胞后,CIK杀伤淋巴瘤细胞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共刺激细胞是一种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 NK样T细胞,既往研究表明羽扇豆醇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能改变NK细胞、γδT细胞的生长及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文中主要探讨羽扇豆醇对人共刺激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株 SW480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为共刺激细胞;不同浓度的羽扇豆醇在作用于共刺激细胞及结肠癌细胞株不同时间段后,甲基偶唑蓝( MTT)法检测羽扇豆醇对共刺激细胞及结肠癌细胞株 SW480生长的影响;乳酸脱氢酶( LDH)法检测共刺激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杀伤活性。结果羽扇豆醇浓度在0.1~200.0μg/mL时对共刺激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有抑制作用;羽扇豆醇诱导后,共刺激细胞对SW480的杀伤活性增强,浓度为12.5 mg/L时与空白对照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vs 40%, P<0.05)。结论羽扇豆醇能促进共刺激细胞的增殖,抑制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生长,并能增加SW480对共刺激细胞的敏感性,增强共刺激细胞对SW480细胞株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共同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变化及对肾癌细胞株769一P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置37℃、5%C02培养箱2h,收集非粘附细胞诱导分化成CIK,粘附细胞诱导为DC,在培养7d后DC与CIK按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分别在3d、6d收集细胞同时以单纯CIK细胞为对照,运用LDH释放法检测对769一P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CIK共同培养后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的CIK细胞,培养第10天时单纯CIK的CD3CD8、CD;cD未双阳性率分别为(50.4±1.8)%、(20.1±5.2)%,共培养3dDC—CIK的CD;CD8+、CD36+未的阳性率分别为(67.2±5.2)%、(37.9±4.1)%,6dDC-CIK的CD3+CD8、CD3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75.2±3.1)%、(48.3±2.9)%,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1:40靶效比范围内DC—CIK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单纯CIK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强杀伤活性增强(P〈0.05)。结论DC—CIK的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单纯CIK细胞。  相似文献   

6.
氧化苦参碱诱导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OM在抗结肠癌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OM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率及其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OM具有一定的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使S期细胞数目减少,随着OM剂量的加大,结肠癌细胞凋亡率增高,与剂量呈正相关。随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变化。细胞周期分布呈现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高。结论:OM具有一定的抗结肠癌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及促进癌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和扩增NK细胞和CIK细胞的方法,比较二者的增殖能力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提取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细胞因子诱导下培养NK细胞和CIK细胞。观察2种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56+NK细胞和CD3+CD56+ CIK细胞比例,计算细胞扩增倍数;采用ELISA法检测NK细胞和CIK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NK和CIK细胞对K562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经过14 d体外诱导培养后,NK细胞扩增(160.00±12.15)倍,CIK细胞扩增(110.00±15.48)倍,NK细胞的扩增能力强于CIK细胞(P<0.05);NK和CIK细胞分泌IFN-γ量分别为(4 227.75±731.94)和(525.96±304.84) μg/L,NK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强于CIK细胞(P<0.01);诱导扩增后NK和CIK细胞对K562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升高杀伤活性增强。在效靶比为25∶1时,NK细胞和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65.35%和57.68%,NK细胞的杀伤活性强于CIK细胞(P<0.01)。结论:在体外成功建立了NK细胞和CIK细胞的诱导扩增体系,NK细胞的扩增能力、IFN-γ分泌水平以及其对K562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均强于CIK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化疗治疗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中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化疗联合过继免疫治疗组)32例,对照组(单纯化疗组)31例,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化疗联合CIK/DC细胞治疗后,总有效率(CR+PR)为65.62%。对照组单纯化疗后,总有效率为41.94%。2组之间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5)。研究组第1、2年生存率为96.4%、87.3%,对照组第1、2年生存率为91.3%、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联合过继免疫治疗中晚期结肠癌近期疗效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诱导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的影响。为肿瘤CIK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细胞计数法及MTT法测定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结果低年龄组较高年龄组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强;在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培养的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较完全培养基的强;在一定的培养时间内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与培养的时间成正比;CIK细胞对各种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结论不同因素对肿瘤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体外增值情况,了解其扩增后杀伤结肠癌SW480细胞株最佳比例及最有效的维持时间.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制备成CIK细胞,计数不同培养时间的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特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IK细胞作用与SW480结肠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HE染色、AO/EO荧光染色和MTT法检测CIK细胞对SW480结肠癌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在体外培养14 d细胞增殖倍数为(100.22±8.68)倍,培养21 d细胞增殖倍数为(300.86±10.13)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8 d细胞增殖倍数为(305.06±5.13)倍,与培养21 d的细胞增殖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1 d的CIK细胞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为(45.3±5.1)%,与28 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天细胞增殖(212.50±4.25)倍,呈下降趋势.CIK细胞对结肠癌SW480细胞株有明显的杀伤作用,最高杀伤率为(68.21±1.31)%.结论:CIK细胞具有较强的抗结肠癌细胞活性,体外培养14~21 d具有较强的抗瘤活性,此时应用较为合适.CIK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应达到一定数量并维持一定时间,可达到较好的抗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人C IK细胞生长以及体外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常规法培养CD3+CD56+达15%以上的C IK细胞。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诱导人CIK细胞48 h后:MTT比色法检测人CIK细胞增殖力、流式细胞术(FCM)测定CIK细胞表达的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变化和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CIK细胞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杀伤活性。结果白藜芦醇浓度在0~1.6μmol/L时能促进C IK细胞生长,并增加CI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的含量表达。当浓度大于3.1μmol/L时可抑制CIK细胞生长,并随着药物浓度的递增抑制率逐渐增加。结论白藜芦醇在一定浓度下可促进CIK细胞生长,提高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培养CIK细胞,以CIK细胞为效应细胞,Lewis肺癌细胞为靶细胞,检测Lewis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电镜观察CIK细胞能促进Lewis肺癌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IK细胞可在体内及体外抑制Lewis肺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CIK细胞对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作用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常规方法体外诱导生成CIK细胞,CIK细胞为效应细胞,人肺癌细胞A549为靶细胞,比较观察人肺癌细胞A549的凋亡情况。结果电镜法观察CIK细胞能诱导人肺癌细胞A549出现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annexin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早期凋亡率发现CIK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培养的CIK细胞可明显诱导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增殖和杀瘤活性及对Lewis肺癌小鼠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常规方法培养CIK细胞和LAK细胞,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给予CIK和LAK细胞治疗3周后,杀鼠取脾,用ELISA方法检测Lewis肺癌荷瘤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IL-2、IL-4、IFN-γ浓度,用MTT法测定TNF-α浓度。结果CIK细胞治疗的Lewis肺癌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LAK组。结论CIK细胞对Lewis肺癌小鼠治疗有效,杀瘤活性强于LAK,CIK治疗组荷瘤鼠的细胞因子水平也高于LAK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中XIAP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XIAP表达及凋亡的情况。结果 奥沙利铂对XIAP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奥沙利铂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株SW1116中XIAP表达,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与抗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吉非替尼联合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回输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TGF-β1、免疫功能、安全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靶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至少3次DC/CIK细胞输注。随访时间为1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以下指标:血清TGF-β1、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不良反应、总生存期(OS)和中位生存期(mOS)。结果血清TGF-β1:两组治疗后血清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经过治疗,治疗组外周血 CD 3+、CD 4+、CD 8+和CD 4+/CD 8+对对照组相较有明显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接受 DC和CIK自体细胞输注后出现发热7例,经相应处理后缓解。两组皮疹和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OS为9.1~18.1(12.1±3.4)个月,mOS为11.9个月,对照组分别为7.4~11.5(9.6±1.2)和9.5个月,两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治疗晚期NSCLC,可以减轻不良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CIK细胞免疫治疗对术后肾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IK细胞免疫治疗对术后肾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Ⅰ期、Ⅱ期肾癌患者70例,经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CIK细胞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5例;分别于CIK细胞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和8周,动态监测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包括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比例以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CIK细胞治疗组于CIK细胞治疗后2周,外周血CD3+、CD4+T细胞、NK细胞及CD4+/CD8+的比值、IL-2、INF-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于治疗后4周达高峰,此后逐渐回落(P〈0.05);而CIK细胞治疗组Th2细胞因子(IL-4、IL-10)于CIK细胞治疗后2周下降,治疗后4周降至低谷.CIK细胞治疗组于CIK细胞治疗后2、4、8周CD3+、CD4+、CD4+/CD8+、NK细胞、IL-2、INF-r、IL-4和IL-10与常规治疗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能增强术后肾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经体外共培养后,探讨其增殖能力和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并对其治疗卵巢肿瘤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提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通过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分别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并共培养,用苔盼蓝染色计算活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乳酸脱氢酶法(LDH)检测细胞毒性,酶联免疫剂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分泌因子水平.在卵巢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提取卵巢癌患者PBMC,诱导DC、CIK,并共培养,将质检合格的DC、CIK细胞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回输入患者体内,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布的《常见不良反应标准》,对不良反应进行判定,评价DC-CIK细胞治疗的近期安全性.结果 DC和CIK细胞共培养后,CIK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IK单独培养,DC和CIK成熟分型明显增加,对肿瘤的杀伤能力比CIK单独培养时更强,且随着效靶细胞比的增加,杀伤肿瘤能力逐渐增强;DC-CIK回输早期,患者并未出现明显副反应.结论 DC-CIK共培养后,细胞增殖能力、成熟分型及协同抗瘤作用均增强;此外,DC-CIK相对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