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阿司匹林是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标准抗栓治疗的药物之一,但因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消化性溃疡及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使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硫酸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广泛用于防治与血小板活化及高聚集状态的心脑血管疾病。本研究旨在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效果,并与阿司匹林进行比较。1 对象与方法本院心内科UAP患者1 2 6例,随机分成甲、乙、丙3组。甲组43例,男2 8例,女1 5例,年龄45~78( 5 9±6.8)岁;乙组45例,男30例,女1 5例,年龄47~76( 5 5±6.2 )岁;丙组38例,男2 1例,女1 …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已确诊的86例UAP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氯吡格雷。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效果、心电图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心绞痛改善效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58.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明显改善UAP患者的症状,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唐健秀 《内科》2007,2(5):774-77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0例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首次量300mg,以后75mg/d连续6个月。结果治疗组观察6个月的终点事件、心绞痛发作频率少,发作时ST段改善等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5,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氯吡恪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1次/d,对照组除不用氯吡格雷外,其它治疗相同,分别记录入院时及治疗四周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状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时ST↑↓的程度、总缺血时间、缺血总负荷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莫兰 《内科》2012,7(1):13-15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中老年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 83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为40例并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硝苯地平缓释片、辛伐他汀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0%;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心电图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减轻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及发生频率,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利平 《山东医药》2003,43(25):34-34
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一组可逆转稳定 ,亦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猝死的中间临床状态。因此 ,迅速有效地控制 UA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0 0 1年1 0月至 2 0 0 3年 3月 ,我院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 UA患者 5 4例 ,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1 1 6例 UA患者 ,男 85例 ,女35例 ;年龄 38~ 72岁。均符合 2 0 0 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1] ,半年内无颅内或胃肠道等部位活动性出血 ,无出血性疾患及严重肝损害。根据 2 0 0 0年中华医学会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n=42)和对照(n=40)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控制心绞痛、调脂、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给予负荷量300 mg,之后75 mg,一日一次口服.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等,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P<0.05),两组均无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及并发症.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易引起心源性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尽早有效地治疗对避免不稳定型心绞痛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意义[1].其病理基础是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心肌血流灌注受损,而阿司匹林能够阻断血栓烷介导聚集通路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氯吡格雷通过ADP介导也能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可同时抑制这两条通路从而增强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比单独用药作用更强[2].本文观察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U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成三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体外反搏,1 h/次,1次/d;C组在B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40ml+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1次/d;12d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半年内心绞痛再次发作情况及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79.31%比87.72%比96.61%),发作次数[(4.18±1.01)次/周比(2.27±0.96)次/周比(1.25±0.42)次/周]和持续时间[(3.42±0.76) min/次比(2.36±0.87) min/次比(1.15±0.63) min/次]显著减少,半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32.76%比22.81%比11.86%),且C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1.结论: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维持量替罗非班治疗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1例已给予标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冠心病常规治疗的高危UAP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法进行介入治疗,仍频发心绞痛,按替罗非班维持剂量随机分为半剂量组(21例)和常规剂量组(20例),两组均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维持剂量持续应用48h。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心电图ST段下移幅度均有明显减小[常规剂量组:(1.52±0.72)mm比(0.71±0.54)mm,半剂量组:(1.49±0.81)mm比(0.69±0.72)mm,P均〈0.01],半剂量组的不良反应(轻度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14.3%比20.0%,P〈0.05)。结论:常规或半维持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均可进一步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但半剂量组不良反应较常规剂量组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华法令和肠溶阿司匹林用于预防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死亡的疗效。方法应用统一人群分组对照群组研究的方法,在本院住院和门诊的高龄患者中随机挑选服用阿司匹林(ASA300mg/d)者73例,服用华法令(WFR2~5mg/d)者82例,并随访12个月。结果用药14d后,WFR组患者心绞痛改善率明显高于ASA组(86.6%vs67.1%),P<0.01。随访12个月期间,复合终点事件(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死亡)WFR组明显低于ASA组(9.8%vs26.0%),P<0.01。结论华法令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组,小剂量应用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ATO)联合曲美他嗪(TRZ)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在我院被确诊为UAP的患者10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 ATO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入 ATO,50例),ATO+ TRZ组(在ATO组基础上另加用TRZ,50例)。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情况。结果:ATO+TRZ组,总有效率为96.00%(48/50),显著高于 ATO组的76.00%(38/50)(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有显著改善,与 ATO 组比较,ATO+TRZ 组总胆固醇[TC,(4.78±0.65)mmol/L 比(4.12±0.60)mmol/L]、甘油三酯[TG,(1.54±0.51)mmol/L比(1.02±0.53)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02±0.46)mmol/L比(2.32±0.45)mmol/L]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57±0.58)mmol/L比(2.12±0.55)mmol/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 将2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氯吡格雷(50 mg/d)106例(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75 mg/d)102例,治疗12个月,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 结果 低剂量组(106例)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分别为56例(52.8%)、22例(20.8%)、11例(10.4%)和17例(16.0%),低剂量组分别为52例(51.0%)、20例(19.6%)、12例(11.8%)和18例(1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7,P>0.05).低剂量组死亡3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常规剂量死亡4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0,P>0.05). 结论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无差异,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治疗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按照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方案治疗;而红花组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连续治疗14d,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红花组患者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4.6%比11.5%,x2=4.20,P〈0.05),半年内发生心肌梗死率两组无明显差别(x2=1.32,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对于患者短期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是远期疗效及副作用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被随机分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两组均进行UAP的常规治疗,A组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物(PAI)、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P<0.05);②治疗后A组tPA水平明显升高,PAI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而B组tPA、PAI治疗前、后无明显的变化;③两组的SICAM-1、CRP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A组降低的幅度较B组更显著(P均<0.01)。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UAP疗效肯定,且可以改善纤溶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静脉应用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剂量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中国人中静脉应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有效剂量。方法  10 2例硝酸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静脉应用地尔硫 ,对心绞痛正在发作者给予首剂 10mg静脉注射 (稀释至 10ml,5min内推完 )后继续静脉滴注 ,对心绞痛未发作者直接给予持续静脉滴注 ,初始地尔硫剂量 1μg·kg-1·min-1,若仍有心绞痛发作 ,则递增剂量至 3μg·kg-1·min-1、5 μg·kg-1·min-1,心绞痛发作消失即按有效剂量维持静脉滴注 4 8h后改为口服 ;如果在 5 μg·kg-1·min-1剂量下仍不能控制心绞痛发作 ,则认为治疗无效 ,需更改治疗方案。用药过程中同时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及有无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结果10 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 ,地尔硫 1μg·kg-1·min-1有效者 6 4例 ,3μg·kg-1·min-1有效者 2 6例 ,5 μg·kg-1·min-1有效者 6例 ,累积有效率 94 12 % (96例 ) ,治疗无效者 6例 ,无效率 5 88%。治疗过程中 ,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和 (或 )药物剂量的增加 ,患者的心率、血压和率压积均逐渐下降 ,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部分患者的心电图缺血性表现得到改善。无一例在试验过程中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除 1例可逆性二度I型房室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针对不同年龄组UAP患者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17例UAP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20~44岁)24例,中年组(45~59岁)60例,老年组(60岁以上)133例。以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比较三组的临床特点。结果:三组患者的发病诱因有显著差异(P<0.01),青年组以劳累(94.6%)为最多,老年组以情绪激动(52.4%)为最多,中年组居中;伴发病也有显著差异(P<0.05),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以老年组最多(81.2%,77.4%,66.9%),青年组最少(25.0%,12.5%,16.7%)。冠脉造影阳性率老年组(65.6%),中年组(62.2%)均显著高于青年组(27.3%),P<0.05。随访36个月发现: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患者病情控制不再复发的比率分别为66.7%、35.0%、13.5%,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67,P<0.01),且比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心力衰竭(0、1.54%、10.5%),脑卒中(0、3.1%、16.5%)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上升(依次为P<0.05,<0.01)。结论:应针对不同年龄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采取相应护理对策,防治心绞痛,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edic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for those who received coronary artery stents and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aemic stroke. Despite their use,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atients experience recurrent adverse ischaemic events.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antiplatelet agents may be an explanation for some of these recurrent events, and small trials have linked "aspirin and/or clopidogrel resistance", as measured by platelet function tests, to adverse events.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ll available evidence on the prevalence of aspirin/clopidogrel resistance, their possible risk factor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linical outcomes. We also identified articles showing possible treatments.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on different laboratory methods, we found that aspirin/clopidogrel resistance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poor clinical outcomes and there is currently no standardized or wide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clopidogrel resistance.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specific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are not established for patients who exhibit high platelet reactivity during aspirin/clopidogrel therapy or who have poor platelet inhibition by clopidogr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