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传统沙袋压迫法与弹力绷带包扎加沙袋压迫法对于降低患者切口牵拉疼痛,出血率,舒适度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128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传统沙袋压迫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护理方法-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加沙袋压迫法,比较两组在临床工作中的疗效。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对于降低患者切口牵拉疼痛,出血率及改善不适症状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可以有效的制动患者术侧肩关节,减轻切口牵拉疼痛,明显减少切口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沙袋压迫止血的最佳时间。方法将86例高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沙袋压迫止血时间6 h组(观察组)和8 h组(对照组),观察穿刺点出血、足背动脉搏动、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烦躁、失眠等情况。结果两组穿刺点出血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失眠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足背动脉搏动弱、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烦躁等并发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提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沙袋压迫时间有缩短的可能,从而为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心理压力及并发症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术后两种卧位的舒适度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采取交替半卧位(床头抬高30°)与平卧位对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两组,A组为对照组,术后按常规进行护理,平卧位,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用1 kg沙袋压迫8 h,术侧肢体制动12 h,24 h后下床活动;B组为实验组,术后根据患者需要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与平卧位交替,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用1 kg沙袋压迫8h,术侧肢体制动12 h,24 h后下床活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而B组的舒适度明显大于A组。结论B组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术后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4.
袁连凤  朱伟燕   《护理与康复》2021,20(11):64-65
目的 观察缩短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制动及卧床时间对患者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h,穿刺侧肢体制动6h,卧床12h.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h,穿刺侧肢体制动12h,卧床24h.比较两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瘀斑3例,未发生假性动脉瘤;观察组术后未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瘀斑及假性动脉瘤.观察组在腰酸、腰痛、双下肢麻木等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短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制动及卧床时间不会增加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且可改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将16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用弹力绷带压迫加沙袋压迫止血,观察组术后采用沙袋压迫穿刺局部4 h,4 h后可采取多种体位休息,患侧下肢可左右移动,小腿可曲伸,12 h后拆除绷带;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 h,患肢制动12 h、静卧24 h,24 h后拆除绷带。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沙袋压迫局部4 h,4 h后可采取多种体位休息,患侧下肢可左右移动,小腿可曲伸,12 h后拆除绷带,之后0.5 h可床上活动,2 h可缓慢下地活动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血管闭合器后不同制动时间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中应用血管闭合器后病人术侧肢体制动时间。方法将6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术后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包扎并且用1kg沙袋压迫6h,术侧肢体制动8h,12h后下床活动;观察组80例病人术后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包扎,并且用1kg沙袋压迫4h,术侧肢体制动4h,4h后床上活动,观察10min,伤口无渗血即可下床活动。观察比较两组病人舒适度(如腰背酸痛、烦躁、排尿困难、睡眠差),及穿刺点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穿刺点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舒适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血管闭合器缝合止血.病人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可缩短为4h。  相似文献   

7.
吴洁兰  张赛卿  廖贤英 《全科护理》2014,(11):1015-1016
[目的]探讨改良沙袋用于肿瘤介入术后穿刺点压迫的效果。[方法]将206例行介入术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n=104)和改良组(n=102),两组术后分别应用传统沙袋和自制改良沙袋予以穿刺点压迫5 h,术侧肢体制动5 h,观察记录两组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病人舒适度、满意度等情况。[结果]改良组病人未发生并发症,传统组病人出现穿刺点渗血2例、淤血1例;改良组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介入术后予改良沙袋压迫能显著提高病人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改良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的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648例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进入对照组(322例)和改良组(3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按压20~30 min后,用纱布卷覆盖固定,再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以约1 kg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6 h,术侧下肢制动并绝对卧床24 h后撤除加压包扎;改良组用一2.5(长)×1.5(宽)×1.0(厚)cm^3大小的纱布方块(事先用无菌纱布对折)加压于穿刺部位,观察并确定在该压迫点和加压力度下穿刺点无出血后,直接用无菌纱布(约5~7层)、绷带卷、8~12层无菌纱布依次覆盖,再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术侧下肢制动6h,卧床20 h后撤除加压包扎下床活动.结果 两组在出血、血肿、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制动时间及腰背酸痛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可行的股动脉穿刺拔针后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腹带固定沙袋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采取500g沙袋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后直接放在伤口处协助压迫6h,观察组术后使用自制改良腹带,将准备好的500g沙袋放入改良腹带的沙袋固定袋内,将腹带的魔术贴根据病人的胯围粘好,持续固定压迫6h。比较两组病人伤口疼痛、翻身活动度、6h内手扶沙袋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病人伤口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翻身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手扶沙袋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腹带固定沙袋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伤口部位,虽未显著减轻病人伤口的疼痛,但可改善翻身活动,减少手扶沙袋情况,提高病人术后舒适度,提升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 h活动方法及其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h床上活动及床旁排尿的方法及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冠脉造影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患者术侧肢体保持伸直并严格制动6h,去除沙袋后术侧下肢可平移,12h可半卧位,24h床旁活动。实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2h开始,根据患者需要在按压穿刺点的同时协助患者侧卧10~15min;对要求床旁排尿患者可在按压穿刺点同时协助患者坐或立于床旁排尿,12h可半卧位,24h床旁活动。结果两组术后24h均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发生,但实验组无1例发生排尿困难或导尿,舒适度差、焦虑、失眠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护理人员协助下,单纯冠脉造影术后2h床上适当活动及在床旁排尿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及舒适度差、焦虑、失眠等不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改良减压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50例肝癌介入术后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减压方法,即患者术后24h卧床,术后12h如无穿刺点出血、渗血,可解除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压迫;改良组25例,采用改良减压法,即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2h逆时针旋转动脉压迫止血器手柄1圈,第6h无渗血后可解除压迫器,解除压迫器后患者可适当活动肢体。比较2组术后术肢制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改良组患者肢体制动时间及卧床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改良减压法大大减少了动脉压迫器使用的并发症,同时缩短肢体制动、卧床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钱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544-1545
目的通过运用循证护理,找出肾穿刺活检术后患者最佳的卧位及卧床时间。方法将肾穿刺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循证组58例,对照组术后按常规进行护理,穿刺点包扎腹带,用0.5kg沙袋压迫,平卧硬板床8h,卧床24h;循证组术后穿刺点包扎腹带且用0.5kg沙袋压迫,平卧海绵垫床并且穿刺部位制动4~6h后,卧床12h。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及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舒适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找出肾穿刺活检术后患者最佳的卧位及卧床时间,改进后的护理方法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但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舒适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患者术后使用自制压迫腹带压迫切口止血的效果和优点.方法 选取90例腹股沟疝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自制压迫腹带压迫止血,对照组使用普通沙袋压迫止血,观察2组患者使用后的切口压迫效果、切口渗血情况及患者使用后的反馈意见.结果 与普通沙袋压迫止血相比,使用自制压迫腹带压迫切口止血效果好,患者舒适度高(P〈0.01).结论 自制压迫腹带压迫切口止血效果好,患者舒适度高,并具有不易滑脱、便于清洗且符合院感要求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新型沙袋对介入手术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介入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处用新型沙袋压迫止血24 h后下床活动;对照组予传统方法加压止血,即在股动脉穿刺处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传统沙袋压迫止血6~8 h,48 h后下床活动。比较2组介入术后48 h穿刺处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处渗血,穿刺处产生血肿,术后6 h腰酸背痛、肢体酸痛或麻木,足背皮肤的温度、颜色改变,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56.529,P<0.05)。结论新型沙袋制作简单,可固定,可拆洗,可消毒,能明显提高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减少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60例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手工压迫进行穿刺点压迫止血,研究组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穿刺点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止血。研究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股动脉血栓、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失眠、尿潴留、腰酸背痛、皮肤损伤、心情烦躁等不适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压迫止血器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护理可提高止血效果,缩短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造影术后卧床时间对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卧床时间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通过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现察组患者采用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h,之后患者可左右移动或取侧卧住,静卧12h后可行下床旁活动.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h,患肢制动12h,静卧24h.观察并比较两组卧床时间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伤口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排尿困难、羼背部疼痛、失眠、腹胀等非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循征方法改进后的护理方法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许行  王霞 《护理学报》2005,12(2):44-45
目的观察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符合血管入选标准80例患者,分为血管闭合器组40例,沙袋压迫组40例,分别采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和沙袋止血,观察比较两组在拔除动脉鞘管后,卧床及允许下床时间、术后舒适程度、术后穿刺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血管闭合器组与沙袋压迫组比较,拔除动脉鞘管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允许下床时间明显提前,术后舒适程度明显提高,术后24h穿刺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P均<0.01。但两组术后72h穿刺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经股动脉穿刺PCI术后不同的沙袋压迫时间和卧床时间对穿刺处并发症、舒适感的影响。方法抽取我科经股动脉穿刺行PCI术的患者14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48例,按常规护理方法,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6h,绝对卧床24h;B组49例,予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2h,卧床18h;C组48例,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2h,卧床12h。对比三组患者穿刺处出血情况、舒适感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穿刺处出血发生率、腰背酸痛和迷走反射的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舒适度增强,尿潴留、焦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冠脉PCI术后沙袋压迫时间缩短至2h,卧床时间缩短至12h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不增加穿刺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 I)术后患者的卧位及卧床时间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40例PC 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用1kg沙袋压迫8h,术侧肢体制动24h后下床活动;实验组80例,术后床头抬高30°,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术侧肢体伸直可水平移动,患者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12h后下床活动。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患者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后采取抬高床头30°、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早期下床活动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严格按照股动脉穿刺点护理要求"十字"加压包扎,对照组患者加用沙袋压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发生皮下血肿及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均无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效果较好,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