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自2017年1至12月收治的180例绝经后因子宫内膜增厚(≥4mm)接受内膜活检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绝经后有无阴道异常出血(AUB)分为AUB组和无AUB组各90例。分析两组组间及组内多个临床指标与内膜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UB组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确定绝经后内膜增厚且不伴AUB的女性人群内膜癌筛查的最佳预测值。结果①AUB组和无AUB组组内最常见的子宫内膜良性病理检查均是绝经期内膜(33.34%vs.48.90%),其次为内膜息肉(17.78%vs.24.44%)和内膜单纯性增生(14.44%vs.17.78%)。AUB组的内膜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无AUB组(χ^2=18.127,P<0.05),无AUB组的绝经期内膜发生率高于AUB组(χ^2=6.763,P<0.05)。②AUB组患者的平均内膜厚度为(10.01±5.69)mm,显著高于无AUB组患者的内膜厚度(7.59±3.34)mm(t=17.516,P<0.05)。③AUB组的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初潮年龄≤12岁、绝经年龄≥50岁、不孕史均是AUB组内膜恶变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6.731、5.494、4.935、6.732,均P<0.05),AUB组中恶性内膜的平均内膜厚度显著高于良性内膜(t=-4.163,P<0.05),而绝经年限≥25年的患者发生内膜癌的几率低于绝经年限<25年的患者(χ^2=5.400,P<0.05);多因素分析:内膜厚度(OR=1.254,95%CI:1.094~1.436)、年龄≥60岁(OR=7.775,95%CI:1.550~39.003)、初潮年龄≤12岁(OR=6.123,95%CI:1.780~20.926)及绝经年限≥25年(OR=0.100,95%CI:0.011~0.881)均是AUB组患者发生内膜恶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④在无AUB组,仅发现恶性病变患者的平均内膜厚度高于良性病变(t=-3.085,P<0.05),其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⑤在已绝经人群中子宫内膜增厚且不伴AUB者,ROC曲线上约登指数最高时的临界点为9.50mm时,AUC最大,为0.808(95%CI:0.785~0.904,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95.35%、42.85%、98.80%。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AUB的人群,内膜活检大多数为内膜良性疾病,当内膜厚度≥9.50mm时,建议行内膜活检排除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身心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妇女健康问卷表,对161例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组)和163例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组)从身体状况、自我意识、血管运动、焦虑、性生活、睡眠共6个因素、35个项目,进行量化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症状出现率为100.0%,绝经后为96.20%,围绝经期性生活问题出现率显著高于绝经后期(P<0.05),绝经后血管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P<0.05),各项评分在工人与干部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围绝经期组小学-文盲文化层次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中学、大专-大学层次(P<0.05)。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不适,在围绝经期以性生活障碍较为常见,绝经后以血管运动失调为主,低文化层次妇女对围绝经症状出现较强的焦虑情绪,但不同职业对围绝经期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殊要点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以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的221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00例,非冠心病组121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分成绝经前冠心病组44例以及绝经后冠心病组56例。对各组别的冠脉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绝经期冠心病组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绝经后冠心病组,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以及吸烟率明显高于绝经后冠心病组,不稳定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率明显高于绝经后冠心病组,双支、三支病变、B型病变以及C型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绝经后冠心病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者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率明显较低,采取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降糖药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前冠心病患者的病变复杂性以及严重性较低,其不稳定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血运重建率较低,药物治疗相比绝经后女性的积极性要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绝经相关症状与绝经激素治疗(MHT)认知情况,为加强围绝经期女性健康教育和MHT普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内分泌专科门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评估其绝经相关症状发生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MHT的认知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未曾使用或停用的原因。结果共调查255例患者,其中现用MHT患者101例,停用MHT患者29例,未用MHT患者125例。三组患者潮热、乏力、烦躁易怒、失眠、骨关节和肌肉痛、盗汗、心悸、抑郁多疑、头痛、性交痛和阴道干涩、皮肤蚁行感症状发生率及改良Kupperman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76%的患者了解MHT,三组患者对MHT的了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04%的患者认为MHT有必要,三组患者对MHT的必要性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T患者停药原因主要是用药后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占62.07%。不使用MHT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或未听说过,占75.20%。结论 MHT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绝经相关症状;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对MHT的认知及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妇女血清雌激素水平与冠心病(CHD)和心功能的相关性,及其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发作性胸痛胸闷症状疑诊CHD入院的中老年妇女85例,根据月经状况,分为围绝经期组29例,绝经后组56例。所有病例均经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SBET,B ruce方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与左心导管检查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测定,对比统计分析两组间E2、CHD危险因素、SCAG结果及心功能指标等改变。结果:①绝经后组的平均年龄、CHD患病率(67.9%vs 6.9%)、血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而血清E2水平却显著低于后者(P<0.01),高血压患病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绝经后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围绝经期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高于后者(P<0.01);③绝经后组的SBET真阳性数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真阴性数及SBET阴性的准确性显著低于后者(P<0.01或P<0.05)。结论:①与围绝经期妇女比较,老年绝经后妇女血清雌激素水平更低,更易发生脂代谢异常、冠心病及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不利改变;②围绝经期妇女运动试验阴性者,基本可排除冠心病;③中老年妇女冠心病的诊断应最后由SCAG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与冠心病(CHD)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发作性胸痛胸闷症状拟诊CHD入院的妇女39例,根据月经状况,分为围绝经期组16例,绝经后组23例。所有病例均经Embletta×30型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扩展了心电监测功能)监测7h以上,均确诊为OSAS(2002杭州标准),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确定CHD的诊断,检测血清雌二醇(E2)水平,及使用左.M右心导管法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统计分析两组间E2、CHD危险因素、SCAG结果及血液动力学参数等改变。结果:①绝经后组的平均年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血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P<0.01),E2显著低于后者(P<0.01);②绝经后组的SCAG阳性率(65.2%)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6.25%,P<0.01),而心律失常(房性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③绝经后组的左.M右心室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围绝经期组(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右室舒张末压(RVEDP)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则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在女性OSAS患者中,年龄较大的绝经后妇女较年龄较轻的围绝经期妇女,呼吸紊乱程度更重,更易发生冠心病、左.M右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受损及肺动脉高压,其机制可能与绝经后妇女血清雌激素水平进一步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与抑郁情绪状态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保健方案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2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障碍指数(PSQ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受试者进行调查,所有受试者均由同1名精神科医师按照《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及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进行诊断,明确其是否为睡眠障碍、抑郁发作。按照其是否为抑郁发作分为抑郁组(109例)和非抑郁组(149例)。分析不同临床特性受试者PSQI指数、HAMD评分间的差异。采用倾向性分析排除受试者除睡眠习惯因素对抑郁的混杂影响因素,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对抑郁的影响。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抑郁预防和干预对策。结果 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67.89%)高于非抑郁组(2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18,P<0.05)。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心理性失眠(10.09%)、精神障碍导致失眠发生率(43.12%)高于非抑郁组(4.70%、2.01%),躯体疾病导致发生率(3.67%)低于非抑郁组(1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24、135.716及51.571,均P<0.05)。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年龄、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围绝经期阶段、性格特点、围绝经期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RS)评分、子女职业状况、合并疾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独居、职业状态、生育史、PSQI指数、HAMD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与非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倾向性分析控制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之外的影响因素后,PSQI指数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t=5.947,P<0.05)。结论 围绝经期抑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睡眠障碍是影响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预防围绝经期女性抑郁应重视对其睡眠健康采取措施提升睡眠质量,降低其发生抑郁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3D-PDA)测量子宫内膜容积(EV)及血流参数筛查子宫内膜癌(EC)的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245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将其中130例围绝经期反复阴道出血患者纳入围绝经期组(其中良性病例107例,恶性病例23例),115例绝经后反复阴道出血或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纳入绝经后组(其中良性病例74例,恶性病例41例),收集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孕(产)次数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3D-PDA检查,计算子宫内膜厚度(ET)、EV、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以及血管-血流指数(VFI)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D-PDA在诊断EC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孕(产)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绝经期组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率为17.69%,明显低于绝经后组(35.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98,P<0.05)。围绝经期组中的恶性病例ET、EV、VI、FI及VFI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例(t=3.825,t=10.308,t=10.180,t=5.645,t=10.496;...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更年期女性骨密度(BMD)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此人群骨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兵器工业521医院体检的484例更年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记录基本资料,双能X线BMD检测仪检测腰椎、髋部、前臂的BM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 484例调查对象中骨质疏松(OP)者95例(19.62%),低骨量者146例(30.17%)。骨质疏松组产次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t=2.547,P<0.05),而豆制品、海产品、牛奶及鸡蛋摄入率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χ~2值分别为14.072、14.228、5.375、6.108,均P<0.05),且户外运动、钙剂补充及使用绝经激素治疗(MHT)率均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χ~2值分别为6.605、21.121、4.19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次生产是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1.654,P<0.05),豆制品摄入、海产品摄入、牛奶摄入、鸡蛋摄入、户外运动、钙剂补充、使用MHT是保护因素(OR值0.274~0.580,均P<0.05)。绝经前组女性腰椎、髋部及前臂BMD均显著高于绝经后组(t值分别为2.908、2.774、2.853,均P<0.05),而低骨量和OP患病率均显著低于绝经后组(χ~2值分别为8.717、7.657,均P<0.05)。结论更年期女性骨健康受生育次数、生活习惯、钙剂补充、绝经状态及MHT等多种因素影响,此人群应监测BMD,尽早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认识及防治效果。方法对6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调查。结果绝经前发病12例(占20.00%),2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占58.33%;绝经后发病48例(占80.00%),≥3个危险因素占45.83%。发病诱因情绪激动占53.33%,其中胸痛为首发症状的占76.67%。心电图、运动试验、核素心肌扫描阳性率分别为80.00%、75.00%、77.78%,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占100.00%。结论将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结合起来评估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诊断。对有明显症状和危险因素,但冠脉造影为阴性的患者应加强随访,积极纠正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月经情况与心血管疾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88例围绝经期女性,根据月经情况将患者分为规律组111例、不规律组94例、绝经组173例。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月经情况、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等进行调查。结果绝经组患者的高血压及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于月经规律组和不规律组(P<0.05);不规律组患者的高血脂、冠心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有家族史、超重、肥胖患者中,绝经组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最高(37.01%),不规律组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最高(21.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的月经情况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当围绝经期女性的月经发生变化时,要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5年8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87例,分为未绝经冠心病组(19例),绝经时间≤10年冠心病组35例,绝经时间10年冠心病组33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各组比较除体重指数和吸烟外,其余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未绝经组患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及结缔组织病发生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组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发生率逐渐升高;5例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均发生在绝经时间10年的冠心病组。2各组患者临床心绞痛多不典型,以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患者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上各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未绝经冠心病组及绝经时间≤10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绝经10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组以多支病变为主,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前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存在差异,在临床可采取有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女性血清性激素、血脂水平与围绝经期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15例女性进行一般情况、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绝经指数(KMI)等调查。从中筛选研究对象共90例,分为:①育龄对照组(20例);②围绝经期组(17例);③绝经早期组(21例);④绝经晚期组(22例);⑤激素补充治疗(HRT)组(10例)。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雄激素(T)、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比较各组E2、FSH、T、TC及TG测定值、围绝经期症状及KMI评分,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E2、T水平明显下降,FS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女性KMI逐渐增加,明显高于健康育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水平与KMI负相关(r=-0.334,P=0.001),T水平与KMI负相关(r=-0.270,P=0.010),FSH水平与KMI正相关(r=0.504,P=0.000);③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血清TC、T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水平与KMI正相关(r=0.294,P=0.005),TC水平与KMI正相关(r=0.244,P=0.021)。结论:①女性绝经后血清E2、T水平明显降低,FSH水平显著升高。KMI与血清E2水平负相关,与血清FSH水平正相关。②妇女绝经后血清TG、TC水平显著升高,TG、TC与KMI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并研究其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1月临床确诊的193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绝经分为绝经前组(71例)和绝经后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变特征及冠心病类型,统计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重度狭窄发生率,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影响因素。结果绝经后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绝经前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史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绝经前组,冠心病家族史患者比例显著低于绝经前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吸烟、饮酒患者比例以及首发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绝经后组患者的三支病变、左回旋支病变及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绝经前组(均P0.05);绝经后组患者的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绝经前组(P0.05)。绝经后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绝经前组(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不同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家族史、病变部位及病变累及范围的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重度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病变部位及病变累及范围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及病变复杂程度更高,病变范围增加,病变程度加重,其疾病严重程度受到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病变部位及病变累及范围影响,了解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特点,关注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366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6例的病理诊断中,器质性病变50例(13.66%),功能性病变145例(39.62%),正常子宫内膜171例(46.72%)。40~45岁及45~5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0.49%。40~45岁组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是增生期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和分泌期内膜;45~50岁、50~55岁组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是单纯型增生、增生期内膜和萎缩型内膜;55~60岁、≥60岁常见病理类型依次是萎缩型内膜、子宫内膜癌。随着年龄增大,功能性病变和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年龄组的构成比逐渐减小,器质性病变在不同年龄组的构成比逐渐增大(χ2=8.38,P﹤0.05)。结论无排卵性功血是围绝经期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子宫内膜癌是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月共175例围绝经期女性,根据骨密度-2.5SD为界线分成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分析骨质疏松状况,总结危险因素。结果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者在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补充、诊疗知识及危险因素等因素方面评分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共83例,发生率47.43%。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发生单危险因素有已绝经、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3000元/月)、BMI≤23 kg/m^(2)、未规律运动锻炼、久坐不动、未补充钙剂、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及非骨质疏松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居住地、婚姻日照时间、慢性病史、初潮年龄、哺乳时间、家族史及生育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有绝经(95%CI=0.746~2.451)、文化程度(95%CI=0.824~3.136)、家庭收入(95%CI=0.478~4.163)、BMI(95%CI=0.674~5.025)、运动锻炼(95%CI=0.724~3.896)、体力活(95%CI=0.568~4.268)、补充钙剂(95%CI=0.756~5.278)及饮食习惯(95%CI=0.614~5.784)。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加强体力运动、保持合理体质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增加钙剂摄入对预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浆雌二醇(E2)与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疑诊冠心病经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年龄、绝经年龄、血压、体表面积、体质指数、吸烟及糖尿病史等基本信息,并统计其E2、CRP、Lp-a及FIB。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年龄、绝经年龄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血压、体表面积、体质指数、吸烟史及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较对照组血浆E2水平明显降低(P<0.005),而CRP、Lp-a及FIB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组E2与CRP(r=-0.133)、Lp-a(r=-0.128)及FIB(r=-0.105)呈负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浆E2水平下降,但CRP、Lp-a及FIB水平升高,E2水平与CRP、Lp-a、FIB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MPS)女性更年期症状评分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期间在金华市磐安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就诊的78例MPS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72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使用女性版围绝经期Greene量表评估更年期症状。对更年期症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学历、与子女关系、性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838、6.086、5.788,均P<0.05),观察组Green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9.962,P<0.05)。78例MPS患者中,轻度围绝经期症状27例(34.62%),中度围绝经期症状48例(61.54%),重度围绝经期症状3例(3.85%)。观察组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168、4.913、2.963,均P<0.05),观察组症候群4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082,P<0.05)。低文化程度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高文化程度(t值分别为2.019、1.990、2.287,均P<0.05);性格内向的女性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性格外向组(t值分别为3.000、1.022、1.077,均P<0.05),子女关系较差的组别症候群2~3评分显著高于与子女关系好组(t值分别为3.190、3.265,均P<0.05)。结论 :MPS女性更年期症状和与子女关系、学历、性格密切相关。文化程度、与子女关系、性格、症候群1、症候群2、症候群3为MPS更年期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82例疑诊冠心病的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组)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同期疑诊冠心病、年龄匹配的208例男性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围绝经期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和颈动脉斑块指数等冠心病危险因子低于对照组,冠心病诊断符合率为29.1%(53/182),低于对照组的46.2%(96/208),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6%比56.2%),P<0.05;围绝经期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假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9.7%比30.8%,P<0.05),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度低于对照组(71.3%比85.7%,P<0.05).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主要的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水平低于男性,冠心病诊断符合率低于男性,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诊断特异度低,假阳性率高,诊断意义较男性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4 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女性性激素水平与血红蛋白(Hb)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平均海拔4 500米)人民医院正常体检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研究要求的195名受试者分为40岁~、50岁~、60岁~3个年龄组,采用希森美康XN-1000型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记录红细胞计数(RBC)、Hb及红细胞比容(Hct);使用COBAS 80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测血清孕激素(P)、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分析E2、FSH水平与Hb和Hct的相关性。结果 围绝经期女性平均收缩压为(118.48±12.70)mm Hg,舒张压为(81.50±6.97) mm Hg,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升高,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37、15.995,均P<0.05)。围绝经期女性平均Hb为(142.74±20.29)g/L,随着年龄的增加,Hb水平升高,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59,P<0.05)。围绝经期女性平均Hct为(40.98±8.34)%,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98,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R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41,P>0.05)。随着年龄增加围绝经期女性Hb>150 g/L者增加,40岁~组为5.13%,50岁~组24.71%,60岁~组56.2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28,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Hct≥45%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15,P<0.05)。受试者中Hb≥190 g/L者,40岁~组1例(1.28%),50岁~组3例(3.53%);60岁~组3例(9.38%)。围绝经期女性平均E2水平为(8.76±1.33)pg/ml,平均FSH水平为(71.57±8.33)U/L,平均P水平为(1.48±0.42)nmol/L,平均LH水平为(46.59±3.02)U/L。随着年龄的增加,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逐渐降低,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872,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F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914,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9,P<0.05)。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女性L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62,P<0.05)。围绝经期女性E2水平与Hb浓度和Hc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250、-0.328,均P<0.05)。FSH水平与Hb浓度和Hct呈正相关关系(r=0.389、r=0.398,均P<0.05)。结论 高海拔地区围绝经期女性Hb过度增加与雌激素减少有关,低氧环境对E2水平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该阶段适当维持雌激素水平,可降低绝经后女性Hb的过度增加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预防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