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缺氧的方法建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36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及ES治疗组。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12,36h,玻璃体腔内注射ES1μL。另将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的18只同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提取3组小鼠视网膜总RNA,通过RT-PCR方法定量检测VEGF在3组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氧致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ES作用后VEGF的表达减少,与给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ES治疗组与高氧组比较P<0.05)。结论:ES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 mRNA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 d的3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给氧组(12只)、ES治疗组(12只)和对照组(8只)。将给氧组和ES治疗组小鼠置于浓度为(75±5)%高氧环境中生活5 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12、36 h,一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μgES,另一只眼注射1 μ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作为对照。对照组小鼠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右旋糖苷-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视网膜造影整装铺片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改变;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观察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给氧组相比,ES治疗组视网膜铺片见视网膜血管分支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ES治疗眼平均每个视网膜切面可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减少,为(5.39±1.52)个,与给氧组[(22.56±2.13)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S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治疗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新途径。(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314-317)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表达水平是否有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7 d龄C57BL/6J新生小鼠32只,分高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高氧组小鼠以密闭氧箱内以75%±2%氧浓度饲养5 d后置于正常氧浓度环境中,正常对照组小鼠于正常氧环境中饲养.于小鼠生后12、14及19 d时分别取高氧组和对照组小鼠各2只(4只眼),经尾静脉行2%伊文思蓝溶液灌注并做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高氧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生后19 d幼鼠3只,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观察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取生后19 d高氧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取其视网膜组织并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行反转录PCR,2%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照相.提取视网膜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同RT-PCR),配制荧光定量实时PCR反应体系(总计20μl),在60℃检测荧光信号,分析图像.分别取高氧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19小鼠行眼球切片,常规处理后TERT抗体孵育37℃ 60 min,HRP酶标二抗孵育30 min,DAB显色,中性胶封片,镜下观察并照相.结果高氧诱导模型小鼠牛后12 d眼底后极部出现大片无灌注区,生后14 d眼底后极部出现新牛血管迂曲、渗漏等视网膜血管病变.生后17~19 d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达到高峰.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基本看不剑突出内界膜的血管芽及血管管腔,内界膜下视网膜内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散在分布、数量较少;高氧组见大量突出内界膜伸向玻璃体腔的血管管腔及血管芽,内界膜下视网膜内也有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19 d高氧模型组小鼠视网膜TERT及bFGF mRNA表达较同日龄正常对照组小鼠明显提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75,5.667;P<0.05).生后19 d实时PCR检测高氧模型组小鼠视网膜TERT mRNA表达较同日龄正常对照组小鼠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104,P<0.05).生后19 d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TERT表达阳性,同日龄对照组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TERT表达阴性.结论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和新生血管形成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可能会成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99-2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鼠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用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TERT siRNA重组质粒pSIREN-mTERT-1和阴性对照质粒pStREN-mTERT-N.选择7 d龄C57BL/6J小鼠80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阴性质粒组、高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前3组置于75%±2%高氧环境中生活5 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于第12天出氧舱时,分别向基因治疗组、阴性质粒组两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上述两种质粒.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氧环境中饲养.高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不予玻璃体腔注射.第19天用2%Evens蓝灌注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反转录-PCR及Real-time PCR检测各组间TERT mRNA和新生血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显示,基因治疗组整个视网膜血管分布网基本正常,走形较自然,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的新生血管丛及大片荧光渗漏,只在视网膜中周部及周边部见少许荧光渗漏,但较阴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明显减少.阴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视网膜血管紊乱,中周部血管迂曲,伴大片荧光渗漏.RT-PCR及实时PCR显示基因治疗组小鼠视网膜TERT mRNA表达为0.56±0.32,明显少于阴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P<0.05).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基因治疗组仅见1处新生血管芽,偶见突出内界膜的细胞核;阴性质粒组及高氧对照组见散在突出内界膜伸向玻璃体腔的血管芽,内界膜下出现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光镜下观察突破内界膜新牛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基因治疗组(14.62±1.70)较阴性质粒组(32.38±7.50)及高氧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RT特异的siRNA能有效地抑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鼎视网膜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会成为一种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奥曲肽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奥曲肽对氧致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20只新生小鼠进入密闭氧箱饲养5 d,在正常环境下继续饲养5 d。治疗组在结束给氧后给予奥曲肽50μg/kg腹腔注射每天2次,连续5 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出生第17 d时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固定后切片,行HE染色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VEGF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VEGF表达。 结果 对照组平均每个切面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为22个,治疗组平均为13个,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VEGF染色较对照组减弱。 结论 奥曲肽能有效抑制氧致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有可能用于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今后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方法:将24只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2只。将模型组小鼠于生后第7d置于750mL/L氧浓度环境,生后第12d返回正常空气中;正常组小鼠始终置于正常空气环境喂养。至小鼠生后第17d进行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以及眼球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结果显示视网膜中央区域呈无灌注缺血,另外视网膜血管有迂曲扩张、荧光渗漏等异常表现。眼球连续切片发现模型组小鼠突出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48.65±6.24个/片/眼,而正常组小鼠平均为0.38±0.21个/片/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诱导的视网膜缺血模型可成功诱导小鼠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可作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可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PEDF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PEDF对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40只7日龄的C57BL/6J新生鼠暴露在750mL/L高氧环境中,然后回到正常空气中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随机取1眼为实验眼,在出氧箱时(12d)玻璃体腔注射PEDF,另1眼为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PBS。所有小鼠均于17d处死,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形成;实验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10.18±1.74)比对照组(38.89±2.98)明显减少(P<0.01) ;组织切片未见视网膜毒性及炎症反应。结论:PEDF能够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能抑素真核表达质粒(pCMV-H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鼠龄为7 d的56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治疗组和空载体组,每组14只.后3组小鼠置于(75±2)%浓度的氧环境中饲养5 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建立氧诱导的RNV动物模型.治疗组小鼠在出生后第12天出氧箱时行玻璃体腔注射血管能抑素pCMV-HA,空载体组注射等量空质粒.出生后第17天行伊凡思蓝(Evans blue)灌注血管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变化.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结果 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治疗组较OIR模型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均匀,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显著减少.治疗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与OIR模型组及空载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06,P<0.001).结论 血管能抑素pCMV-HA对氧诱导的RNV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皮抑素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ES)基因转移抑制缺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探讨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及PCDNA3ES复合物。选1周龄C57Bl/6N小鼠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箱中5d。回到正常环境中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在小鼠离开氧箱的当日,向ES注射组鼠玻璃体腔注射2μl脂质体PCDNA3ES复合物;载体对照组注射等量脂质体空白载体复合物;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采用ES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S蛋白在视网膜的表达;回到正常环境中后5d,采用荧光标记的右旋糖酐血管灌注下视网膜铺片方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分布;组织学切片观察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ES转移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发现ES注射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ES后24h开始有ES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细胞中,维持至少2周仍见表达;视网膜铺片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在无灌注区边缘均可见新生血管芽及荧光渗漏。ES注射组见新生血管芽明显减少;组织学检查ES注射组较其他两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转移后电镜下视网膜各层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方法行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转移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缺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应进一步优化转移条件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表达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in sensitive protein-1,TSP-1)抗新生血管活性片段(TSP-1f)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RT-PCR 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TSP-1f cDNA 序列;采用AdEasy 系统构建TSP-1f重组腺病毒ADV-TSP-1f.将鼠龄为7 d的40只C57BL/6J新生鼠置于体积分数75%的氧环境中连续生活5 d,然后回到正常环境中建立氧诱导的鼠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每只鼠随机选取一眼为实验组,而对侧眼为对照组,在鼠生后12 d时实验组玻璃体腔注射ADV-TSP-1f,对照组注射ADV-LacZ.1周后麻醉处死小鼠,Western 印迹方法检测TSP-1f 在实验组视网膜中的表达;视网膜铺片ADP酶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组织学切片观察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结果 成功构建表达TSP-1f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鼠视网膜,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实验组视网膜目的基因表达.视网膜铺片实验组视网膜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形成,新生血管几乎消失.组织切片实验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10.18±1.74)明显减少,与对照组(48.89±2.98)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TSP-1f对氧诱导的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