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以中药复方小儿湿疹方有效部位为模型药物,制备治疗小儿湿疹的经皮给药复方微乳。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微乳组分,并以药物体外经皮渗透速率进一步优化微乳处方。结果 优选的复方小儿湿疹微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Cremophor EL-丙三醇-水(6.5∶29.25∶29.25∶35),平均粒径为(24.54±0.22)nm,Zeta电位为(?26.5±0.2)mV;黄连生物碱、丹皮酚稳态透皮速率(Js)分别为114.70、74.09 μg/(cm2·h),比原湿疹洗剂的Js分别提高了17和10倍。结论 复方小儿湿疹微乳性状均一、澄清透明,质量稳定,透皮性能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新型盐酸格拉司琼(Granisetron hydrochloride,GH)水包油(O/W)型微乳透皮剂.方法:利用伪三元相图方法研究微乳中十四酸异丙酯(Isopropyl myristate,IPM)、卵磷脂(Phosphatidyl choline,PC)、吐温80(Tween80.T80)、乙醇(Ethanol,Eth)、水的组成及配比;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影响微乳质量的原辅料为考察因素,以各种原辅料的不间用量为考察水平,以经皮渗透稳态流量、时滞和累积渗透量为指标,经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筛选出最佳处方.结果:GH微乳的最佳处方为A2B1C2,即IPM/Km为1:6、Km为3:1、GH为5.0%.结论:微乳具有较强的促进GH经皮渗透作用,有望成为GH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3.
喷昔洛韦微乳经皮渗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喷昔洛韦微乳体内外的透皮能力。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渗透试验,自制微乳给药装置进行体内经皮渗透试验,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皮肤接收液、表皮及真皮中的药物浓度,并与市售夫坦乳膏比较,考察微乳的透皮促进作用。结果体外试验结果表明,0.5%的微乳12h时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是1%夫坦乳膏的3.5倍;体内试验表明,从微乳透过表皮到达真皮层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乳膏剂(P<0.05)。结论与夫坦乳膏相比,微乳对喷昔洛韦的透皮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利多卡因微乳透皮载药系统,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行为进行考察。方法分别以油酸乙酯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用水滴定的方法制备利多卡因微乳,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Km值,采用单纯网格法优化微乳,以稳态渗透速率和累积透皮量为指标,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并对其形态、粒径大小等进行了考察。结果优化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吐温80-无水乙醇-重蒸水-利多卡因(3∶20∶7∶68∶2),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为78 nm。结论利多卡因微乳质量稳定,具有较好的透皮能力,可以为利多卡因经皮给药剂型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O/W型土槿皮乙酸(PAB)微乳,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能研究。方法 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PAB微乳形成的区域,以微乳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为指标进一步优化筛选PAB微乳的处方,并对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利用V-C扩散池比较了PAB微乳和PAB过饱和水溶液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结果 优选的PAB微乳处方为IPM-Cremophor EL-Transcutol P-水(0.2∶0.97∶1.83∶7),所制备的微乳澄清透明,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为均匀的球形或近球形,平均粒径为(18.7±1.9)nm。PAB微乳与PAB过饱和水溶液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50.31±4.63)、(6.27±1.33)μg/cm2,皮肤滞留量分别为(6.28±0.31)、(0.51±0.13)μg/cm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AB微乳新型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PAB的经皮渗透及提高其皮肤滞留量,为PAB皮肤给药抗真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临床验方止吐脐贴复方提取物的纳米乳剂型,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性能。方法利用伪三元相图,对止吐复方纳米乳的处方进行筛选。采用激光粒度仪对纳米乳的粒径与稳定性进行评价。以丁香酚作为中药止吐复方提取物的指标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利用Franz扩散池法小鼠腹部皮肤为渗透皮肤,以含25%乙醇的磷酸盐缓冲液(pH 7. 4)溶液作为接收液,进行中药止吐复方纳米乳的体外透皮实验。结果制备的中药止吐复方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26. 5±5. 6) nm,稳定性好。透皮效果最佳的中药止吐复方纳米乳处方是薄荷油为油相,聚乙二醇-40氢化蓖麻油为乳化剂,卡比醇为助乳化剂,K_m=2∶1,混合乳化剂与油相的比例为9∶1。该最优处方在8 h内的累积渗透百分率约为22%,而原剂型的累积渗透百分率仅为2%。结论中药止吐复方纳米乳的透皮给药量相比原剂型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红花和利多卡因按不同比例制备成6种微乳剂,对其镇痛、活血化瘀作用药效进行实验研究,以筛选最优处方。方法:观察6个处方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以及对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处方6的镇痛作用较其他处方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红花微乳处方最佳配比的探索研究,对于进一步将之开发为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活血化瘀经皮给药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不同促透剂对蛇床子素微乳经皮渗透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生理盐水为接受介质,分别配制含不同促透剂的蛇床子素微乳,用HPLC法测定蛇床子素的经皮渗透量。结果:几种促透剂对蛇床子素微乳透皮速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以0.5%冰片的促透作用最好。结论:0.5%冰片为蛇床子素微乳体外透皮制剂的最佳促透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反相微乳,研究其反相微乳经皮渗透能力。方法以十四酸异丙脂为油相,卵磷脂为表面活性剂,异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配制单一反相微乳体系,利用最大增溶量法确定反相微乳的微乳边界区,利用RYJ-6A型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以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接收液,研究了阿司匹林反相微乳的透皮吸收。结果当卵磷脂与异丙醇比例为1:2时形成的反相微乳的微乳区较大,载药反相微乳的累计渗透方程为:Q=534.72t-519.4,透皮速率常数JSS=534.72μg/(h·cm^2),渗透系数:Kr=0.2674cm/h。结论阿司匹林反相微乳具有比其水溶液更强的经皮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利多卡因酊剂和微乳制剂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经皮给药制剂的利多卡因微乳制剂与酊剂的皮肤渗透能力.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建立了利多卡因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结果 利多卡因微乳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高于利多卡因乳膏和酊剂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性优于利多卡因酊剂,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含药量呈线形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含有不同剂量合成冰片的复方中药湿疹乳膏体外透皮吸收效果及抗炎、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药效学作用。【方法】以离体BALB/c裸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采用改良Franz垂直扩散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透皮接收液中苦参碱的含量,比较不同剂量的合成冰片对乳膏中苦参碱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行为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以及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结果】给药后2~48 h,含合成冰片的乳膏中苦参碱累积渗透量均高于无冰片乳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不同剂量冰片组累积渗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给药后12 h体外经皮渗透基本达到稳态,且12 h后各组苦参碱累积渗透量均呈下降趋势。给药12 h内,渗透速率顺序为3%冰片1%冰片2%冰片0.5%冰片无冰片;12 h后冰片质量浓度越大,苦参碱含量降低越快。药效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含质量浓度1%、3%冰片的湿疹乳膏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急性炎症及DNCB诱发小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与曲咪新乳膏比较,质量浓度1%、3%冰片的湿疹乳膏均能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质量浓度1%合成冰片的复方中药湿疹乳膏体外透皮吸收效果良好,可有效抗炎及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薄荷醇对磷酸川芎嗪微乳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不同浓度薄荷醇对磷酸川芎嗪微乳体外渗透曲线及参数的影响。【结果】加入3%和5%薄荷醇微乳的透皮吸收曲线更加弯曲,提示微乳的迟滞时间均延长(P<0.05),3%和5%的薄荷醇能够显著增加磷酸川芎嗪透皮速率分别至108.41和119.21μg·(cm2·h)-1(P<0.01),但是1%的薄荷醇对迟滞时间和透皮速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薄荷醇呈非浓度依赖性促进磷酸川芎嗪微乳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增稠剂对磷酸川芎嗪微乳增稠效果以及微乳凝胶体外透皮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磁力搅拌法考察不同高分子辅料增稠的效果,并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不同浓度Aerosil 200对磷酸川芎嗪微乳体外渗透曲线及参数影响。【结果】在采用的增稠剂中,仅Aerosil 200能够增加磷酸川芎嗪微乳的稠度,同时不改变其微乳性质,随着Aerosil 200浓度升高,其微乳凝胶的黏度分别升高为62.19,87.35,116.47,127.81和153.45 Pas;但是随Aerosil 200浓度升高(4%,5%,6%),药物透皮速率分别下降为95.69,77.76,59.48μg·(cm2·h)-1。【结论】含有5%Aerosil 200的磷酸川芎嗪微乳具有澄清透明的凝胶结构,同时具有适当的黏度和透皮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 以秋水仙碱、聚山梨醇酯、异丙醇、油酸和蒸馏水为主要成分,制备秋水仙碱微乳,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秋水仙碱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HPLC法测定秋水仙碱。结果 制得的秋水仙碱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60.2 nm,外观圆整均匀,渗透效果依次为水溶液<微乳<促渗剂氮酮,其中氮酮7 h即达到释药平台期,微乳在12 h才接近平台期。结论 制备的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且较透皮促渗剂氮酮来说能够缓释药物,为秋水仙碱的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促渗剂对奥美沙坦O/W微乳透皮吸收的影响,为奥美沙坦透皮吸收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水-油酸-PluronicF-68和Tween-60-正丁醇作为微乳组成部分,制备奥美沙O/W微乳体系,采用 Franz 扩散池,SD雄性大鼠离体皮肤作为渗透屏障,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奥美沙坦含量,比较氮酮、二甲亚砜、丙二醇对奥美沙坦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氮酮和二甲基亚砜可明显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而丙二醇使微乳中奥美沙坦渗透速率降低到。结论不同的促渗剂对奥美沙坦的经皮渗透作用影响不同,3%氮酮具有最佳促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乌甲素微乳的研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高乌甲素微乳。方法:选用油酸-Miglyol 812、Cremopher EL与Transcutol P,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进行高乌甲素微乳的处方筛选与制备。结果:筛选出的最佳微乳配比为油酸-Miglyol 812(1∶1)(35%)、Cremopher EL(45%)和Transcutol P(20%),并制备含高乌甲素5%的微乳。载药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其粒径为16.6 nm、分布范围窄。结论:筛选和优化的高乌甲素微乳的处方达到预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制备酮洛芬微乳凝胶,研究其体外透皮特性及可能的机制。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为指标,用改进的 Franz扩散池考察微乳处方中各成分的用量及凝胶基质的存在对离体鼠皮透皮特性的影响。运用DSC、HE染色法和荧光标记技术进行透皮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酮洛芬微乳与微乳凝胶体外透皮8 h的皮肤滞留量分别为(705.13±33.18)和(502.75±28.54)μg/cm2,是溶液对照组的4.66和3.22倍。微乳与微乳凝胶处理后,皮肤角质层类脂结构被破坏,细胞间隙增加,香豆素标记制剂主要分布于皮肤表层和毛囊等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冰片对川芎嗪经皮给药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制备基于微乳(microemulsion,ME)的川芎嗪-冰片复方经皮给药系统(TMP-Borneol-ME-TDDS)和川芎嗪单方经皮给药系统(TMP-ME-TDDS);将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川芎嗪-冰片复方组和川芎嗪单方组,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HPLC法测定川芎嗪的血药浓度;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和DAS 2.0药动学处理软件对药物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MP-Borneol-ME-TDDS组川芎嗪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大于TMP-METDDS组,TMP-Borneol-ME-TDDS组中川芎嗪的表观分布容积(V)小于TMP-ME-TDD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MP-Borneol-ME-TDDS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1.94%。结论:冰片可提高川芎嗪经皮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有可能对其组织分布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促渗剂对复方红茴香喷雾剂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筛选促渗剂的种类及其用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离体小鼠皮肤体外透皮扩散试验,以复方红茴香喷雾剂中槲皮苷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速率为指标,考察最优处方。结果不同促渗剂对槲皮苷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速率影响大小为:冰片>薄荷油>氮酮>PEG400,冰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EG400影响较小。结论1%氮酮、2%薄荷油、1%PEG400和2%冰片可作为最优促渗剂方案在复方红茴香喷雾剂中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复方血竭微乳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以了解其安全性。方法:将复方血竭微乳及空白微乳约0.5ml涂于豚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在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进行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复方血竭微乳及其空白微乳是否会引起豚鼠皮肤刺激性。结果:复方血竭微乳及其空白微乳一次给药对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均未出现红斑、水肿等现象,无刺激现象;复方血竭微乳及其空白微乳多次给药对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作用。结论:复方血竭微乳多次给药对豚鼠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给药后72h刺激性反应自行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