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一种具有不稳定性并且易形成血栓的血管内病变。它具有特征性的病理组织:薄纤维帽、脂质核心以及炎症细胞聚集等,是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检查手段在鉴别斑块的性质、病理组成等方面有所不足。早期识别斑块是否具有易损性对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和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种新兴检查技术的发展使易损斑块的识别具有可能。现基于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点对各类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正>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又称为明胶酶B,在病理状态下其表达上调,可降解细胞外基质,使斑块纤维帽厚度变薄,斑块变得不稳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可清晰显示患者冠脉内斑块脂质含量及纤维帽厚度,并且分辨率可达到10μm,结果与组织学检查高度一致~([1])。本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MP-9与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不同斑块成分之间的炎性程度,为早期预警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41例,分别行DCE-MRI和PET检查。以DCE-MRI图像分析结果,依照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纤维帽(无纤维帽、厚纤维帽、薄纤维帽、纤维帽破裂)或斑块内血管成分(钙化、胶原、脂质、出血),分析不同斑块性质影像学区别。以DCE-MRI为向导标记PET斑块位置,计算局部放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TBR),将DCE-MRI及PET对比研究,比较不同成分斑块间炎性反应程度,以鉴别不稳定斑块。结果不同斑块表面纤维帽中:纤维帽破裂TBRmax值最高,无纤维帽TBRmax值最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斑块成分中TBRmax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斑块出血、富含脂质坏死核、斑块胶原、斑块钙化,除斑块胶原与斑块钙化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斑块血管成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E-MRI和PET无创检查技术联合应用,可以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与评估。  相似文献   

4.
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内超声在心导管室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在体观察斑块组成以及识别血栓和斑块破裂,有助于加深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但是,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常常没有先兆症状,如果我们能够在急性冠脉事件发生之前检出易损斑块,并进行临床干预使之稳定,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将大大减少。血管内超声下,含有无回声区脂质软斑块、薄纤维帽和正性重构被认为斑块易损的标志。当然,我们不仅要关注于局部病变性质的判断和处理,而且要着眼于整个冠状动脉和相关的系统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罪犯血管内斑块特点的关系,并分析脂蛋白(a)水平对脂质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的患者共95例,根据术前脂蛋白(a)水平分为高脂蛋白(a)血症组(≥30 mg/dl)34例及正常对照组(30 mg/dl)61例,对其临床资料及OCT检查图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对111支罪犯血管进行分析,其中高脂蛋白(a)血症组40支,每支罪犯血管上的总斑块数(2.60±1.06 vs. 2.10±1.06)、纤维斑块个数(1.48±0.72 vs. 1.08±0.75)和钙化斑块(62.50%vs. 40.85%)的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5);共对108个罪犯血管内的脂质斑块进行分析,其中高脂蛋白(a)血症组共42个,其脂质斑块的最大脂质核心角(182.21±66.29 vs. 136.67±45.6)、平均脂质核心角度(139.18±46.89 vs. 108.00±31.41,P0.001)、脂质指数(787.88±67.6 vs. 510.92±387.72)高于正常组(P0.05),而最薄纤维帽厚度(84.05±32.91 vs. 99.85±36.18)低于正常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罪犯血管纤维斑块数、脂质斑块的最大脂质核心角度、平均脂质核心角度和钙化斑块检出率的增加呈独立相关。结论高脂蛋白(a)血症罪犯血管的脂质斑块更加不稳定,脂蛋白(a)是冠心病患者罪犯血管的纤维斑块数、脂质斑块的最大脂质核心角度和平均脂质核心角度的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及包含大量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病理特征,即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其易于破裂。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进步有赖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尸检研究曾发现一个亚组造成急性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综合征或心脏猝死的高危或易破斑块的特点 ,它们的血管影像下均仅中度大小 ,但均有相同的病理特征 :纤维帽薄 ,有一个含脂质的中心 ,有巨噬细胞活性。目前检查这些易破斑块的方法除几种血清标志外 ,还有下述的无创和有创方法。晚近血管内影像方法的进步 ,通过确认易破斑块的各种特征 ,体内检查高危的易破斑块的能力已有明显的提高。薄的纤维帽覆盖一个脂质中心的解剖学特点 ,大大提高了血管内超声、Opticalco…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狭窄<50%的患者,其中70%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引起,与伴有<100μm的薄纤维帽的易损斑块有关,如何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自2001年美国率先将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应用于临床[1],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德国、荷兰、中国等国家已经开展了此项技术。OCT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生物医学光学影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速动态成像,比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能更精确测量冠脉内膜和纤维帽厚…  相似文献   

9.
易损斑块是一种不稳定、易破裂、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动脉血管病变。它具有特征性的薄弱纤维帽与较大脂质核心,是引发一系列不良心血管事件、威胁患者生命的罪犯斑块。新兴数据表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由传统血管造影术无法检出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因此,敏感、特异地识别易损斑块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类侵入性及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发展使诊断易损斑块成为了可能。综述阐述了易损斑块的基本概念及病理特点,总结了近年来各类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主要的局限性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程训民  江时森 《心脏杂志》2007,19(1):104-106
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不稳定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是:纤维帽薄,脂核大及炎症细胞浸润。许多影像学检测方法能够识别这些特征。本文综述了有创性检测方法,如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血管镜、血管内超声弹性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温度显像及血管内磁共振显像,并讨论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威胁生命的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的不良后果是由冠脉斑块破裂和急性血栓形成引起的。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现在的成像方式能够提供高风险斑块的特征,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药物治疗策略和结果。本文主要讨论可识别高风险斑块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近红外光谱学(NIRS)和冠脉血管镜,及其对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并总结这些成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庞继恩 《山东医药》2008,48(28):104-10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内膜下脂质斑块不稳定,发生斑块破裂、出血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冠脉血管痉挛,最后导致管腔的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血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猝死。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系由冠状动脉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斑块破裂可由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因素(包括血压及脉压、心肌收缩、冠脉血管痉挛、斑块内毛细血管出血、管壁应力增强)及介入手术机械外力间接或直接引起。业已证实,由粥样斑块核心,薄的纤维帽伴有活动性炎症的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策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特性是决定其稳定的主要因素,不稳定斑块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冠脉血管闭塞,是引起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性猝死在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与防治血栓和再血管化相比,稳定斑块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降脂药物、抗氧化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肯定的稳定斑块作用。促进斑块基质合成,阻止降解,抑制斑块内炎症,阻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和活化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涛  齐向前 《山东医药》2014,(10):103-105
冠状动脉(冠脉)易损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诱因,对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识别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早期更准确的识别易损斑块成为可能。目前对冠脉易损斑块的检查方法包括有创性检查(冠脉造影术、血管内超声、激光相干断层显像、冠脉内窥镜)和无创性性检查(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显像、PET/CT核素闪烁显像与免疫荧光显像),各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对易损斑块特征的识别能力也各不相同,现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麝香保心丸抑制炎症反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而其中炎症反应使斑块趋于不稳定状态,易于发生斑块的破裂,促进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因此发现和治疗不稳定斑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公认的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检测手段血管内超声和血管内镜,由于其价格昂贵和操作技术复杂而不能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医痰浊血瘀证型与冠脉斑块组织性质层面的相关性,从而在实体斑块组织稳定性方面探索中医不同证候之间的病理生理区别。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行冠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96例病人,通过测定冠脉斑块血管内腔面积(CSA)、外弹力膜面积(EEM)、斑块负荷,纤维组织面积百分比(FT%)、纤维脂质面积百分比(FF%)、钙化组织面积百分比(DC%)、坏死核心面积百分比(NC%)、斑块负荷、斑块薄纤维帽(TCFA)情况并测定相关性。结果两组证型未观察到特异的超声组织学指标,但在观察到不同临床诊断分型中痰浊证候可能具有突出的高斑块纤维组织面积表现(P0.05)。结论痰浊证候病人的冠脉斑块可能具有斑块纤维组织成分丰富的特点,提示可能痰浊证型具有较稳定的冠脉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冠脉造影及OCT检查的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由两名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OCT图像进行细致分析,判读斑块性质。结果两位医师的图像分析结果一致性高。经过统计学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血管斑块中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糖尿病患者检出率更高(P<0.05),且糖尿病组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110±60)μm vs.(160±130)μm,P=0.002]。结论糖尿病较非糖尿病患者的冠脉血管更容易形成钙化及脂质斑块,提示动脉硬化病变进展较快,而且脂壁相对较薄,在炎症因子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更易进展为易损斑块,进而诱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9.
超声导管溶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声导管溶栓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许俊堂综述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成分为纤维肌性帽包裹下的脂质沉积,复合斑块内还可含有胆固醇结晶、钙化、斑块内血栓和坏死物质,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是导致不稳定心绞痛或急...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以血管壁斑块形成为特征.易损斑块定义为易于导致血栓形成或能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其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具有薄纤维帽(厚度<65μm)、大脂核(脂质池体积>40%)、大量巨噬细胞浸润(显微镜下>25个/0.3mm直径)以及血管正性重构等特点.研究表明,65%~70%的血栓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引起[1],它的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发病机制均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紧密关系.在易损斑块中,这两种细胞成分明显有别于稳定斑块以及正常血管,主要表现为:(1)较多巨噬细胞浸润;(2)纤维帽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等)均明显减少[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这两种细胞密切相关,故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我们就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