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 :探讨 TCD及转颈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 (V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进行 TCD及转颈试验检测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BI组 6 5例中异常 5 1例 ,异常率为 78.4 6 %。加做转颈试验后异常 5 9例 ,异常率为 90 .76 %。 VBI组转颈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有显著性差异(P<0 .0 1)。对照组转颈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TCD及转颈试验检查有助于提高 VBI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电图与经颅多谱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升  刘巧英 《中国热带医学》2006,6(2):284-284,238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转颈试验及经颅多谱勒(TCD)三相检查联合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VBI患者在眩晕发作间歇期作EEG时做转颈试验,同时做TCD检查。结果 常规EEG、转颈试验的阳性率为8.6%、31.4%,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CD阳性率为77.1%。结论 转颈试验可提高EEG的阳性率。EEG与TCD检查从不同角度反映了VBI的病理生理基础,对VBI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TCD及转颈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CD及转颈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4例经临床确诊的VBI患者进行TCD及转颈试验检查,并与6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94例患者TCD异常74例,异常率 78.7%,加做转颈试验后异常率为84.1%,主要异常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血流速度异常、血流频谱改变及PI值增高。流速异常中流速增高占34%、流速降低占43.6%、流速正常占22.4%。流速降低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流速增高组(P<0.01)及流速正常组(P<0.05)。转颈试验后各流速组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转颈前显著降低(P<0.01-0.05),而对照组转颈前后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CD可无创地检测VBI患 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加做转颈试验可增加病变尤其是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经颅多产勒超声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标准,对VBI61例和正常人60例作TCD比较研究,观察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的收缩峰,舒张期末及其平均血流速度各搏动指数,并作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秀珍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755-375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应用价值。方法:用2Hz探头经枕窗探查颅内段椎-基底动脉,观察血流频谱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68例患者有251例异常,表现为频谱形态的改变及血流速度的异常。结论:颅多普勒能准确判定所探及的血管功能状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CD及转颈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4例经临床确诊的VBI患者进行TCD及转颈试验检查,并与6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94例患者TCD异常74例,异常率78.7%,加做转颈试验后异常率为84.1%.主要异常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血流速度异常、血流频谱改变及PI值增高.流速异常中流速增高占34% 、流速降低占43.6%、流速正常占22.4% .流速降低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流速增高组(P<0.01)及流速正常组(P<0.05).转颈试验后各流速组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转颈前显著降低(P<0.01~0.05),而对照组转颈前后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CD可无创地检测VB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加做转颈试验可增加病变尤其是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经颅多谱勒及其转颈试验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患者的TCD检测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71例CSA患者行常规TCD脑血管检测,正常者加转颈试验。观察血流速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CSA常规TCD检查异常率为65%,即176例发生平均血液速度减慢,余下95例CSA患者加做转颈试验,阳性率为100%。转颈后BA和VA的平均血液速度较转颈前显著减慢。结论TCD、转颈试验对CSA有确实可靠的诊断价值,并能评价脑血管的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8.
椎 -基底动脉 (VB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型眩晕是常见的神经科症状 ,其发作突然 ,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 ,持续时间短 ,恢复快 ,不留后遗症 ,可反复发作。近年来经颅多普勒 (TCD)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和意义已被临床证实。现将我院 98例临床确诊为VBA性TIA眩晕患者TCD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患者 98例 ,男 5 2例 ,女 46例 ,年龄 3 5~ 75岁 ,平均 5 3岁 ,病程 2d~ 2 4年。诊断标准[1 ] :①眩晕发作时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②行走不稳 ,面部和四肢麻木感或无力。③视力模糊 ,短暂失明和复视等。④…  相似文献   

9.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BAEP,TCD及转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诊为怕阳性率,采用常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加转颈试验,检测40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并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项BAEP检测阳性率仅50%,低于TCD的检测阳性率;加转颈试验后阳性率提高至86.3%。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短暂缺血性发作的一种常见症状,其不同于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其临床表现消失快,且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发作的间歇期,不易观察到阳性体征,导致诊断困难。近年来由于超声影像学的发展,对VBI有了新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临床诊断为VBI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36~68岁,平均(53·23±15·52)岁。VBI诊断依据为[1]:(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诱发。(2)眩晕同时伴有其他脑干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76例眩晕发作期作BAEP,同时作(TCD)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BAEP阳性率89.5%,TCD阳性率63.2%。二者比较p〈0.001(x^2=14.559)。结论 BAEP对VBI诊断明显优于TCD,并且根据受累波段对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2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CD)特点。方法:应用TCD对286例患者进行脑血管血流测定,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结果:TCD总异常率88.46%(发作期96.15%,缓解期84.04%),发作期异常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总异常率及发作期异常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认为TCD反映VBI的循环变化,对VBI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236例眩晕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波(TCD)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和局部脑血流量.结果表明:中枢性眩晕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层流破坏、频谱增宽、“窗口”消失等现象.而周围性眩晕TCD大多数正常.  相似文献   

14.
转颈屈颈仰头和TCD MRA与椎动脉狭窄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颈、屈颈、头后仰试验与经颅多普勒(TC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椎动脉(VA)狭窄性眩晕的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41例眩晕患者经转颈、屈颈、头后仰检查疑VA供血不足,分别行椎-基底部TCD和MRA检查.结果:转颈、屈颈、头后仰检查可诱发患者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32例,屈颈和头后仰25例.TCD检查双侧VA血流不对称30例.椎动脉MRA双侧不对称39例,其余2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结论:转颈、屈颈、头后仰试验诱发患者眩晕,对临床初诊椎动脉狭窄有重要参考价值,TCD诊断椎动脉狭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确定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查,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VBI组BAEP异常率为56.6%.VBI组BA-EP各波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Ⅰ、Ⅴ波的PL,Ⅰ-Ⅲ、Ⅰ-Ⅴ波的IPL较前缩短(P<0.05).结论:BAEP可作为评价脑干缺血及其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穴注毫针组)和中医分型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VBI性眩晕患者41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穴注毫针组21例,在患者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中医分型治疗组20例,按中医分型以汤药治疗。疗程均为10天,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穴注毫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中医分型治疗组(P〈0.01)。结论:治疗VBI,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施治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中医分型汤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穴注毫针组)和中医分型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VBI性眩晕患者41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穴注毫针组21例,在患者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中医分型治疗组20例,按中医分型以汤药治疗。疗程均为10天,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穴注毫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中医分型治疗组(P<0.01)。结论:治疗VBI,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施治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中医分型汤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