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手功能及日常活动参与的疗效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省康复医院做康复训练的4~14岁痉挛型脑瘫儿童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精细运动(PDMS-FM)、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进行功能及能力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DMS-FM评分、PE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t值分别为4.514、22.557;对照组:t值分别为3.451、16.013,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16、4.011,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学龄期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学龄前期儿童(t值分别为3.968、4.625,均P<0.05),手功能分级(MACS)为Ⅰ~Ⅱ级的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MACSⅢ~Ⅳ级儿童(t值分别为2.917、3.579,均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通过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改善双手抓握及实物操作能力;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年龄及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等因素可能影响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脑瘫儿童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0)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n=20)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20 cm宽步道10 m步行速度(MWS)对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儿童BBS评分、20 cm宽步道10 m MWS、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躯干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脑性瘫痪(CP)儿童实施医教结合的方法,探索基于现实生活导向的CP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有效策略。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8月随机抽取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就诊的41例CP儿童,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ADL训练,研究组行基于现实生活导向的ADL训练,即分为个人卫生或自我照顾为导向、功能性移动为导向、手功能操作为导向、日常生活交流为导向、社会化活动为导向。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生活功能评估量表(PEDI)、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和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脑瘫量表(PedsQLTM)3.0评估儿童ADL技能、功能独立程度以及生活质量(QOL)。结果 治疗4个月后,对照组和研究组在PEDI、WeeFIM和PedsQLTM3.0评分上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对照组t值分别为14.796、6.954、31.104;研究组t值分别为5.613、31.576、20.193,P<0.01),且研究组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7、2.233、2.119,P<0.05)。结论 采用医教结合和全人发展的理念,选择个性化的ADL训练策略,基于现实生活导向的ADL训练模式更能有效地改善CP儿童的ADL技能和QOL,提高患儿在现实生活中功能独立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脑性瘫痪(CP)儿童实施医教结合的方法,探索基于现实生活导向的CP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有效策略。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8月随机抽取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就诊的41例CP儿童,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ADL训练,研究组行基于现实生活导向的ADL训练,即分为个人卫生或自我照顾为导向、功能性移动为导向、手功能操作为导向、日常生活交流为导向、社会化活动为导向。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生活功能评估量表(PEDI)、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和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脑瘫量表(PedsQLTM)3.0评估儿童ADL技能、功能独立程度以及生活质量(QOL)。结果 治疗4个月后,对照组和研究组在PEDI、WeeFIM和PedsQLTM3.0评分上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对照组t值分别为14.796、6.954、31.104;研究组t值分别为5.613、31.576、20.193,P<0.01),且研究组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7、2.233、2.119,P<0.05)。结论 采用医教结合和全人发展的理念,选择个性化的ADL训练策略,基于现实生活导向的ADL训练模式更能有效地改善CP儿童的ADL技能和QOL,提高患儿在现实生活中功能独立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对脑瘫伴足外翻儿童下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9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伴足外翻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力学矫形鞋垫进行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立姿跟骨休息位(RCSP)、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Berg平衡量表(BBS)和足印分析法进行评定。 结果 两组治疗后RCSP、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BBS评分、步长及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可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足外翻畸形,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了解体育运动对儿童统合能力的正向干预效果,为探寻改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有效手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唐山市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感觉统合失调状况筛查后,分为实验组(177人)和对照组(176人).实验组在感觉统合训练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渗透儿童体育活动,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感觉统合训练.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人数均少于干预前(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总分、触觉过分防御和本体感不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409,-4.889,-2.301,P值均<0.01).结论 体育运动干预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能力的治疗疗效,以期为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3-12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579例痉挛型脑瘫儿童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肌贴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综合性康复治疗,肌贴组行常规康复和肌内效贴,实验组在肌贴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悬吊疗法。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区(GMFM-E区)来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100 d三组的痉挛情况、平衡功能和和行走功能。结果 治疗100 d后,三组CSI评分均降低,BBS、GMFM-E区评分均增高(P<0.001),实验组各项评分指标效果最佳,较肌贴组和常规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并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脑瘫儿童的作业治疗中应用任务导向性游戏及音乐融合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痉挛型脑瘫儿童中随机性抽取42,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治疗,研究组应用任务导向性游戏及音乐融合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组脑瘫儿童采用常规作业治疗与任务导向性游戏及音乐融合治疗的效果与特点,并观察两组脑瘫儿童不同方法治疗后精细运动评估.结果两组抽取的脑瘫儿童通过不同方法治疗后,结果显示,研究组脑瘫儿童应用任务导向性游戏及音乐融合治疗后其精细运动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针对脑瘫儿童应用任务导向性游戏及音乐融合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患者精细运动能力的恢复,及早恢复身体功能,值得在康复治疗中推荐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性低龄脑瘫儿童下肢协调能力及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性脑瘫低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脑血流指标、智力评分、独立性评分、步态指标、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性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 50%,高于对照组的67. 50%(P<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脑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 05),其智力评分、独立性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 05),其10 m最快步行速度、跨步步长均大于对照组(P<0. 05),其患-健侧步长差值小于对照组(P<0. 05)。结论在痉挛性脑瘫低龄患儿康复训练中,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脑血流状况,有利于改善患儿步态、平衡性、肢体运动功能和协调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核心稳定性评估方法、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MWT)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平板支撑时间、仰卧双腿上举角度、仰卧静态卷腹维持时间、GMFM-88 D、E区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步数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3.78、3.46、3.37、2.89、4.52、7.33、3.96,P<0.01)。结论 悬吊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A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 Pro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观察组B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C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家庭姿势管理,4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D和E能区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4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3个月后4组患儿的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MBI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其中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得分:观察组A >观察组B>观察组C>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83,13.051,P<0.001)。MBI得分:观察组A>观察组B(观察C)>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77,P=0.001),而观察组B、观察组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7,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更为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阮力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5):683-685
探索静态肌肉强化训练(Pilates)核心训练对听障学生动态平衡能力价值的影响,为提高听障学生平衡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60名听力55 dB以上的听障生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按照奇偶数分编成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实验组以Pilates训练,对照组以常规练习.测试方法采用动态星形平衡能力测试(BEBT).结果 实验组8个方向动态平衡能力训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后左右脚动态平衡能力分别提高15.7%,13.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4%,0.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5.28,P值均<0.05),其中外、外后、内后方向提高幅度较大,分别为16.1%,23.7%,16.4%.与训练前相比,实验组左右脚动态平衡能力分别为(90.26±12.8)和(89.24±13.03),左右脚平衡差异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3,P=0.117);而对照组左右脚平衡能力虽有减小趋势,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t=1.56,P<0.05).结论 Pilates核心训练能使听障学生动态平衡能力发生显著变化,左右脚平衡能力差异缩小,对发展听障学生平衡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偏瘫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三组:试验A组(20例)、试验B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OT治疗,试验组采用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HABIT)治疗,试验A、B组训练时间分别为每日0.5h、每日1h。三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2周采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QUES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Peabody-FM)、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进行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儿童治疗后12周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PEDI分数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A、B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B组均优于试验A组(P<0.05);试验A、B各组组内对比,治疗后不同时长各项评分均有提高,治疗12周时各项评分与治疗8周时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BIT治疗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可有效提高儿童患手-臂的结构与功能、双手协作表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每日1h的HABIT训练较每日0.5h训练效果好,8周的治疗时间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痉挛型双瘫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实验组行虚拟现实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粗大运动进行评价,采用步态周期、步行速度评价患儿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实验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S评分、步态周期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MAS评分、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选取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进行常规躯干训练前先进行前馈控制训练。在治疗8周和6个月、1年后两组患儿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C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且训练组的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2.393、2.283、3.048,P<0.05)。6个月、1年后随访发现训练组的改善仍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与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随访发现效果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结合Pro-kin平衡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50例脑梗死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ro-kin平衡训练仪。在治疗前后采取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TUG(Time Up and Go)、MBI评分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此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BBS、FAC、TUG、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BBS、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脑梗死后,给予呼吸训练结合Pro-kin平衡训练系统训练,康复疗效显著,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时效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在该基础上采取传统平衡训练,试验组则采取基于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MA评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B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康复优良率为95.0%,对照组为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有利于改善其平衡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电子生物反馈(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疗法配合三维悬吊运动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对痉挛型脑瘫(cerebral palsy,CP)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CP患儿13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SET疗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EMG-BF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两组痉挛情况[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和认知发育情况[Gesell发育量表(GDS)]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降低,BBS评分、D区、E区GMFM-88评分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大运动和应人GDS评分降低(均P0.05),且对照组低于实验组均P0.05);两组细动作、应物和语言GDS评分升高(均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EMG-BF联合SET疗法用于痉挛型CP患儿的康复治疗,可改善其平衡、站立、步行功能,并对调节患儿痉挛和认知发育情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