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及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5名,分为补钙组(n=11)和未补钙组(n=34),分别检测血小板采集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和钙、磷、钾、钠、镁离子浓度;献全血组(n=24)。结果单采后补钙组PTH浓度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5),未补钙组单采后磷浓度升高(t=3.191,P<0.05);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血清磷、钙、钠的浓度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77,2.349和2.064,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单采血小板会引起献血者血钙浓度短暂降低,但机体可自身迅速调节,不必常规补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血清磷、钙、钠的浓度低于全血献血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无偿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清钙浓度的变化,对采集前补钙效果进行评价,探索预防献血者枸橼酸中毒反应较为有效及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153名无偿成分献血者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在献血者单采前30分钟口服钙剂(相当于钙270毫克),分别检测口服钙剂前、单采开始时、单采后30分钟、单采结束时的血清钙浓度。结果口服钙剂后30分钟,献血者血清钙浓度达到最高峰。单采血小板开始后血钙浓度降低。结论单采开始后30分钟内血清钙浓度降低最快.应积极关注、必要时补充口服钙剂以有效预防枸橼酸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无偿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清钙浓度的变化,对采集前补钙效果进行评价,探索预防献血者枸橼酸中毒反应较为有效及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153名无偿成分献血者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在献血者单采前30分钟口服钙剂(相当于钙270毫克),分别检测口服钙剂前、单采开始时、单采后30分钟、单采结束时的血清钙浓度。结果口服钙剂后30分钟,献血者血清钙浓度达到最高峰。单采血小板开始后血钙浓度降低。结论单采开始后30分钟内血清钙浓度降低最快.应积极关注、必要时补充口服钙剂以有效预防枸橼酸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研究深圳市长期多频次机采献血者体内钙磷代谢变化及口服葡萄糖酸钙改善柠檬酸盐抗凝剂不良反应护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献血者按照含有口服葡萄糖酸钙的方式,分为采集前补钙组20例,采集中补钙组19例,未补钙组17例。结果跟踪观察三组献血者的血清钙水平、磷水平以及PTH水平,均出现不同变化。在采集后60 min中未补钙组中血清PTH为(160.23±29.76)pg/ml,采集中补钙组为(121.75±43.12)pg/ml,采集前补钙组为(104.75±20.99)pg/ml,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献血者机采前10 min口服葡萄糖酸钙,是补充钙剂的最佳时机,有利于改善献血者低钙症状,提高机采过程中的舒适度,确保献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献血者献不同治疗量血小板后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破坏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测定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计算采集前后溶血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后溶血率明显高于采前(t=2.71,P0.05);在不考虑献血量差异的情况下;女性献血者采后外周血溶血率比男性献血者高0.011%(F=28.29,P0.05);女性献血者平均采集时间为72.20 min,比男性献血者高24.15 min(t=4.42,P0.05),但不同性别献血者采集的全血处理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在不考虑性别差异的情况下,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比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溶血率高0.019%(F=90.00,P0.05);女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比男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高0.023%(F=33.43,P0.05)。结论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引起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升高,采集时间是影响外周血溶血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女性献血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过程中血清镁的变化情况和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预防性口服补钙后其钙、镁和血清甲状旁腺素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本中心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9人,随机分为口服补钙组(n=20):采集血小板前口服葡萄糖酸钙20 m L(含钙共180 mg);未补钙组(n=29):采集血小板前未口服葡萄糖酸钙。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献血者在机采血小板0、30、60、90 min留取的血液标本中的血清钙、镁和甲状旁腺素含量,比较2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这3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机器采集血小板0、30、60、90 min时,补钙组和与未补钙组献血者的血清钙(mmol/L)分别为2.44±0.25 vs 2.39±0.21、2.31±0.18 vs 2.19±0.20、2.35±0.27 vs 2.25±0.22、2.33±0.27 vs 2.24±0.20;血清镁(mmol/L)分别为0.76±0.19 vs 0.74±0.19、0.72±0.16 vs 0.69±0.20、0.73±0.18 vs 0.71±0.19、0.73±0.16 vs 0.71±0.18;甲状旁腺素(pg/m L)分别为43.43±20.78 vs 48.16±42.31、166.26±88.77 vs 154.22±71.98、137.79±64.73 vs 138.77±62.99、104.09±76.16 vs 99.83±62.20。2组之间只有血清钙水平在30 min时补钙组明显高于未补钙组(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存在血清镁的降低,预防性口服葡萄糖酸钙能缓解低钙血症,但对低镁血症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7.
采集血小板前服用钙尔奇D对枸橼酸盐中毒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集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钙和磷的变化情况及采集前服用钙尔奇D对枸橼酸盐中毒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有枸橼酸盐中毒症状的献血者10例,第1次采集血小板前不补钙,第2次采集前4d开始服用钙尔奇D600咀嚼片,1片/d,观察是否出现枸橼酸中毒症状.同时测定两次采集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钙和磷的浓度.结果第1次采集血小板过程中,1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枸橼酸盐中毒症状,占100%.而第2次在采集血小板整个过程中,10例均未出现枸橼酸盐中毒症状,差异显著.两次采集血小板前后,10例血清甲状旁腺素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1和P<0.05).第1次采集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浓度升高比第2次明显,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集血小板过程中,采用ACD-A抗凝剂抗凝时,可引起甲状旁腺素浓度的升高.采集前补钙,能有效地预防枸橼酸盐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口服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对男性多次机采献血者双份机采中血清钙、磷和甲状旁腺素(PTH)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男性多次机采献血者77例,随机的分为3组:未补钙组,葡萄糖酸钙组(采前20 min口服葡萄糖酸钙4支,元素钙360 mg),碳酸钙组(采前20 min口服碳酸钙2片,元素钙1 200 mg),检测献血者机采前-20 min)、机采开始(0 min)、机采中(40 min)、后(80 min)血清钙、磷和PTH含量,观察献血者的柠檬酸盐抗凝剂相关反应。结果双份机采后,3个组的钙分别为(2.13±0.06),(2.23±0.07),(2.23±0.07)mmol/L;3个组双份机采后的PTH分别为(153±57),(121±35),(104±40)pg/L;机采中和机采后3组的钙、PTH比较,均为P0.01;采集后碳酸钙组与葡萄糖酸钙组比较,血清钙和PTH比较,葡萄糖酸钙、碳酸钙组与未补钙组比较,轻度抗凝剂反应的发生率均为P0.05。结论口服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能有效稳定机采中血清钙,PTH的波动,献机采前20 min口服碳酸钙是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素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21人(献血小板史>5年),分别检测采集血小板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钙和磷等;另选择20名非血小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采集血小板后,21名献血者的血清甲状旁腺素浓度均明显升高,血清磷明显降低,与采集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钙和磷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旁腺素检测对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健康情况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服钙剂、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乳酸钙颗粒三种情况对于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钙(Ca2+)、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比较哪种钙剂的效果更好。方法2020年7月—9月从本中心固定献血者人群中招募35名志愿者(男性21名,女性14名)共同参与三组实验:第一组实验为对照组,即在单采血小板前不予补充钙剂;第二组在采前20 min(采样后)补充10%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第三组在采前20 min(采样后)补充乳酸钙颗粒。三组实验中,每一组都分别在采样时(采前20 min)、穿刺时(采集0 min)、采集初中期(采集20 min)、采集中后期(采集40 min)留取全血标本5 m L用于血清Ca2+和血清PTH的检测。比较三组血清Ca2+和血清PTH数值的变化趋势,探讨钙剂的作用效果。结果献血者血清Ca2+随时间的改变在显著变化(F=101.979,P<0.001),组间效应不显著(F=0.059,P=0.943>0.05);血清PTH随时间的改变在显著变化(F=495.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碳酸钙口服片和咀嚼片对多次机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Ca2+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16年6月15日至7月15日,于深圳市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的76例多次机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3组:碳酸钙口服片组(n=27,机采前20 min口服碳酸钙D3片1片),碳酸钙咀嚼片组(n=25,机采前20 min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1片)非未补钙组(n=24,机采前未服用任何补钙制剂).采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3组献血者血小板.并且分别于血小板机采前(机采前20 min),机采开始时,机采过程中(机采开始后约30 min),机采结束时,留取献血者静脉血5 mL.分别采用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献血者的血清Ca2+和PTH水平.于血小板机采结束后,向碳酸钙口服片组和碳酸钙咀嚼片组献血者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其对所服用碳酸钙制剂的满意度.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3组献血者在血小板机采不同时间点的血清Ca2+和PTH水平,以及碳酸钙口服片组和碳酸钙咀嚼片组献血者对碳酸钙制剂的满意率.3组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血小板机采前、机采开始时,3组献血者的血清Ca2+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过程中,碳酸钙口服片组、碳酸钙咀嚼片组及未补钙组献血者的血清Ca2+水平分别为(2.26±0.06)mmol/L、(2.28±0.04) mmol/L和(2.24±0.06)mmol/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7,P=0.04);碳酸钙口服片组与碳酸钙咀嚼片组,碳酸钙口服片组与未补钙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0.36);碳酸钙咀嚼片组与未补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采完成时,3组献血者的血清Ca2+水平分别为(2.25±0.06) mmol/L、(2.26±0.04) mmol/L和(2.17±0.05)mmol/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9,P<0.01);其中,碳酸钙口服片组和碳酸钙咀嚼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但是均高于未补钙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小板机采前、机采开始时,3组献血者的血清PTH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过程中,碳酸钙口服片组、碳酸钙咀嚼片组及未补钙组献血者的血清PTH水平分别为(110±21)pg/L、(102±26) pg/L和(161±40) pg/L;碳酸钙口服片组与碳酸钙咀嚼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但是均低于未补钙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采完成时,3组献血者血清PTH水平分别为(95±23)pg/L、(91±25)pg/L和(147±38)pg/L;碳酸钙口服片组与碳酸钙咀嚼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但是均低于未补钙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本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2份,均填写完整并收回.碳酸钙咀嚼片组献血者对碳酸钙制剂的满意率为92.0%(23/25),高于碳酸钙口服片组的59.3%(16/2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2,P<0.01).结论 血小板机采前20 min口服碳酸钙咀嚼片,可使多次机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于机采过程中及机采结束后血清Ca2+和PTH水平保持稳定.碳酸钙咀嚼片口感良好,服用方便,可用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预防献血反应而进行的钙剂补充的时间和用量。方法随机选取机采血小板志愿者80名,在机采前不同时间点给与不同剂量的钙剂作为补充,在机采后分析志愿者外周血中甲状旁腺素(PTH)、钙及磷的水平,分析最适的钙剂补充时间和用量。结果机采前1.5 h服用钙剂组,其献血后血清PTH较机采前0.5 h服用钙剂组显著升高(P<0.05),而钙和磷浓度显著降低(P<0.05);在机采2 U血小板时,20 mL和40 mL钙剂补充对献血后志愿者血清中PTH、钙及磷浓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采前0.5~1.0 h给与钙剂补充为合适时间,采用20 mL钙剂补充能够保障1~2U血小板采集。  相似文献   

13.
80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集前、采集后即刻取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作电解质及pH值检测,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后献血者血液钾(K^+)、氯(Cl^-)、钙(Ca^2+)离子浓度降低(P值均〈0.01);钠(Na^+)离子和p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钾(K^+)、氯(Cl^-)、钙(Ca^2+)离子浓度降低,但仍然在生理范围内,捐献机采血小板是安全的,不会造成献血者血液电解质紊乱和pH值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情况,以保障献血者安全。方法 选择50名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血小板采集前、血小板采集后1 h、24 h、48 h及72 h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数量相关项目检测。结果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各检测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值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并随时间发生变化,且捐献不同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采前水平所需的时间不同。不同采集量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血小板分布宽度值(P=0.007)、平均血小板体积(P=0.015)及大血小板比率(P=0.017)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不同机型、体重和年龄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差值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献血者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后,机体对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进行调节,使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及功能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并逐渐恢复至单采血小板采集前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次捐献双人份机采血小板的可行性,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体重的献血者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前后RBC、WBC、PLT、HCT、HB、ALT、AST、TP、ALB、UREA、CREA、UA、GLU、TC、TG等15种血液成分的恢复情况。结果45例受试者15项被检测的血液成分中,PLT采集后升高,分别为(t=2.582,P〈0.05),其他成分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组中,女性采集后PLT升高(t=2.610,P〈0.05)。不同年龄组中,18~30岁组的HCT采集后降低(t=1.256,P〈0.05)。不同体重组中,48~60Kg组的PLT采集后升高(t=4.872,P〈0.05),其他成分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若献血者满足国家规定的健康体格检查标准,一次捐献双人份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近期生理状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12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试验组采用延续护理模式干预护理,内容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在干预后的1年内评估两组献血者持续献血情况,包括献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并采取调查分析报告观察两组献血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了解干预效果。结果:两组献血者干预后的1年内试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多,而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等比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献血者的认知行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数,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延续护理能促进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献血者的依从性,对招募、召回与保留献血者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和乳酸钙颗粒剂对首次和固定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钙和甲状旁腺素(PTH)变化的影响。方法 2020年7月~11月招募机采血小板首次献血志愿者84例和固定献血志愿者35例为研究对象,将首次献血者平均分成2组,每组各42例(男28、女14例),和固定献血者参与2组钙剂实验,每个实验周期≥14d,第1实验周期2组献血者采前20 min服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葡萄糖酸钙2支,补钙量180 mg),第2实验周期2组献血者采前20 min服用乳酸钙颗粒冲剂(乳酸钙颗粒剂2.5 g/袋,补钙量180 mg),检测2组献血者采集前(20 min)、采集开始(0 min)、采集中(20 min)、采集中(40 min)血清钙和甲状旁腺素含量,比较2组献血者在采集过程中枸橼酸钠中毒反应情况,评估2种钙剂的使用效果。结果 2补钙组首次和固定献血者血总钙均于采集20 min开始明显下降,并在采集40 min趋向平稳,PTH的总体水平则呈先迅速上升后缓慢回降的趋势。固定和首次献血者补钙前Ca2+变化比较,P<0.01;采集20 min Ca2+  相似文献   

20.
柠檬酸盐抗凝剂对献血者骨代谢平衡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采血小板模式下柠檬酸盐抗凝剂的应用对机体骨代谢平衡的短期影响,为可能的干预手段提供参考,更好地保护献血者健康。采用自身交叉、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模式,对22名健康献血志愿者以标准化的干预方式分别给予1.5me/(kg·min)的柠檬酸盐抗凝荆(ACD—A)和相同容量的安慰剂(生理盐水)输注,干预洗脱期为2—3周。干预过程中采集系列血样进行骨代谢相关指标,包括骨形成指标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吸收指标Ⅰ型胶原蛋白C端肽(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para-thyroid hormone,PTH),以及游离钙离子(ionized calcium,iCa^2+)和无机磷(phosphorus,Pi)的检测,采集系列尿样进行尿钙、尿磷和尿肌酐的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柠檬酸盐干预导致:①血清OC和CTX水平大幅升高(P〈0.0001),并于干预结束时升高至最高点,其中CTX增幅高于OC(P=0.02),OC/CTX比值降低(P〈0.01);②血清。PTH水平升高(P〈0.0001),iCa^2+(P〈0.0001)和Pi(P〈0.01)水平降低,尿钙排出增加(P〈0.0001);③女性,Ca^2+水平降幅高于男性(P=0.007),但未见iPrrH、OC和CTX水平变化的性别间差异;④血清OC水平变化与CTX正相关(r=0.56,P〈0.0001),二者均与iCa^2+水平变化负相关(roc=-0.4J4,rcTx=-0.44,P〈0.0001);男性iPTH水平变化与Oc相关(r=0.34,P=0.02),女性无此相关性;⑤上述指标24小时后均恢复至初始水平。结论:普通剂量下单次柠檬酸盐抗凝剂的输注可引发机体骨转换率的短暂提升,并以骨吸收增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随有尿钙排泄的增加,其对长期、频繁单采献血者骨质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