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为今后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收入的100例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抗凝,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氢氯噻嗪进行常规治疗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房质量指数(LVMI)等指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良好,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安全,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有持续性的心房颤动患者82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双氢克尿噻、硝苯地平缓释片、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房内径LAD,超敏G反应蛋白hs-OE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等检测指标在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的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有持续性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心房颤动复发,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7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组45例,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42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24个月,观察2组治疗1年后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hsCRP、IL-6、TNF-α、肾素、AngⅡ的表达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33.4%);阿托伐他汀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5%),亦明显低于对照组(5例,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TNF-α、肾素、Ang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再发房颤患者的血清hsCRP、IL-6、TNF-α、肾素、AngⅡ水平均比未再发房颤患者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提示炎症反应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具有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河南医学研究》2020,(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E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中重度EH患者,按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缬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DBP、SBP、TC、LDL-C、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中重度EH患者效果显著,能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降压及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基础降压治疗加用缬沙坦、阿托伐他汀。随访2年,观察两组维持窦性心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重构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减少房颤复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治疗组15.4%,对照组46.5%;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及左心室重构明显优于对照组,hs-CRP下降的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在胺碘酮复律后有利于窦律的维持,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与左心肌重构及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间对照的方法将5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应用福辛普利、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1次/晚,对照组加用非诺贝特200 mg,1次/d,疗程均6个月,监测血压及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使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服阿托伐他汀在调脂同时对高血压前期青年男性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经体检发现的63例合并高血脂的高血压前期的青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12周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性治疗,并与对照组对比观察血脂、血压变化情况。结果随访前两组一般情况对比没有明显差异。12周后,治疗组与治疗前对比舒张压(P0.01)、总胆固醇水平(TC,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P0.05)、舒张压(P0.01)、TC(P0.01)、LDL-C(P0.01)也有显著的下降。结论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前期青年患者的血压尤其是舒张期血压。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7):607-6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卢氏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76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观察3组,每组69例。对照组患者每日给予5 mg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时间为24个月。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1、2、3组患者分别每日给予10、20、3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时间为24个月。对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及治疗后动态血压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IMT、斑块面积及治疗后动态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而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1、2、3组患者的H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DL、TC、TG、Ox-LD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3组的HDL水平显著高于观察1、2组(P<0.05),而LDL、TC、TG、Ox-LDL水平显著低于观察1、2组(P<0.05)。4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1、2、3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3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观察1、2组(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24 h、昼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1、2、3组患者的24 h、昼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3组患者的24 h、昼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观察1、2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较单纯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疗效更佳,且30 mg·d-1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在控制血压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比较观察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与单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②方法选择86例Ⅰ、Ⅱ级高血压且血脂正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缬沙坦80mg,每日1次;B组应用缬沙坦80mg,每日1次,并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治疗12周。治疗前、后超声测定IM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C(LDL—C)。③结果治疗2周后血压已显著下降(t=11.10~24.00,P〈0.01),12周后血压趋于稳定,两组的降压幅度无显著差别(t=0.35~1.34,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IMT有显著降低(t=2.04、2.65,P〈0.05),TC、TG、LDL—C无显著改变(t=0.20~0.64,P〉0.05),B组TC、TG、LDL—C、IMT均显著降低(t=2.83~14.10,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2.53~7.34,P〈0.05)。④结论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与单用比较,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影响.方法 选取血压控制达标的高血压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全定量酶免疫法测定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速率法检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Jaffe速率法测定尿肌酐.结果 治疗组患者RBP、mAlb、β2-MG、NAG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减轻高血压患者肾损害及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52例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血肌酐165—263μmol/L)的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为0.8 g/(kg·d),据病情需给予控制感染、利尿、活性维生素D等处理措施。对照组应用缬沙坦160 mg/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不论血脂是否增高均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睡前服药,两组血压均控制于130/80mm Hg以下。观察治疗1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蛋白尿水平和血肌酐、尿素氮。结果两组治疗后蛋白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缬沙坦或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均能降低蛋白尿,并在一定时期内稳定肾功能,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5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均为不规律口服降脂药,患者门诊随访1次/月,随访18个月,1次/3个月复查24h动态心电图,观察两组患者血脂变化、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持续7d以上,但可转为窦性)或永久性房颤(持续性,不转为窦性)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应用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5):436-43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血脂正常的PAF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琥珀酸美托洛尔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脂蛋白a(Lpa)水平;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患者PAF发作、心力衰竭及猝死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PAF、心力衰竭及猝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TC、LDL-C、TG及L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TC、LDL-C、TG及L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LDL-C、TG及Lp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LDL-C、TG及L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hs-CRP、IL~(-1)8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IL~(-1)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抑制血脂正常患者PAF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1年10月于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治疗的11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后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血脂情况、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缩压(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值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DBP和SBP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在本院治疗的92例慢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应用缬沙坦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治疗有效率、肾功能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Scr、BUN水平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 h pro、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调节血压的机制。方法:SHR(n=12)随机分为SHR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同龄WKY大鼠(n=6)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灌胃给药6周。采用尾袖法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浓度,化学比色法检测NOS活性和ROS活性,放免分析法测定心肌AngⅡ含量,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内皮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周后,SHR治疗组SBP明显下降(P<0.01);心肌AngⅡ浓度明显下降(P<0.05);血清NO浓度和主动脉NOS活性明显增高(P<0.01,P<0.05),血清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明显改善SHR主动脉内皮的超微结构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SHR血压,可能是通过增加主动脉NOS活性,升高血清NO含量,减少ROS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降低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采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永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7%,P <0.05);治疗后两组的 NT - proBNP 及 hs - 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永久性房颤采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能够改善心肌功能、控制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6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尼莫地平(口服开始一次40mg,3次/d,一日最大剂量为240mg)联合阿托伐他汀(起始剂量为10mg,1次/d,剂量不超过80mg/d)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尼莫地平(口服开始一次40mg,3次/d,一日最大剂量为240m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血压、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控制血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压、血脂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理想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40)。恢复窦性心律后2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胺碘酮、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s-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AD小于对照组(P〈0.01),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