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别旁茶(BPC)提取物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炎症性肠病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TNBS灌肠建立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造模结束后处死动物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27(IL-27)、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 TNBS成功诱导急性实验性肠炎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别旁茶提取物可显著改善TNF-α、IL-1β、IL-6、IL-27、MPO、SOD的水平(P<0.05),别旁茶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学损伤明显改善(P<0.05).结论 别旁茶提取物对实验性炎症性肠病大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环境改变、肠道微生态变化、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肠道微生态在营养吸收、物质代谢、免疫保障等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及诊疗价值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乙酸法制造大鼠炎症性肠病模型,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三组,能全素组(A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B组,可溶∶不可溶为1∶2)、能全素+膳食纤维组(C组,可溶∶不可溶为1∶3)。造模后7 d内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取末端回肠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结果:添加复合膳食纤维的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TNF-α、CRP浓度低于单纯能全素组(P〈0.05),肠黏膜损伤程度较轻,小肠炎症学评分较低。结论:肠内营养中添加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程度因膳食纤维中可溶性与不可溶性纤维的比例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
胆汁酸是一类以胆固醇为底物合成的内源性小分子,在人体消化中参与脂肪的代谢,并在维持消化系统屏障稳态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炎症性肠病患者多出现胆汁酸代谢紊乱.本文作者就胆汁酸在炎症性肠病中发生发展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组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道共生菌与肠上皮屏障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的肠粘膜免疫失衡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对揭示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无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现在普遍认为IBD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方面,其中肠道菌群与IB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显示,人体肠道内数量巨大的细菌影响肠黏膜免疫系统功能,诱发具有IBD遗传易感性个体的肠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IBD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对治疗后炎症指标、疾病评分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医院肛肠科行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14例患者,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疾病评分及治疗效果,16s rDNA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经肠菌移植后,第15周临床有效率为85.71%(13/15);患者炎症指标、Mayo及疾病评分、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较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樊晓红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2,(6):747-748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的发病有逐渐增多趋势,已日益受到重视。目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与肠道的免疫机制有关,也受感染、遗传与环境(食物、消化道菌群等)的影响。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发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另一种叫克罗恩病(C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岩藻多糖抑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给予岩藻多糖灌胃2周,对照组给予饮用水灌胃2周,随后两组小鼠均自由饮用溶有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的水溶液,构建IBD小鼠模型。检测小鼠体重、脾脏重量、结肠长度及重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大便性状并评分;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水平变化。结果:岩藻多糖处理的实验组小鼠肠炎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炎症程度减弱。结论:岩藻多糖能够预防和抑制IBD的发生,为预防和治疗IBD提供新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大多炎症本身不重,且为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但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的肠道机会感染病毒可出现巨大溃疡、出血等严重的肠道病变.病毒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近年受到重视.病毒不是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但IBD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紊乱比正常人容易感染有肠道侵袭性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人细小病毒B19、单纯疱疹病毒等,而感染病毒后IBD的病情会加重. 相似文献
16.
17.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与克罗恩病 (Crohn′sdisease ,CD)。这两种肠道炎症性疾病的病因迄今均未完全明确。而发病率在我国乃至亚洲地区呈增高趋势[1 ] 。现就IBD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氨基水杨酸盐制剂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salicylazosulfapyridine ,简称SASP ;又称salfasalazine或Azalfidine)已有 50年的使用历史 ,至今仍是治疗IBD的基本药物。…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均有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手术切除等.根据IBD发病机制中的免疫因素,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试用于IBD的治疗.文中对IBD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属于极易复发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多累及结、直肠,病变严重者会累及全消化道,临床常见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1]。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其中UC病变部位为结、直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以反复的腹泻、腹痛和脓血黏液便为主要表现;CD病变范围可累及整个消化道,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ease,CD).Irisin是2012年新发现的一种肌肉因子,具有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调节能量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在细胞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等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已逐渐成为代谢性疾病的标志物和药物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总结了Irisin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之研究进展,以期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