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冶金基本建设工人尘肺发病情况,给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对某冶金建设公司接尘作业工人进行了调查。 冶金基建工人在进行基建作业时多方面接触粉尘。矿山基建的凿岩爆破;铸钢、铸铁时的清砂作业,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平均可达161.8毫克/立方米左右;筑炉作业使用耐火材料(平均粉尘浓度达633.4毫克/立方米,游离二氧化矽为35.7%;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混凝土基础作业和水泥搅拌,运输  相似文献   

2.
包头铁—稀土—铌多金属共生综合矿床,含天然放射性钍0.02~0.04%,γ辐射量为0.02~0.2毫伦/小时,生产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为20~200.9毫克/立方米,钍尘为0.05~0.079毫克/立方米,长寿命子体为40.6×10~(-15)居里/升,(?)子体为5.6×10~(-12)居里/升,氡子体为4.7×10~(-12)居里/升。主要生产过程均为干式发尘操作,工人佩有呼吸器官防护器。 该矿于1958年实行全面机械化露天开采,现有职工四千余人。为了探讨在生产过程中天然放射性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1962年开始对工人进行系统的健康检查,到1979年已累计检查十次。检查对象为凿岩工,穿爆工,破碎工,放矿工等。检查内容包括尘肺普查,外周  相似文献   

3.
根据抗矽—14号科研协作组的规定,按协作方案的要求,我们于1975年3月开始在南票矿务局应用抗矽—14号治疗矽肺病人37例,临床观察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卫生调查概况:该矿于1964年以前粉尘浓度最高达366毫克/立方米,最低240毫克/立方米,平均  相似文献   

4.
大型土方平基作业是建筑施工工艺中首要环节。其工艺流程是:钻孔→爆破挖土→装载→运输→卸土平整。为了解大型土方平基的职业危害,我们对某公司进行了调查。由于施工任务不平衡而粉尘浓度不同,施工低潮时的平均粉尘浓度为4.1毫克/立方米(0.8—60毫克/立方米),平均超标二倍。施工高潮时的平均  相似文献   

5.
粉尘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粉尘含量。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粉尘浓度为计重指标,即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重量。用毫克/立方米(mg/m~3)表示。矽尘的国家标准是: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家卫生标准中规定,车间空气中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是以重量指标——毫克/立方米表示的,一般是采用滤膜测尘法测定。我们于1961~1962年曾对滤膜的基本性能,滤尘效果,测尘技术和操作方法等进行过实验研究。1963年又对不同流量下采样时的阻尘效率以及滤尘断面不同时的测尘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认为:滤膜具有重量轻,阻力小,憎水性强和滤尘效能较高等特点。在使用上具有操作简单,节省采样时间并能迅速得到测定结果,适用于生产现场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压砖是生产陶瓷锦砖的主要工序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冲压成型时产生大量粉尘,工作面粉尘浓度高达65毫克/米~3。为消除粉尘的危害,保护工人健康,该厂在广东省劳研所的配合下,于1980年设计安装了30吨摩擦压砖机的通风除尘系统。经过现场多次测试,有关技术参数基本达到设计要求,防尘效果良好,工人呼吸带的粉尘浓度由高达65毫克/米~3降至平均3.6毫克/米~3,平均降尘率达94.5%。  相似文献   

8.
凿岩工人长期在高浓度二氧化硅粉尘环境下作业,劳动强度大,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为了解凿岩工人的健康状况和做好劳动保护,我们于1976、1994年对肖村乡工办石矿244名采石工人的健康状况作了调查。该矿在1970~1985年期间由于石板建房取材所需,有很多人下矿井凿岩取材,由于矿井深,通风条件差,设备简陋,粉尘浓度很高。据温岭市卫生防疫站1976年调查,作业点粉尘平均浓度20.4mg/m~3,分散度<5μm(微米)85.7%,游离二氧化硅含量33.61%。  相似文献   

9.
琯坑钨矿是广东省最老的国营有色金属矿山之一,已有六十多年的开采历史。从1954年由民窿生产转为国营企业后,逐步建设了一整套通风、防尘、除毒系统,井下空气粉尘含量大大减少。1958年至今每年测定的粉尘浓度平均为1.41毫克/立方米,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某树脂厂接触较高浓度氯乙烯单体的10名氯乙烯反应釜操作工,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纽胞染色体畸变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分析。10名工人工龄为4~12年(平均6年),工人除有头晕、头痛及记忆力减退外,余无特殊阳性发现。历次生产岗位氯乙烯单体浓度测定波动范围为9.36~2706.30毫克/立方米,平均浓度358.20毫克/立方米。10名氯乙烯操作工为观察组,另选12名无毒物接触史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尘肺临床研究焦点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我国尘肺临床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并分析其特点,将会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有益的启示。尘肺发病态势1949年前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矿山规模均较小,都是打手锤,粉尘浓度在20~30毫克/立方米左右[1]。尘肺的危害未引起人们重视。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矿山机械化生产程度大幅度提高。自1954年,开始大量使用风钻,由于以干打眼为主,工作环境中平均粉尘浓度高达数百到数千毫克/立方米。如某矿作业环境中平均粉尘浓度曾达6250mg/m3[2],尘肺发病猛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临床所见尘肺猛烈发病的现象使人们认识到粉尘危害的严重…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以印度产,直径在1微米以下的二氧化锰粉尘,作动物吸入试验。甲组浓度以锰量计算为3毫克/立方米,用3只动物;乙组浓度为0.7毫克/立方米,用2只动物。每天吸入22小时,连续10个月,详细测定体内锰的分布,结果如下:两组实验动物比对  相似文献   

13.
制造玻璃钢(工程塑料)的生产过程中,苯乙烯是作为不饱和聚脂树脂的组成成份,含苯乙烯30%。本厂现有从事玻璃钢生产工人约30多人,男性占2/3,女性占1/3。生产现场苯乙烯浓度为50~700毫克/立方米,平均270毫克/立方米。我们通过对从事该物质试剂的工人进行了14年的连续观察发现:自觉症状以失眠和皮肤过敏的阳性率较高,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皮  相似文献   

14.
现将晋东南地区62个乡镇煤矿职业危害和防护对策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劳动卫生学调查1、作业场所的三大指标测定:调查84个作业场所,平均粉尘浓度为44.02毫克/立方米(重量法);粉尘分散度<5微米(格林氏沉降器法),占  相似文献   

15.
一、一般概况观察对象为一纯炼锑企业操作工;车间内属无组织通风,粉尘浓度在布袋室平均每立方米6.17毫克,出渣时,炼炉前浓度每立方米达58.84毫克;分散度在炼炉前一般小于1μ,而游离二氧化矽百  相似文献   

16.
为总结石工矽肺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我们对某麻石加工厂1963~1984年确诊的77例石工矽肺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麻石加工主要为手工生产,条件较差。1970年以后使用风动工具凿岩,采石粉尘浓度高达155.75mg/m~3,加工处5.1~470.4mg/m~3,粉尘中游离SiO_2含量平均为37.08~47.58%,粒径5μm以下的占70%以下。77例患者中开采工55例,精加工22例,均为男  相似文献   

17.
我厂建于一九五八年(当时以修造为主)。现在铸造车间有45名工人(男27,女18),平均年龄33岁。在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我们从一九七八年起对铸造车间的粉尘浓度进行过测定及健康普查。粉尘最低5毫克/立方米,最高10毫克/立方米。1983年发现一例Ⅰ期矽肺患者,疑似患者两例;1984年发现两例疑似患者;1986年发现一例疑似患者。(这些病例均按国家法定尘肺X线诊断标准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规定地面水中三硝基甲苯(TNT)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5毫克/升,但测定三硝基甲苯的方法介绍较少。我们根据湖北省1974年环境保护监测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工作,探索了水中三硝基甲苯的测定方法。本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4毫克/升,测定范围为0.01~1.6毫克/升,回收率在90.5%~100%之间,平均回收率97%,偏差为5.3%。试验表明,此法基本上适用于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三硝基甲苯的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尹××,男,43岁,钒生产车间溶化工。于1967年调入溶化工段后,每天工作6—8小时。操作地点:炉顶加料(多钒酸铵),炉前取料(V_2O_2),休息室只隔一层玻璃窗。厂房内的V_20_5烟尘浓度为:炉前7毫克/立方米,炉顶50毫克/立方米,劳保工具为防毒口罩(三年前是纱布口罩)。该工人初到此工段时感到鼻干燥、鼻出血,后经本院五官科检查发现鼻腔粘膜充血糜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某厂48名接触二氯甲烷的职工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检测。48名接触工人中,男31名,女17名,年龄27~46岁,接触工龄1~25年(平均14.7年)。生产岗位空气中二氯甲烷浓度200~400毫克/立方米。对照组为该厂职工子弟学校51名教师。取静脉血0.5毫升,肝素抗凝,以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