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泪液状态的影响。 方法 对65例翼状胬肉患者分别在术前3 d及术后7 d、术后1个月、3个月作泪膜泪液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Ⅰ试验(SⅠ)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并做对比分析。 结果 BUT及FL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Ⅰ试验结果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有角膜缘上皮的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可以有效改善翼状胬肉术后的泪膜泪液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5例患者(12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LASEK和LASIK,其中LASEK组35例68眼,LASIK组30例53眼。比较两组术后刺激症状、角膜瓣或角膜上皮瓣制作及愈合情况、术后视力变化、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后散光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LASEK组术后多数患者有流泪、异物感等轻度的刺激症状,较LASIK患者重;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LASEK组患者术后0.5、1、3、6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球镜屈光度术后3、6个月较术后半个月及1个月出现回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散光度均明显下降且均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 LASEK及LASIK手术治疗远视无严重并发症,手术预测性好,均为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表层切削术(TransPR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对薄角膜近视眼术后视力、屈光度及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118例近视和散光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右眼数据(118眼)进行分析。61例(61眼)行TransPRK治疗者设为TransPRK组, 57例(57眼)行LASEK治疗者设为LASEK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后表面高度、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以及角膜像差。 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术后UCVA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1个月时,TransPPK组患者屈光度矫正量达到术前期望矫正量的比例高于LASEK组(P<0.05)。术后,两组后表面高度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后表面Q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CH值和CRF值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彗差、球差和高阶像差显著高于术前(P<0.01),两组术后各个时间点CH值、CRF值,彗差、球差和高阶像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TransPRK作为新兴表层手术方式,治疗薄角膜近视患者疗效确切,屈光度稳定,整个手术过程无需在眼球上操作,对角膜表面形态及生物性能影响小,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塞栓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2009年7月至2013年12月就诊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且术前伴有轻到中度干眼的患者65例(130眼)纳入研究,手术完成后于当日行术眼下泪小点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塞栓植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感、视疲劳及视力模糊6项症状评分,并于各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S)检查。 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感、视疲劳及视物模糊6项症状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64263.16123.229.8076.815105.19,P=0.000、0.000、0.000、0.002、0.000、0.000)。术后各时间点SIt值及BUT值均有提高,FS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967.8749.01,P=0.000、0.000、0.000)。全部受试者在观察时间内均未发生感染、塞栓溢出或丢失、局部肉芽肿形成等泪道塞栓植入等情况。 结论 应用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塞栓可安全、有效地增加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患者眼表泪液量,改善泪膜稳定性,缓解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机械刀制瓣的LASIK术后短期再生的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将40例(80眼)屈光不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飞秒激光组20例(40眼),应用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制瓣;机械刀组20例(40眼),应用Moria M2 90 刀头制瓣。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术后1周两组中仅少数术眼在角膜中央可见短的(<50μm)、弯曲的、不连续的上皮下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较术后1周时长,未见交通支连接;术后3个月飞秒激光组18眼(45.0%)、机械刀组25眼(62.5%)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200μm,相互间有交通支连接并见类串珠状结构。结论 飞秒激光和机械刀制瓣LASIK术后再生的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渐接近术前,术后3个月机械刀组恢复好于飞秒激光组,但与术前形态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干眼的影响.方法 收集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控制稳定组(70例)和血糖控制不佳组(70例),分别问询干眼症状并测定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对两组干眼症状和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糖控制不佳组老年患者及男性患者干眼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稳定组.两组泪膜功能检查:血糖控制不佳组老年男性及女性患者与血糖控制稳定组相比,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青年患者的SIt、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别(P>0.05).HbA1c水平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状发生率呈正相关,与SIt、BUT结果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HbA1c水平与干眼相关,控制其HbA1c水平有助于改善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10例(12眼),手术掀瓣刮除层间上皮,用0.02%的MMC覆盖并冲洗后,观察术后裸眼视力及角膜瓣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平均裸眼视力为0.86±0.15,角膜瓣愈合良好。结论 MMC治疗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能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角膜绷带镜(CBL)在斜视术后应用对患者眼表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手术治疗的斜视患者60例,分为绷带镜组30例(30眼),对照组30例(30眼)。绷带镜组行斜视矫正术后立即佩戴CBL,对照组单纯行斜视矫正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7、14 d疼痛程度,眼表刺激程度及角膜干凹斑(CD)和结膜肉芽肿(CG)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14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FSS)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情况。 结果 绷带镜组较对照组在术后1、2 d疼痛程度和眼表刺激程度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14 d疼痛程度和眼表刺激程度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较绷带镜组术后7 d CFSS阳性率升高,术后7、14 d BU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4 d CFSS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7 d有2例发生CD,术后14 d有1例发生CG,绷带镜组未发生CD和CG。 结论 斜视术后佩戴CBL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眼表刺激程度,在术后早期可减轻干眼症状,可减少CD及CG等斜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术后舒适性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高龄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泪膜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龄患者白内障手术后泪膜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行白内障手术的高龄(>80岁)患者48例(60眼)作为高龄组,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4例(60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7、30、90及180d行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调查。结果①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内主诉眼部不适症状的患者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老年组1周SIt明显增加,1个月BUT明显缩短、FL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1周BUT和SIt,1个月F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两组术后BUT和SIt比较显著缩短(P<0.05),SIt的恢复程度没有显著区别,老年组BUT和FL的恢复较对照组时间长。结论白内障手术在一段时期内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高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应注意术前对泪膜功能检测和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飞秒激光鹰视FS 200制作的角膜瓣的形态及其厚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与传统微型角膜刀Moria 110角膜板层刀进行对比.方法 LASIK术后1个月应用傅立叶前节OCT(OPTOVUE RTVue-100)测量中央角膜瓣厚度,角膜上0度、90度两条经线所在截面上特定10个点的角膜瓣厚度,并与Moria 110刀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FS200飞秒激光制瓣组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12.2±3.2 μm;变异范围18.3±4.1 μm;Moria微型角膜刀110制瓣组平均角膜瓣厚度为151.1±14.9 μm;变异范围42.6±14.5 μm;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形态规整、均一,形状近似规则的平面,中央厚度与周边厚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型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中间薄,周边厚,形状近似一弯月形的透镜;中央、旁中央、周边区角膜瓣厚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应用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形态均一规整,精确度高,可控性强,稳定性好且操作更安全,是薄瓣LASIK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OrbscanⅡ系统,观察测量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前后,其角膜地形图主要参数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4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40只眼行超声乳化吸出术,用OrbscanⅡ系统观察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时的角膜地形图主要参数变化.结果 ①手术眼3mm及5 mm区总角膜曲率、前表面角膜曲率及5mm区后表面曲率在术后第1天时比术前减小(P<0.05),在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3 mm区角膜后表面曲率在术后第1天、第1周时与术前相比有差异(P<0.05),在第1个月、第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手术眼术后3 mm及5mm区总散光及前表面散光在术后第1天、第1周时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眼手术后3 mm及5mm区后表面散光在术后第1天时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第1周、第1个月与第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超声乳化吸出并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mm及5mm区Irreg值及角膜厚度在术后第1天、第1周时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用OrbscanⅡ系统可较全面评估角膜参数的变化,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厚度在术后1月内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并在3个月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联合玻璃酸钠(SH)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泪膜的影响。 方法 将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个月内诊断干眼症的患者96例(10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50眼)与对照组48例(52眼),对纳入患者进行相应检查及症状评分。对照组给予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后1个月进行干眼症检查及症状评分。 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基础泪液分泌值、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值、中央泪河高度值、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脂质层分析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干眼症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术后的泪膜功能和并发症情况。方法 38例(45眼)干眼症患者行Phaco手术(A组),28例(30眼)行ECCE手术(B组)。对患者术后1~90?d进行定期随访,收集术前与术后泪膜功能、并发症与终视力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6例患者中,56例为年龄相关性,10例为Sjgren综合征。75眼中,60眼主要表现为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SchirmerⅠ5.0?mm),15眼为6.0~9.0?mm;63眼BUT5?s,12眼介于6~9?s。Phaco术后32眼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病变,27眼出现角膜上皮缺损。40眼终视力为1.0,22眼0.8~0.5,13眼0.4~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伴发或不伴发系统组织疾病的干眼症患者,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方式较囊外摘除术式更为安全,其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临床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mart Plug 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42例(84 眼),随访5~15个月,平均8.3个月,根据SchirmerI 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前后SIT分别为(3.41±0.60)mm和(5.75±0.44)mm(P<0.05); ②治疗前后TBUT分别为(3.75±1.26)s和(6.46±1.47)s(P<0.05);③FL评分分别为(2.45±0.06)分和(0.04±0.02)分(P<0.05);④患者主观症状改善。 结论 Smart Plug 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具有明确的疗效,对于水液缺乏型干眼病患者在眼表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之前即应早期行泪道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89例(177眼)常规LASIK术中制作角膜瓣后A超测量瓣下基质床厚度,计划预留角膜剩余基质床厚300μm,推算出激光可切削量,依此为依据调整激光光区切削范围,使实际角膜切削量小于可切削量来实时指导手术 。 结果角膜瓣厚平均为(118.01±18.03)μm,平均切削角膜厚度(77.62±22.65)μm,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21.28±13.28)μm。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1.02±0.23、1.0±0.22、1.04±0.20、1.18±0.24;117眼高于术前BSCVA一行以上,5眼下降一行以上,术后三个月残存屈光度为+0.75D~-1.25D,平均(-0.06±0.37)D。选择6.5mm和8.0mm切削光区的有111眼(62.71%),选择6.0mm和8.0mm的有59眼(33.5%),选择6.0mm的有4眼(2.26%)。分区切削3眼(1.69%)。 结论LASIK术中实时监测角膜瓣下基质床厚度,推算出可供激光切削角膜量,避免了制作角膜瓣的误差引起的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不足的问题,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术后角膜膨隆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对干眼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阴性对照组、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每组6只。利用东莨菪碱诱导干眼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实验干预:阴性对照组不予处理;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及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分别给与相应滴眼液,3次/天,共持续28天。在干预第1、2、3、4周分别进行Schirmer I(SIT)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检测。并于干预结束后光镜下观察结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各干预组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泪膜破裂时间显著缩短(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同时段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及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泪液分泌量增加、泪膜破裂时间延长,干预第1周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且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造模后结膜上皮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反应性增多、胞浆丰富,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增多。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及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干预4周后,结膜上皮形态排列结构趋于规则,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胞浆丰富,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且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干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能够有效改善干眼症状,且效果优于传统的0.05%环孢素A滴眼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