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室性并行心律发生时的心电散点图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13例诊断为室性并行心律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心电散点图,与13例正常窦性心律及单纯室性早搏患者的心电散点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窦性心律时,偶联点对称分布于45度角线上,呈棒球拍状;单纯室性早搏散点图呈特征性四分布或五分布;室性并行心律图形为沿垂直于45度线的四分布图形,室性早搏的早搏点集垂直于45度线,早搏的前点、后点集分别垂直于X、Y轴;三组数据间B线斜率两组间分别比对,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与正常窦律伴单纯室性早搏心电散点图比较,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散点图具有显著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并行心律(Paraoystole)又称并行收缩,是指心脏存在两个节律点,各自按其固有频率并行地发放激动,竞相控制心脏。并行心律近年来并不少见,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器质性心脏病者多见。心电图诊断并行心律大多靠估测,且尚存争议。近年来,关于非线性方法(心电散点图)应用于心律失常鉴别诊断的研究日益增多。心电散点图图形特征明显,判图直观、简单、快捷,在目前心电检测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单、双源性并行心律心电散点图图形变化,并与房、室性期前收缩的图形特征进行对比,旨在探讨其对多源性并行心律发生时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研究室性并行心律的心电散点图特征.方法 选取100例我院于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室性并行心律患者,应用动态心电记录仪记录患者1 d的心电信号,并绘制出相关的心电散点图,分析动态心电记录仪的诊断率以及不同结果 心电散点图的特征.结果 经诊断后发现100例患者中单纯室性早搏患者为24例,经后续治疗确诊 24例患者为单纯室性早搏,诊断率为100.00%,该类患者心电散点图沿垂直于45°线的四分布图形,并向4-5个方向分布开来;45例为窦性心律患者,后期确诊为43例,诊断率为95.56%,该情况下患者心电散点图特征为集中于45°位置并呈向外展开的棍棒状;31例为室性并行心率患者,后期确诊为33例,诊断率为93.94%,室性早搏的早搏点集垂直于45°线,早搏的前点、后点集分别垂直于 X、Y轴.结论 室性并行心律患者的心电散点图特点较为明显且准确,可以作为诊断室性并行心律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心电散点图快速诊断并行心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行心律是指低位起搏点与主导心律相互竞争、相互干扰,共同或交替控制心室(或心房)的一种主动性心律失常。片断体表心电图常常不能发现其全貌,误诊漏诊时有发生。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了主导心律与并行心律相互竞争与相互干扰的全过程,而分析软件中的时间散点图、Lorenz散点图和差值散点图全方位、多角度地表达了这些信息,为我们快速准确地分析并行心律这种相对复杂的心律失常提供了可能。了解并行心律的散点图特征是快速识别并行心律的前提,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总结了并行心律的3种散点图特征。  相似文献   

5.
并行心律的心电散点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断体表心电图通常易将并行心律误诊为普通早搏,而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往往能发现它的三个心电图特征。相比之下,分析软件中并行心律的心电散点图特征更明显、规律性更强,为临床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制作了并行心律的 Lorenz 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模型。一旦掌握了并行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就能快速识别动态心电图中的并行心律。  相似文献   

6.
并行心律在心电散点图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 Lorenz 散点图及 t-RR 间期散点图,对三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解析出具有不同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室性并行心律。在动态心电图中合理使用心电散点图这一工具,将大大提高复杂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散点图对快速诊断并行心律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动态心电记录仪记录患者连续24 h的心电信号,分别应用常规心电图分析方法和心电散点图( RR-Lorenz图、时间RR散点图及其逆向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分为窦性并行心律、房性并行心律和室性并行心律3组,分别对诊断结果加以对比分析并比较各组心电散点图形特征。结果对比观察显示,并行心律在心电散点图中有特征性表现,可据此做出快速诊断。结论从心电散点图的特征性表现出发,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别诊断并行心律,其作用优于常规心电图分析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房性并行心律与心房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心电学杂志心电快递专栏编辑 :我遇到一例女性患者 ,60岁 ,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 ,伴心衰于 2 0 0 0年 8月住院。图 1为 1998年 12月住院时的心电图 ,图中除窦性P波外 ,还有一组频率十分缓慢 (35~ 4 0bpm)独立存在的P′波 ,该组P′波振幅较低 ,但十分清晰而规律 ,与窦性P波及QRS波均无关。本次入院后在注意排除干扰的情况下记录了二次心电图 (图 2、图 3)也都可以看到这种缓慢而规律的P′波 ,图 2出现的P′波 (箭头所示 )形态与频率都与 2年前记录的图 1相似。图 3不仅有规律出现的P′波 ,还可见到另外的P…  相似文献   

9.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期前收缩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6例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3d,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服用参松养心胶囊,3次/d,4粒/次;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3次/d,100mg/次。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心律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临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常见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缓解临床症状的效果优于普罗帕酮片。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一例心房扑动伴室性早搏患者24 h 动态心电图中的 Lorenz-RR 散点图,并利用时间散点图和任意时间段的 Lorenz-RR 散点图分段分析,发现其具有类似室性并行心律的“倒 Y”形特征,经散点图逆向分析技术确诊为室性并行心律。本文总结心房扑动合并室性并行心律的不典型的 Lorenz-RR 散点图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心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及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差异,探讨心房颤动时BNP的来源。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47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组)、43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室早组),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浆BNP浓度,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三组的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另外对室早组及房颤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1、房颤组、室早组无沦治疗前,治疗成功与失败24h平均心室率均无显著差异;2、房颤组、室早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2.5(78.2,154.3)pg/ml比118.6(66.5,132.3)pg/ml比36.5(14.6,48.5),P〈0.05),房颤组血浆BNP水平又明显高于室早组(P〈0.05);3、经成功治疗后房颤组、室早组的血浆BNP显著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室早治疗失败组BNP水平显著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房颤治疗失败组BNP水平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0.5(42.5,90.3)pg/ml比36.5(14.6,48.5)pg/m1](P〈0.05);结论:心功能正常的频发室性早搏及心房颤动均伴有血浆BNP水平升高,在心室率无显著差异情况下,心房颤动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且房颤治疗失败组的BNP水平不能降至正常水平,推测心房颤动时BNP水平的升高有心房因素的参与,是心房因素与心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稳心颗粒与维拉帕米治疗室上性期前收缩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比观察稳心颗粒与维拉帕米对室上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室上性期前收缩患者 112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 77例 ,交界性期前收缩 35例。随机分为 3组 ,稳心颗粒组 (n =4 0 ) :口服稳心颗粒 1包 (9g) ,tid ;维拉帕米组 (n =32 ) :口服维拉帕米 80mg ,tid ;稳心颗粒加维拉帕米组 (n =4 0 ) ,剂量与前两组相同 ,均 4周为 1疗程 ,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期前收缩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稳心颗粒组有效率 72 .5 % ,维拉帕米组有效率 75 .0 % ,稳心颗粒加维拉帕米组有效率 95 .0 % ,服用稳心颗粒后患者心悸、胸闷症状明显少于服用维拉帕米者 (P <0 .0 5 )。结论 :稳心颗粒对室上性期前收缩的疗效与维拉帕米相似 ,但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维拉帕米 ,与维拉帕米联合用药疗效增加 ,不良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14.
AIM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simple 24-h Holter (24H) data after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CV)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recurrence.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47 consecutive patients subjected to CV, who successfully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All underwent echocardiography and 24H after CV. AF recurrence was studied at 14 days and 1 month by second 24H or by interim report of AF. RESULTS: About 53.2% remained in sinus rhythm (group I) and the rest recurred to AF (group II). Group I had fewer atrial premature complexes per hour (APC/h) (P = 0.002) and lower maximum (max HR), average, and minimum heart rates compared with group II (all Ps < 0.05). The optimal value of APC/h and max HR with bes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as 32 APC/h and 90 bpm,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were the predictors of AF recurrence [hazard ratio (HR) = 4.5 with 95% CI = 1.7-11.7 and HR = 4.3 with 95% CI = 1.7-10.9, respectively]. Patient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predictors had greater HR of AF recurrenc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 32 APC/h and max HR < 90 bpm (HR = 8.8 with 95% CI = 2.5-31.4).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frequent APC/h and high max HR are at high risk for 1-month AF recurrence after electrical CV.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不同治疗方法对室性早搏治疗的疗效。方法:98例室性早搏的入选病例均使用参松养心胶囊并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治疗一周后,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持续使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3个月(持续治疗组),另一组使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1个月后停用参松养心胶囊1周,再继续原方案治疗(间断治疗组),观察两组室性早搏发作的情况。结果:治疗1月时,两组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停用参松养心胶囊1周内,间断治疗组早搏发生率(65.1%,28/43)明显高于持续治疗组(2.4%,1/41)(x2=36.47,P〈0.05),两组在3个月后抗心律失常作用方面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室性早搏过程中,需要持续给药,如果短期中断治疗可出现病情反弹,再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仍然有效,对长期室性早搏的控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 目的:观察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伴有频繁室性早搏患者,相比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能否改善患者心功能。方法:入选从2014年3月-2016年5月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伴有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大于1万/24h)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导管消融组,一组为药物治疗组。导管消融组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术;药物组只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心衰症状和改善心室重构的药物。药物治疗组的室性早搏的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若效果不佳,加用胺碘酮。所有患者术前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分级采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方法。所有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门诊随访一次,随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接受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功能分级评估。结果:共入选102例患者,其中导管消融组50例,药物治疗组52例。平均随访16±5.6个月,导管消融组手术成功率94%(包含二次手术患者),室性早搏数量(15672±4567个/24h vs 1001±234个/24h)明显减少,心功能状态明显好转(2.6±1.1 VS 1.4±0.5 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0.33±0.07 vs 0.43±0.03)。药物治疗组随访结束时早搏数量(15373±3556个/24h vs 14980±3789个/24h),心功能分级(2.7±1.0 VS 2.9±0.8 p=0.12),和左室射血分数(0.34±0.06vs 0.30±0.05)无明显改变。导管消融组的心功能(1.4±0.5 vs 2.9±0.8 p=0.001) 、左室舒张末内径(57±4mm vs 67±9mm p=0.001)左室射血分数(0.43±0.03 vs 0.30±0.05 p=0.001)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比药物治疗,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关键词]: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7.
18.
心室颤动初始节律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否同源,为消融室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室颤高危患者记录动态心电图,比较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早或室速各导联QTS形态的一致性,形态一致者起源点相同,作初步定位。结果 96例患者中,28例检出60例次室颤,55例次发作初始的3~53个心搏为有序的快速室速或扑动样节律,平均周长(185±36.4)ms。12例次自行终止,持续1.2-21.6(6±8.4)s;40例次电击终止;8例未终止死亡。1例次初先室颤,中转为室速,后又转为室颤。室颤自行终止与非自行终止者相比,初始节律的周长差异无显著性[(202±42.6)ms与(182±38.6)ms,P=0.066]。50例次室颤可见与其初始QRS形态一致的单发、成对室早或室速。48例次初始心搏为R-on-T。42例次初始QRS无伪差干扰,起源点呈聚集而非随机分布,18例次对应于右室前乳头肌区,6例次对应于右室流出道,11例次对应于左室前乳头肌区,7例次对应于左室后乳头肌区。9例多次室颤,7例有2-5种QRS形态。22例可见与室颤初始QRS态不同、未触发室颤的室早或室速。结论 室颤与某些室早或室速同源,起源点聚集分布,好发于乳头肌周围,以室早或室速起源为消融靶点有望消除室颤。自行终止的短阵室颤并不少见,及时识别有着生命攸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美西律治疗冠心病心室率偏缓并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61例冠心病心室率偏缓并室性早搏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1例,曲美他嗪联合美西律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4.1%)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43.3%),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美西律对冠心病并发的室性早搏可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