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鼻内镜下儿童腺样体低温等离子融切术2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青少年的常见多发病,可以引起耳、鼻、咽、喉和下呼吸道的多种症状,重者常引起全身病症,导致患儿发育和营养状态不良[1].2009-04-2009-08笔者对21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行鼻内镜下腺样体低温等离子融切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腺样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中线处,为咽淋巴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为病原体侵及,反复炎症刺激导致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常见于3~7岁儿童,至青春期基本萎缩消失.随着近年内镜技术在耳鼻咽喉科中的普及,发现相当一部分12岁以上的患者亦存在腺样体肥大,其症状并不典型,多以鼻-鼻窦炎为主要表现,还可以分泌性中耳炎、咽炎等为主要表现.现将我院2006-03-2009-03住院治疗的以鼻-鼻窦炎为主要表现的12岁以上腺样体肥大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童腺样体病变易引起重视,而成年和青年腺样体大多萎缩很少发生病变。Becker近年发现少数超过12岁的青年或成人耳咽管可受腺样体病变影响,腺样体炎症可导致鼓室粘膜水肿并妨碍耳咽管主动通气功能。1988至1990年作者选择腺样体肥大(有些甚至突入耳咽管咽口),其它疗法失败的中耳炎病人12例,年龄11~56岁,全麻下手术。鼻腔内窥镜下,经鼻  相似文献   

4.
腺样体是儿童期重要的免疫器官,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后壁。腺样体肥大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部分成年人也可以发病。肥大的腺样体不同程度地阻塞后鼻孔和压迫咽鼓管,常引起耳、鼻、咽、喉和下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70°鼻内镜下儿童腺样体切除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25例腺样体肥大患者采用70°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825例腺样体肥大患者术后所有主观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听力学检查均恢复正常,复查鼻咽侧位片或电子鼻咽镜见鼻咽部光滑,后鼻孔通畅,咽鼓管咽口无狭窄。术后随访3~20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并发症少见。结论 70°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鼻内镜电动切割与微波热凝经鼻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和电视监视下经鼻分别采用电动切割及微波热凝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各36例,治疗由于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儿童睡眠呼吸障碍、鼻阻塞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结果电动切割术后腺样体切除彻底,无残体存留,鼻咽部结构显示良好,无咽鼓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年,患儿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治疗有效率为100%.微波热凝术后腺样体切除不彻底,仍有残体存留,有咽鼓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年,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3.9%.结论鼻内镜下经鼻电动切割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疗效优于微波热凝.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7年4月-2012年3月在本科因腺样体肥大行经口入路70。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35例成人患者随访3个月~1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鼻内镜检查情况,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无腺样体残留,无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软腭损伤,无鼻咽粘连,3l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88.6"/0),4例患者症状好转(11.4"/o)。鼻内镜检查见鼻咽部黏膜光滑,未见腺样体残留及复发,咽鼓管咽口暴露良好。结论临床医生应逐步认识并重视成人腺样体肥大的问题,以免漏诊误诊,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成人腺样体肥大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腺样体亦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中线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6-7岁发育至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在成人则基本消失[1]。成人腺样体肥大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无张口呼吸、打鼾、腺样体面容等典型症状,大多数有不完全性鼻塞、鼻咽异物感、流黏涕等症状,少数伴有头痛、耳闷、耳鸣[2]。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共收治20例成人腺样体肥大患者,均在鼻内镜下经口入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儿童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可引起急慢性上呼吸道阻塞,但对舌扁祧体肥大阻塞呼吸道尚认识不足。本文报告2例儿童舌扁桃体肥大引起严重上呼吸道阻塞,手术切除舌扁桃体治愈。例1,9岁男孩,入睡后二小时即出现喘鸣、呼吸困难及不能平卧。7岁时曾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经喉镜和纤维内腔镜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岁以下儿童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全麻下对59例4岁以下儿童进行腺样体切除。结果 59例儿童术前症状基本消失,53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追赶式"生长。结论 4岁以下儿童腺样体肥大严重,药物治疗3月以上不佳,手术治疗可行、有效而且必要。目前腺样体肥大引起儿童OSAHS合适的手术年龄标准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率最高的眼病,基层医院面对的白内障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前房反应相对较重,影响了术后效果.传统大切口术后所产生的角膜散光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科通过非超声乳化术,做巩膜隧道反眉状小切口,将切口缩小至6 mm,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1]和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以侵犯听神经、面神经为主的多发后组脑神经疾病[2]。本病在临床上首发于耳部疼痛及疱疹的不少见,但以咽喉部等其他部位不适为主诉的不典型Hunt综合征甚少见,易延误诊治。我科2011-2012年收治了4例不典型Hunt综合征,患者均以咽喉部疼痛不适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均出现了侵犯迷走神经症状,后转入相关科室治疗。为利于今后的临床诊治,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类型之一,发病率高达30%以上〔1〕。对此类患者睡眠状态的客观判定主要依靠睡眠过程中PSG监测〔2〕。无捆绑、无粘贴的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诊断技术,它可以监测患者睡眠时的逐拍心动周期、呼吸、体动等生理信号,以此为依据判别呼吸事件以及分辨不同的睡眠时相。其优点是检查时方便、舒适,监测过程中患者的睡眠更接近自然状态,适用于临床诊断、病情评价和临床科研〔3〕。我科自2013年5月与大连市精神病医院合作,对失眠患者同时进行2种方法监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旨在消除或缩小气骨导差的中耳重建技术起自20世纪初,Matte(1901)首先报道的鼓膜一镫骨连接技术(nlyringostapediopexy)被认为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后”j现了很多旨在建立鼓膜和内耳淋巴液间联系的方法。直到20世纪50年代,Zollner(1955)和Wullstein(1956)的工作使之成为公认的现代听骨重建技术的奠基者。与之相伴的外科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进步,使得中耳重建手术的效果逐步提高。虽可明品改善患者听力水平,但欲获得稳定的远期疗效仍面临许多问题。术后感染、局部粘连、排斥反应以及耳咽管功能障碍等成为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22岁.因右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手术(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视物模糊2d于2011年11月23日来我院就诊. 3个月前患者因双眼近视于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术前资料显示右眼屈光度-8.00 D,左眼-7.50D,矫正均1.0.A超角膜厚度右眼538 μm,左眼541 μm.眼压右眼16 mmHg,左眼16.3 mmHg.  相似文献   

16.
颞骨解剖结构复杂,中耳发生畸形及病理改变的情况较为多见,了解术前中耳的解剖结构十分重要。为更形象地显示中耳结构,常采用后处理技术对中耳结构主要是听骨链进行三维重建,锤、砧骨显影较容易,但提高镫骨的显影则需特殊处理,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信息并作出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7.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危急症,国外调查显示1岁以内意外死亡的患儿中40%系呼吸道异物所致。  相似文献   

18.
手术切除外耳道新生物是外耳道皮肤缺损最常见的原因。传统的方法是取大腿内侧中厚皮片修复缺损,由于移植片固定困难,加之局部血供建立较慢,常有皮片不成活或愈合不良引起外耳道狭窄。我科2005-04-2013-04应用耳后穿支皮瓣修复外耳道皮肤缺损区1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1例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24~68岁,平均42岁。均为外耳道新生物需切除的患者。新生物病理诊断:乳头状瘤6例,黑色素瘤2例,血管瘤、耵聍腺瘤、瘢痕增生各1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治疗颅脑外伤、颅底骨折伴严重鼻出血都需密切观察,且不主张鼻腔填塞。我院2000-01-2011-01对30例颅底骨折伴有严重的鼻出血患者实施了鼻腔填塞,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同性鼻出血患者的出血点多位于鼻腔后端。采用传统的鼻腔填塞止血法治疗顽同性鼻出血须行后鼻孔栓塞,该方法易损伤鼻腔黏膜,常不能彻底止血,多需反复填塞,易导致鼻腔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我科2007-01-2012-12应用鼻内镜对鼻腔填塞止血失败的64例顽同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并止血治疗,术后应用钠吸绵填塞,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