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腑泻热汤治疗急性胰腺炎9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自1996年1月~2000年1月以来,我们对10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用中医通腑泻热法及与西医综合疗法相结合治疗5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50例相比较,获不同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02例均为我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均经颅脑CT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本组男57例,女45例;年龄38~77岁,平均62岁。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者97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者23例,合并糖尿病者12例。病程为2~4h。脑出血部位:基底节29例,正脑10例,脑叶12例,小脑10例。出血量:<10ml12例,…  相似文献   

3.
通腑泻热法治疗急性口腔疾病120 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笔者采用中医治病原则,以通腑泻热法治疗口腔急性炎症12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82例作对照,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 依据 《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包括急性根尖周炎、急性智齿冠周炎、急性牙周炎、拔牙后感染等。胃腑积热证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口腔科学》[2]:除见口腔息处红肿、热痛、脓肿等主症外,尚有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口臭,舌质红,苔黄,脉洪数等。1.2 一般资料 中医辨证为胃腑积热证的口腔急性炎症患者202例,均为本院口腔科门诊及住院病人…  相似文献   

4.
5.
通腑泻热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是临床急症 ,在急性期采用通腑泻热活血化瘀并结合西药常规处理等手段 ,能够显著提高疗效 ,为进一步康复治疗做好准备。 1996年 7月~1998年 12月笔者以此法治疗 38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 2例中男 35例 ,女 2 7例 ;年龄 4 1~ 5 0岁 7例 ,6 1~ 70岁 30例 ,71~ 80岁 9例 ;glasgow Pittugh昏迷评分[1] 7~ 14分 13例 ,15~ 2 8分 2 7例 ,2 9~ 35分 2 2例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 ] :轻型(0~ 15分 ) 12例 ,中型 (16~ 30分 ) 19例 ,重型 (31~4 5分 ) 31例 ;于发病后 0 5~ 4 8h行头…  相似文献   

6.
一、咯血案,张某,男,12岁、90年8月15日初诊,患儿先患感冒,发热咳嗽未愈暑假于野外玩、口渴后吃生地瓜5个(约2斤),渐感胸闷不适,既之喉痒咳嗽并咯出鲜血数口持续不断。某医院诊为“支气管扩张并咯血”,予青毒素肌注、安络血、维生素C口服,用药6小时咯血未减反有增多之势,此时咯血量共约200毫升左右。急邀余诊治,但见患儿面色潮红,精神不振,烦燥不安,诉胸闷心烦口渴、喉痒咳嗽咯血鲜红而稠,大便3日未行,舌边尖红绛苔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通腑泻热合剂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作为君药的犬黄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处方中的犬黄的薄层色谱具有鉴别特征。结论 该定性检测方法省时、快速、简便,可作为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认为:"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法就是本着这一中医基本理论而确立的一种治疗方法,从古至今,这种治疗方法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对很多内科杂症的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腑泻热属下法范畴。具有直接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推陈致新的作用.正确及时地运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小儿发热病,能取得药到病除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通腑泻热法于儿科热病急症,屡屡见效。举例如下。 1 高热不退孙某,男,3岁,于1991年3月2日下午就诊。高热4天,经某医院使用青霉素与退热药未效,就诊时患儿面赤目红,烦躁不安,有汗不畅,不欲食,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赤.查:体温40℃,脉搏145次/  相似文献   

10.
杨新军  李蓬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107-108
目的探讨通腑泻热方治疗急性牙源性感染。方法对2005年2月~2008年12月本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224例患者进行分析。分为治疗组118例,对照组10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通腑泻热方治疗。对照组常规口服抗生素,选罗红霉素、安必仙、螺旋霉素等;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泻热方治疗急性牙源性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病因复杂、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危重急腹症,临床辨治难度较大。赵淳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经典,自创清胰通腑方,配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汪四八  陈玉荣 《中医学报》2016,(12):1984-1986
目的:观察泻热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泻热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肝脏功能指标变化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7.38%,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内毒素、血氨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内毒素改善程度较为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黄疸、纳差及乏力的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热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且可有效改善肝脏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通腑泻热法是中医治疗急性咽喉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对于急性咽喉病属于肺胃热盛型者具有釜底抽薪之效,对小儿患者效果更为明显。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抗邪能力较弱,加以小儿寒暖不能自调,故外易为六淫所侵;兼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故内易为饮食所伤,导致脾胃积热,往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黄保中名老中医经验方通腑泻热合剂经鼻饲途径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肝昏迷(HE)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7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止血、抗肝昏迷、保肝、支持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鼻饲给予通腑泻热合剂。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并比较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观察组可有效降低总胆红素、血氨水平,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能减少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在抢救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导致昏迷的患者时,结合中医辨证,给予鼻饲中药,可促进止血及改善肝昏迷,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1989年~2001年期间,采用自拟疏肝利胆通腑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84例全部为门诊病例,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B超检查而确诊。其中男22例、女62例。年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腑泻热方对外科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通腑泻热方灌肠,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肠。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天血中降钙素原(PCT)、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CD14+)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PCT均有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CT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CD3+、CD4+、CD8+、CD4+/CD8+、HLA-DR/CD14+均有升高,但只有第7、14天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通腑泻热方能降低外科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调理作用;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MODS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同时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45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 ,其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以中药汤剂通腑汤为主灌肠 ;并配合对症治疗 ,支持疗法治疗 4 5例 ,取得较好疗效。结果表明 ,中药治疗组在血尿淀粉酶、肠鸣音恢复时间 ,肠道排气时间开始排便时间及排便次数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通腑汤由生大黄、芒硝、丹参、枳实等药组成  相似文献   

18.
古伟明 《中国医刊》2001,36(11):57-58
我院消化内科在近年来用疏肝利胆通腑法治疗胆石症 12 0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中医治疗组 12 0例 ,年龄 2 6岁~ 76岁 ,平均 5 2岁 ;男 68例 ,女 5 2例 ;病程 1~ 35年 ,平均 18年。其中肝胆湿热型 68例 ,肝郁气滞型 30例 ,肝郁脾虚型2 2例。胆囊结石 110例 ,肝内胆管结石 8例 ,两者合并存在者 2例 ,泥沙样结石 4 2例 ,胆固醇结石 78例 ,结石最大 1 8cm× 1 3cm ,最小 0 3cm× 0 2cm ,西药对照组 68例 ,男 35例 ,女 33例 ;年龄 2 5~ 74岁 ,平均 5 0岁 ;病程 1~ 34年 ,平均 15年。其中胆囊结石 64例 ,肝内胆管…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腑泻热法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大黄、枳壳.结果:大黄、枳壳可以导滞通便,达到泻热的作用.结论:通腑泻热法可以有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