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应用IOL-Master测量大学生近视眼的眼轴长度(AL),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K1,K2),前房深度(ACD)及角膜直径,探讨大学生近视眼各屈光成分值与屈光度的关系以及大学生近视眼的主要成因。方法:大学生近视患者1059例2118眼,经电脑验光按等效屈光度分为三组:A组低度近视<-3.00D(738眼),B组中度近视-3.00~-6.00D(989眼),C组高度近视>-6.00D(391眼)。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IOL-Master)测量其AL,K1,K2,ACD及角膜直径,计算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明显增加,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且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K1在A组与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K2在各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但K1和K2仅与中度近视的屈光度存在相关性(P<0.05);各组AL与K1、K2呈负相关,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CD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度近视的屈光度与ACD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角膜直径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屈光度无相关性(P>0.05);AL/CR比值3.183±0.132,近视屈光度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761,P=0.000)。结论:轴性近视是大学生近视的主要类型。大学生中度近视是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共同作用所致;ACD对大学生近视屈光度影响较小;角膜直径对大学生近视屈光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近视眼的屈光度与玻璃体腔长度、眼轴、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门诊7~15岁单纯性近视儿童93例,男38例72眼,女55例104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度近视(<-3.00D)、中度近视(-3.00~-6.00D)两组。10g/L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获得准确屈光度数,电脑自动验光仪测角膜曲率(每眼5次),A超检查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每眼5次),并计算玻璃体腔长度,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近视眼屈光度数与玻璃体腔长度等相关参数的关系。结果:随着屈光度数的增加,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晶状体厚度与眼轴的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角膜曲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屈光度,男女比较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角膜曲率以及晶状体厚度与眼轴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视屈光度与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1=0.585,P<0.05,r2=0.576,P<0.05),与晶状体厚度与眼轴的比值呈负相关(r=-0.337,P<0.05)。结论:单纯性近视眼患者主要以玻璃体腔长度、眼轴增长为主,男生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较女生长,平均角膜曲率较女生平坦,晶状体厚度与眼轴比值较女生低。  相似文献   

3.
影响近视眼患者近视屈光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洁  邓应平 《眼科》2006,15(5):321-323
目的了解近视眼患者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的相关关系,以探讨各因素对近视屈光度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近视患者300例,每例对一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欲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按近视程度分为四组,低度近视(≤-3.00D)41例,中度近视(>-3.00,≤-6.00D)130例,高度近视(>-6.00,≤-9.00D)95例,超高度近视(>-9.00D)34例。经散瞳检影验光、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及A超检测患者LASIK术前近视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中央厚度,统计每例患者一只眼的数据(共300眼),对各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近视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中央厚度。结果低度、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4.32±1.73)mm.(25.33±1.49)mm,(26.04±1.92)mm,(27.47±2.57)mm,各近视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角膜曲率仅在高度近视组分别与低、中度近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组角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眼轴长度分别与近视屈光度(r=0.734,P=0.000)及垂直、水平径角膜曲率(r=-0.312,P=-0.000;r=-0.328,P=0.000)相关。结论对于低、中、超高度近视眼患者,眼轴增长为影响近视屈光度的主要因素,高度近视患者还同时受角膜曲率改变的影响。随着眼轴的变长近视屈光度增高,角膜曲率变小,角膜变平。不同量的角膜曲率改变和不同量的眼轴增长互相配合,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近视。(眼科,2006,15:321-323)  相似文献   

4.
近视回归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防治作用。方法:随机选取52例在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年龄在9~18岁近视患者配戴近视回归镜作为治疗组,观察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并与52例年龄及屈光度相似的近视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组,观察时间12mo。结果:治疗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38例(76眼)有效率73.1%,对照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18例(36眼)有效率34.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39例(78眼)有效率73.6%,对照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10例(20眼)有效率1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值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屈光度与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眼压及角膜厚度的相关关系及各因素对近视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430例,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140例(≤-3.00D);中度近视组177例(>-3.00D,≤-6.00D),高度近视组113例(>-6.0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结果: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4.33±0.86mm,25.45±0.78mm,26.12±1.05mm。各近视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屈光力分别为:42.96±1.40D,44.09±1.32D,43.59±1.33D。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6,0.0062,P<0.05);各组眼压分别为:15.71±2.51mmHg,16.04±2.48mmHg,16.89±2.31mmHg。眼压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关系(r=0.185,0.192,P<0.05);各组角膜厚度分别为:604.66±51.47μm,531.17±37.06μm,533.03±35.61μm。中度、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与低度近视的角膜厚度有显著差异(r=0.506,0.613,P<0.05)。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眼轴长度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随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增加;眼压也是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眼压随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增加而增加;中、高度近视除眼轴增长外,角膜屈光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对在低度近视的作用甚微。角膜厚度与屈光度有直接相关关系,还与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渐进多焦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渐进多焦镜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1.00D~-5.00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9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96例;其中一组配戴近用附加度数为+1.5D的渐进多焦点眼镜,另一组配戴普通单焦点眼镜;定期进行验光、测量眼轴和角膜曲率检查共2年。结果2年后,渐进多焦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0.67±0.30)D,普通眼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1.36±0.60)D,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001)。而角膜中央水平曲率,垂直曲率,眼轴长度经两组比较后无统计意义。结论渐进多焦镜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对年龄在8~22岁的近视患者,336例共672只眼的屈光度和角膜屈光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眼垂直径角膜屈光力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P<0.001),垂直径角膜屈光力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并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有明显增高的趋势(P<0.05);而在高度近视眼与中度近视眼组之间,垂直角膜屈光力的增加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垂直径角膜屈光力的增高是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8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轴与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轴与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对8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差值≥-2.50D~-5.00D)患者进行双眼屈光度、眼轴、角膜屈曲率的测量,分两组,其分别为屈光度差值≥-2.50D~-3.50D和屈光度差值〉-3.50D~-5.50D,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87例(174只眼)左右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眼轴长度对比,t值为0.553、0.124、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4例≥-2.50D~3.50D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和眼轴长度的比较,t值分别为0.98、0.86、3.62;对比分析眼轴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无统计学意义。33例屈光参差〉-3.50D~5.50D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和眼轴的比较,t值分别为0.88、0.67、4.62,眼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无统计意义。高屈光度眼的两组对比,眼轴t=6.26,P=0.001;角膜曲率t=0.83,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存在双眼眼轴长度的差异,眼轴差异越大屈光差异程度越高,呈正相关系。眼轴差异1mm,屈光度差异约3.01D左右。角膜曲率差异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内压的关系,并评估遗传及环境因素对近视发展的影响。方法:对青少年近视患者166例329眼,分别精确测量其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内压,并按照屈光度分为正视眼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测量不同年龄段患者父母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对各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各组间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比较,中、高度近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组内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正相关;屈光度与眼内压在中高度近视组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0.817,P=0.031),且患者与其父母的屈光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眼内压有密切关系,眼轴长度增加是青少年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与环境因素在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屈光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同例双眼的屈光要素构成差异,探索影响屈光状态的主要因素、相互关系。方法收集136例等效球镜>3.00D的单纯近视性、远视性屈光参差,复性近视性、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屈光度数不同分为高屈光眼组和低屈光眼组;按屈光状态不同分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104例)和远视性屈光参差组(32例)。对所有患者双眼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屈光力,眼部A超检查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对各屈光要素与眼球屈光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角膜屈光力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双眼相似率为79.81%,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组的68.75%(P<0.05);前房深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双眼相似率为68.27%,远视性屈光参差组为59.3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厚度近性视屈光参差组双眼相似率为79.81%,远视性屈光参差组为90.6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双眼相似率为12.50%,远视性屈光参差组为18.75%,相似率均较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近视性屈光参差屈光度数与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b=0.836、1.406、2.279,均为P<0.05),与前房深度呈负相关关系(b=-2.051,P<0.05);远视性屈光参差屈光度数与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成负相关关系(b=-0.912、-1.389、-2.318,均为P<0.05),与前房深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角膜屈光力及眼轴长度是影响眼球屈光状态的主要因素。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在眼纵轴线上的位置对眼球屈光状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近视屈光状态下人眼角膜总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眼轴、角膜非球面参数 Q 值、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 thickness, CCT)及眼压进行测量,并探讨近视度数与上述相关参数的关系。 方法:近视患者138例138眼(所有患者选择右眼进行分析),根据综合验光仪测量的近视度数,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1.00D~-3.00D),中度近视组(-3.25D~-6.00D),高度近视组(〉-6.00D)。各眼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德国,Oculus公司)进行检测,获得角膜总屈光力和后表面屈光力以及Q值,使用非接触式眼压测量仪(日本Canon公司)测量眼压,使用 A 超测量仪(美国Tomey公司AL-3000)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轴长度。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 结果:近视度数与眼轴呈负相关(r=-0.682, P〈0.001),与角膜屈光力无相关性(r=0.009, P=0.925),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r=-0.554, P〈0.001)。近视度数与Q值呈正相关(r=0.674, P〈0.001),Q值与眼压成呈负相关( r=-0.375, P=0.01)。近视度数与CCT及眼压无相关性( r=-0.138, P=0.141;r=-0.121, P=0.157)。 结论:角膜屈光力在近视发展过程中有正视化作用,Q值与近视度数及眼压的相关关系对指导角膜屈光手术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分布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水平、垂直角膜曲率(K1,K2)、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角膜直径(corneal diameter,W-W值)各屈光参数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Zeiss)获得学龄儿童813人1626眼的AL,K1,K2,ACD,W-W值,年龄:5~12(平均8.46±2.30)岁,经电脑验光(Topcon)后所有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被分为高度近视、中度近视、低度近视、正视及远视5组,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各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1)5~12岁不同年龄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屈光状态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近视比率随着年龄不断上升;(2)不同年龄组之间:AL和ACD随着年龄不断增大,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度组之间:AL在高度、中度及低度近视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在低度与中度近视组及低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K1,K2,W-W值在低度与高度近视组及中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屈光度与AL呈负相关(r=-0.764,P<0.01),屈光度与ACD呈负相关(r=-0.498,P<0.01),屈光度与K1,K2及AL相关性较小。结论: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发育中,AL的增加对屈光度的改变有着最主要的作用,轴性近视在5~12岁学龄儿童群体占主要的成分,同时,K1,K2,ACD,WW值对屈光度的改变也有影响。7~8岁可以认为是学龄儿童从正视化向近视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近视眼角膜屈光力及眼轴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SYSTAT软件处理数据,测量276例(523只眼)近视眼的角膜屈光力及眼轴,并对近视眼的角膜屈光力与散光,近视程度与屈光力、眼轴的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径角膜屈光力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组的垂直径角膜屈光力较低、中度组者值高;在不同屈光度组之间,眼轴的差异非常显著;近视程度与角膜屈光力和眼轴有一定的关系。由此证明,角膜屈光力和眼轴为近视形成的两个主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低远视光学离焦是否能减缓儿童近视的发展。方法对同校同级同班的32名近视性屈光不正的9岁儿童,分为两组,甲组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乙组配戴抗远视离焦的视特保镜片,每3月进行一次屈光检查,包括:远近视力、矫正视力、眼轴、角膜曲率测量、中心屈光值测量及周边屈光值测量,比较每年眼轴增长的毫米(mm)数及近视度数的增加量,观察三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抗远视离焦的视特保镜片在减少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减缓眼轴增长方面与普通非球面镜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P<0.05)。但在角膜屈光力(Sim K值)方面,二者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降低远视性光学离焦可以延缓近视进展,降低眼轴增长速度,但不能改变角膜曲率,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可以通过配戴降低远视光学离焦的视特保镜片来减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Menicon-Z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取18岁以下近视患者76例(148眼),按近视度分为4组(-0.50~-3.00 D,-3.25~-6.00 D,-6.25~-9.00 D,9.25~-20.00 D),分析配戴RGPCL(15.2±5.2)个月后的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参数、年近视增长幅度及眼轴长度等项目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RGPCL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效果.结果 配戴RGPCL后平曲率(FK)、陡曲率(SK)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0,P<0.01;t=7.76,P<0.01);而球镜度、散光度、眼轴长度变化不明显;同原近视增长幅度[(-1.10±0.53)D/年]比较,配戴RGPCL后近视增幅[(-0.00±0.47)D/年]显著降低(t=-13.9S,P<0.01).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配戴RGPCL前后近视增长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P<0.01),较高近视度患者配戴RGPCL后近视增长幅度较小.结论 长期配戴Menicon-Z RGPCL安全性高,并能有效地延缓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近视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尤其是对较高近视度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非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两组患者均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填充硅油,3个月后均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前均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根据这两项指标计算IOL植入后的预测屈光度。硅油取出结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计算实际屈光度数(实际屈光度)。两组手术前后均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并计算LogMAR视力。观察两组手术前后LogMAR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屈光较术前均向近视方向漂移,随时间变化近视漂移逐渐增大,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点屈光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屈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6个月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R2=0.580,P=0.001)。结论 RRD患者行玻璃切割联合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更明显;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增大,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眼轴越长,术后屈光越向近视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Menicon-Z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取18岁以下近视患者76例(148跟),按近视度分为4组(-0.50~-3.00 D,-3.25~-6.00 D,-6.25~-9.00 D,9.25~-20.00 D),分析配戴RGPCL(15.2±5.2)个月后的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参数、年近视增长幅度及眼轴长度等项目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RGPCL控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的效果.结果 配戴RGPCL后平曲率(FK)、陡曲率(SK)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0,P<0.01;t=7.76,P<0.01);面球镜度、散光、眼轴长度变化不明显;同原近视增长幅度[(-1.10±0.53)D/年]比较,配戴RGPCL后近视增幅[(-0.00±0.47)D/年]显著降低(t=-13.95,P<0.01).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配戴RGPCL前后近视增长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P<0.01),较高近视度患者配戴RGPCL近视增长幅度最小.结论 长期配戴Menicon-Z RGPCL安全性高,并能有效地延缓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近视度、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尤其是对较高近视度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