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床旁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应用于泵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不同临床路径住院的132钢泵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案,观察不同临床路径的治疗疗效。结果采用床旁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临床路径可以减少植入时间,其植入成功率、并发症和采用导管室IABP临床路径相当。采用床旁IABP临床路径和导管室IABP临床路径在CCU费用、时间、恶性心血管事件、存活率、心功能改善等方面效果相当,优于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结论采用床旁IABP临床路径和导管室IABP临床路径在生活质量、预后方面效果相当。IABP可以改善患者6个月内的生活质量但不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泵衰竭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85例,按IABP应用的时机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必要IABP组42例,为经积极药物治疗后,收缩压仍然<90 mmHg,再行IABP术患者;即刻IABP组43例,为入院时确诊后立即行IABP术患者;两组同时尽快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比较两组门-球囊时间、术后1周以及3个月的生存率,测量两组术后1天、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必要IABP组门-球囊时间明显大于即刻IABP组(96.7±31.2 min比78.3±35.6 min,P<0.05)。必要IABP组术后3个月生存率明显低于术后1周(57.1%比69.0%,P<0.05),并低于术后3个月即刻IABP组(57.1%比67.4%,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均进行性降低,必要IABP组下降幅度大于即刻IABP组(7.6%±3.5%比4.2%±3.1%,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尽早使用IABP,能缩短血运重建时间,降低死亡率及保护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2例 AMI 合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 IABP 辅助治疗分为两组:IABP 组(42例,在 IABP 辅助下行 PCI 治疗)和常规 PCI 组(40例,仅采用常规 PCI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死亡率,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稳定至 PCI 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组比较,IABP 组治疗后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80.3±16.2)mmHg比(88.4±12.5)mmHg,舒张压:(55.4±10.2)mmHg 比(60.0±10.5)mmHg],心率显著降低[(92.4±26.1)次/min 比(80.5±18.5)次/min],P 均<0.05;尿量显著增多[(30.2±8.3)ml/h 比(40.3±9.4)ml/h](P =0.001);IABP 组治疗成功率显著升高(72.5%比83.3%),死亡率显著降低(27.5%比16.7%),血流动力学稳定至 PCI 时间[(10.1±8.1)h 比(5.0±2.5)h]及住院时间[(18.4±6.2)d 比(13.5±4.2)d]均显著缩短(P均<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 AMI 合并泵衰竭有助于提高 PCI 治疗的成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增加尿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例诊断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辅助治疗,术后4周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梗死区的心肌收缩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6例患者中6支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共植入支架8枚。无致命性并发症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及术中死亡等)。IABP维持时间4~1 3d,平均(6. 7±1 . 2 )d,术后心脏彩超检查6例患者都有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1例心尖区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为0 .47±0 . 1 1 (0 . 3 5~0 . 5 8)。随访3个月,无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治疗,在短时间内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能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早期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心脏外科围术期患者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时应用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使用IABP的原因及使用12h、24h、48h后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肺动脉嵌压(PAWP)、氧输送指数(DO2I)、氧摄取率(O2E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与IABP前比较,IABP12h、24h、48h后MAP[48h:(56.40±6.51)mmHg比(73.00±3.36)mmHg]、CI[48h:(1.74±0.21)L·min-1·m-2比(2.74±0.21)L·min-1·m-2]、DO2I[48h:(267.36±15.95)ml·min-1·m-2比(429.60±33.19)ml·min-1·m-2]均明显升高,尿量[48h:(25.44±3.88)ml/h比(99.48±9.48)ml/h]明显增加,PAWP[48h:(18.00±1.66)mmHg比(12.60±0.71)mmHg]、O2ER[48h:(44.45±4.00)%比(31.41±1.25)%]均明显下降(P均〈0.01)。40例中死亡7例(19.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对于围术期低心排患者的治疗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患者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随着冠心病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不断发展 ,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并收到较好的疗效 ,是临床抢救左心功能衰竭及低心排综合征有效的辅助循环方法。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7- 0 4~ 2 0 0 0 - 10急诊入院的 AMI并发心力衰竭和 (或 )心源性休克患者 40 (男 34,女 6 )例 ,年龄 5 5~ 71(6 2± 8)岁。患者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MI) 18例 ,前间壁并发前壁 MI12例 ,下壁并发侧壁 MI8例 ,下壁并发前间壁及右室 MI2例。所有患者的 AMI诊断均根据临床症状、心脏…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8例高危AMI患者在不同的病情及治疗状况下,给予LABP治疗。结果23例患者(82%)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所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辅以IABP,没有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心原性休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存活率为58%。结论对于高危AMI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原性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完全地使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患者争取了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时间,同时可增加冠脉内血流,减少再闭塞率。 相似文献
9.
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冠心病泵衰竭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IABP)在冠心病泵衰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心脏泵衰竭应用 IABP的疗效。对比 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应用 IABP30分钟后舒张期反搏压达到 65~ 130 mm Hg,心脏指数从 1.60± 0 .2 0 L· min- 1· m- 2上升到 2 .2 7± 0 .2 1L·min- 1·m- 2 ( P<0 .0 0 1) ,平均动脉压从 47.1± 16.0 mm Hg上升到 85 .3± 2 5 .5 mm Hg( P<0 .0 0 1) ,临床表现呈相应改善。总死亡 5例 ,依赖 IABP最终死亡 3例 ,应用 IABP相关合并症死亡 1例 ,其他原因死亡 1例。应用 IABP发生合并症 3例。结论 IABP显著地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 ,改善了心肌氧供 -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因此是治疗冠心病泵衰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4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的基础上采用BiPAPST-D-30呼吸机经鼻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给予经鼻面罩BiPAP通气治疗后40例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明显改善,3例无效改为气管插管。BiPAP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可迅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改善肺水肿和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3.
李婷婷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240-244
目的:研究电针内关联合右美托咪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N基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2016年8月~2017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AMI急诊PCI患者96例被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啶)与联合治疗组(在右美托咪啶组基础上加用电针内关),两组均治疗5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EF,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NT-proBNP、TNF-α、ET水平,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右美托咪啶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LVEDd[(51.32±5.76)mm比(45.37±5.38)mm]、LVESd[(39.36±4.84)mm比(32.69±3.67)mm]、血清cTnI[(0.58±0.14)μg/L比(0.31±0.05)μg/L]、Mb[(102.32±10.64)μg/ml比(87.36±9.63)μg/ml]、CK-MB[(9.26±1.53)ng/ml比(5.28±0.64)ng/ml]、H-FABP[(10.94±1.92)ng/ml比(6.36±0.74)ng/ml]、NT-proBNP[(1936.67±263.38)ng/ml比(1179.35±127.84)ng/ml]、TNF-α[(0.97±0.18)ng/ml比(0.83±0.24)ng/ml]、ET[(71.53±8.47)ng/ml比(58.36±6.54)ng/ml]水平显著降低,LVEF[(48.42±5.36)%比(54.81±6.04)%]显著升高(P均<0.01)。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啶组(10.42%比31.25%),P=0.012。结论:电针内关联合右美托咪啶能显著改善AMI急诊PCI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TNF-α、ET水平,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王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186-189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的9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PCI对照组(单纯急诊PCI)和联合治疗组(先冠脉内注射rhPro-UK,再行急诊PCI)。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PCI术前、24h后外周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记录两组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与PCI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IMI 3级比例(75.56%比91.11%)、TMPG 3级比例(71.11%比93.33%)均显著升高,CTFC[(30.62±4.94)帧比(24.84±5.29)帧]显著降低,P<0.05或<0.01。两组术后24h外周血CK-MB、cTnI水平均显著升高;与PCI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术后24h CK-MB[(34.26±5.64)ng/ml比(29.68±4.49)ng/ml]、cTnI[(9.85±2.36)ng/ml比(8.25±2.13)ng/m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1。联合治疗组30d内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PCI对照组(15.56%比35.56%),P=0.030;两组30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535。结论:冠脉内注射尿激酶原能够显著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减轻心肌损伤,降低30d内MACE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n=30)给予普通面罩吸氧(4~6L/min)及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等常规治疗;BiPAP治疗组(n=3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PAPST-D-30呼吸机经鼻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BNP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肌氧耗均有所改善。BiPAP治疗组正压通气治疗2h、24h呼吸频率、PaO2、收缩压、心肌耗氧量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在治疗72h后,BiPAP治疗组血清BN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BiPAP治疗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iPAP鼻罩式双向正压机械通气可快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肺水肿、低氧血症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术后脑钠肽(BNP)变化趋势。方法:收集经急诊PCI的初发AMI患者80例为AMI组,同期收集冠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BNP浓度。按照Gensini积分系统将AMI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冠脉病变组。结果:①AMI组与对照组术前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术后12h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AMI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第7天,A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MI发生后,其分泌模式多数仍为双相性模式,但峰值有所前移,可能跟早期急诊PCI术开通罪犯血管、挽救濒临坏死心肌、降低室壁张力有关;轻度病变组(Gensini积分<40分)绝大多数仅有一个峰值,发生在AMI后14~20h,而重度冠脉病情组(Gensini积分>80分)多数存在两个峰值,第2峰值一般在AMI发生后3d左右。结论:在PCI干预下,重度冠脉狭窄病变患者BNP呈"双相分泌模式",而轻度冠脉病变者多数为"单相性分泌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左西孟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例确诊AMI后一周内并发CH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予以左西孟坦治疗)和多巴胺对照组(28例,给予多巴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及多巴胺组治疗后比较,左西孟坦组治疗后心率[(120.91±11.78)次/min、(122.67±9.01)次/min比(114.93±10.76)次/min]、呼吸频率[(26.00±3.13)次/min、(23.18±2.38)次/min比(21.47±2.67)次/min]、呼吸困难程度评分[(2.50±0.90)分、(2.07±0.77)分比(1.70±0.59)分]、肺毛细血管楔压[(22.50±2.57)mmHg、(19.57±2.87)mmHg比(16.80±2.39)mmHg]、NT-proBNP水平[(1207.5±95.6)pg/ml、(1097.85±87.6)pg/ml比(729.60±62.9)pg/ml]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LVEF[(38.40±3.09)%、(41.57±3.10)%比(44.10±3.94)%]、心脏指数[(2.09±0.27)L·min^-1·m^-2、(2.24±0.27)L·min^-1·m^-2比(2.40±0.29)L·min^-1·m^-2]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左西孟坦可以短期内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AMI患者55例作为肾功能不全组,56例肾功能正常的AMI患者作为AMI对照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肾功能不全组于穿刺成功后开始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AMI对照组全量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间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AMI对照组比较,肾功能不全组3支病变比例(21.1%比43.60)、术后肌酸激酶峰值浓度[(1863.1±86.7)IU/L比(2371.5±126.3)IU/L]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Blush3级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及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剂肾病:AMI对照组无发生,肾功能不全组有3例发生(0%比5.45%,P〈0.05)。结论: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比例高,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PCI能有效再灌注心肌,降低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未见明显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加,但需警惕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术后应加强监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脂、血尿酸(S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62例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80mg顿服,A组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mg 1次/d口服,1个月后转为20mg 1次/d长期口服。B组术后给予20mg 1次/日长期口服。于术前、术后72h、1周、1月测定SUA、hsCRP,术前、术后1月测定血脂、肝功、肌酸激酶、随访心脏不良事件。结果:入院时两组SUA、hsCRP、血脂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72h、1周、1月SUA水平逐渐下降,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1月后:(306.88±46.03)mmol/L比(365.90±35.47)mmol/L,P〈0.05]。两组术后72hhsCRP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术后1周、1月逐渐降低,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1月后:(2.10±1.29)mg/L比(3.55±0.63)mg/L,P〈0.05]。两组术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0比6.6%,P〈0.05)。两组无病例出现严重肝功损害和肌痛等现象。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炎性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4例,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BNP),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rhBNP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66.7%比91.7%),每搏量[(72.35±9.85)ml比(84.97±9.31)ml;、每分输出量[(4.49±1.52)L/min比(6.78±1.66)L/mini、左室射血分数[(44.8±8.82)%比(56.8±10.2)%]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rhBNP能迅速改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