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及如何采用安全防护措施。方法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制定安全防护行为和办法,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教育,抓落实并强制执行。结果提高了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觉防护能力,降低职业暴露引发感染的发生。结论制定并落实各项安全防护制度是防止职业暴露引发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对保护身心健康的作用。针对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采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落实安全防护等措施。明确了职业危害所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是防止医院感染、减少污染扩散、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部门,工作人员每日同各种污染物品接触,属于职业暴露危险人群,如果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和防护措施不落实,易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多种伤害。为了有效减少和避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做好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必须加强综合管理,加强自我防护能力,积极有效的进行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4.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方法 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结果 通过采取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使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工作更加人性化,真正达到了职业安全防护.结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防范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的危害因素,制定防护措施。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并落实规范化的防护策略。结果通过防护教育,加强微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性危害的预防,减少工作伤害。提高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有效地防止职业感染的发生,确保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结论根据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措施,可更有效的降低职业危害。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冬凤 《医药世界》2010,(9):1065-1065,1067
目的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降低职业伤害。方法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伤害因素、制定防护对策。结果提高了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防护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其身心健康。结论通过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的职业伤害因素,强化防护意识,制定防护对策并落实到位,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供应室2011年~2014年发生的35例职业暴露危险事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在本组35例职业暴露危险事件中,利器损伤9例,紫外线损伤7例,噪音损伤7例,化学消毒剂损伤6例,生物因素损伤6例。结论供应室消毒中心职业危险因素多样,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教育,减少或消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高宏 《中国实用医药》2014,(15):274-275
本文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此改善和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因此,本文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进行论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对提高人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保障人员身心健康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对可能影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结果通过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生物、物理、化学因素等危害的预防意识,减少职业伤害。结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操作流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0.
<正>职业危害已成为护理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消毒供应中心是为临床科室供应无菌物品的部门,它的工作主要是对临床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存储到发放,形成一条链扣环节。而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与各种污染物品接触,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1],如果工作人员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淡薄及防护措施不到位,发生感染的概率就会增加。因此,为了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职业伤害,确保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职业危害,探讨相关防护措施,进一步减少相关人员职业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常见职业危害和潜在危险因素。结果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包括五个方面,即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理及主观因素。结论减少职业危害应从预防入手,不断强化职业安全性教育,将职业危害对人员的伤害降到最低,充分保障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正>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环境中一个特殊科室,担负着全院医疗器物的回收、洗涤、消毒、灭菌和发放。由于其工作性质,消毒供应中心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健康,必须找出危险的因素,以加强防护措施,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现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控制策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去污区工作人员面临着职业危害进行仔细的了解和认真的分析。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人员面临的危害因素进行总结以及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科学的措施。结果对消毒供应中心在去污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在面临自身的职业危害,其中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这样针对各种危害因素,本院通常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这也是从根本上降低工作人员职业危害的措施,确保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关键方法。结论为了对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的医护人员,面临着职业所有的危险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从而能够降低职业方面的危害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无菌医疗器械供应中心,同时也是医院污染物品集中回收的中心。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职业防护,普遍引起了专家及同行们的关注和重视。我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职业防护方面,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防护措施1.1严格遵守防护标准我院规定进入工作区域要按规定更衣、更鞋、戴帽、戴口罩,严格洁污分开,人员不可逆行穿梭。去污染区工作时,必须戴乳胶手套、护目镜、口罩或面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医院感染管理已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及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而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医院各种诊疗器械器具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以及发放工作。长期暴露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剂、噪声、潮湿等职业环境,这些潜在的危害因素直接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为此,加强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安全防护管理是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许利  江阿敏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749-1750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期间发生烫伤的原因,找出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操作时预防烫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发生的22起烫伤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因违反操作规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防护意识差,注意力不集中,习惯性、机械性、随意性操作以及人力资源缺乏,工作繁忙,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高(132~134℃)等是导致烫伤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结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必须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规程,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烫伤的发生,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维护身心健康,远离职业伤害。  相似文献   

17.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临床各科室可重复使用物品、器械的回收、清洗、包装、消毒和发放工作。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污染物品、锐利器械及各种化学、物理有害物质。发生职业危害的几率比较高,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做好防护措施,否则极易造成各种职业危害,从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1消毒供应中心的有害因素1.1化学因素:各种消毒剂在供应室的广泛应用,可污染工作环境,它们具有刺激性、挥发性、腐蚀性,被人体吸收后可致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保障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感染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 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及职业防护等.结论 有效保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切实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腔镜室医务人员在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及使用中的职业防护。方法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及使用中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04年版)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进行防护结果严格的防护制度减少了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了噪声和空气污染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损害结论有效地职业防护方法是医务人员减少自身感染,保护自身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消毒供应中心是负责全院医疗器械消毒的重要部门,供应中心每天要回收大量的污染器械,工作人员面临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职业危害因素,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本文根据职业危害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