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43例后交通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2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8例(共20个动脉瘤),出院时神志清醒、恢复良好16例,2例术前昏迷患者分别恢复为朦胧和嗜睡状态。开颅组成功夹闭25例(共28个动脉瘤),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神经功能损伤(偏瘫)1例,出院时神志清醒、恢复良好22例,其中遗有神经功能缺损(偏瘫)1例,意识障碍3例(1例术前脑疝患者术后仍昏迷,2例术前朦胧患者术后意识无改善)。结论两者均是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开颅夹闭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开颅夹闭者32例为手术组,介入栓塞者38例为介入组,进行两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后致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和介入组出院时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各有各的优缺点,医护人员应该根据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0例后交通破裂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栓塞组和夹闭组,各40例。栓塞组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其中2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治疗,设为弹簧圈组;18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设为支架组。夹闭组行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比栓塞组和夹闭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栓塞组中支架组、弹簧圈组与夹闭组病死率、复发率、术后1个月及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夹闭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病死率分别为5.56%、4.55%、2.50%,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病死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复发率分别为0、27.27%、10.00%,支架组与夹闭组、弹簧圈组与夹闭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复发率低于弹簧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术后1个月mRS评分0~2分比例分别为88.89%、81.82%、87.50%,术后6个月mRS评分0~2分比例分别为88.89%、90.91%、92.50%,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m RS评分0~2分比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在后交通破裂动脉瘤治疗中均有良好疗效,前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前者中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复发率偏高,两种术式在近期和远期预后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显微手术开颅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单发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显微手术开颅夹闭治疗的38例大脑中动脉单发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0.5 cm的小动脉瘤6例,≥0.5 cm及<1.5 cm的一般动脉瘤26例,≥1.5 cm及<2.5 cm的大型动脉瘤5例,≥2.5 cm的巨型动脉瘤1例;按Hunt-Hess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17例,Ⅳ~Ⅴ级7例;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部3例,分叉部34例,大脑中动脉远端1例。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患者行夹闭+包裹。术后患者恢复优良24例,轻残7例,重残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单发动脉瘤尤其是合并颅内血肿的破裂动脉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充分暴露瘤体,夹闭充分,尽量减少术后发生脑梗死及再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本院2010年以来治疗的6例大脑后动脉第一段(P1段)动脉瘤易破裂的因素和栓塞体会回顾性分析.方法 6例患者均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有两例患者入院后发生二次破裂.结果 有4例患者栓塞后恢复较好,1例患者栓塞后偏瘫伴偏盲,1例患者造影时2次破裂,急诊动脉瘤栓塞后,CT复查发现出血量较大,后引起脑疝,经去骨瓣减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P1段动脉瘤多见于年轻人,动脉瘤均较大,易发生2次破裂,急诊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减少2次破裂出血几率.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对比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15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7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情况(包括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具有创伤小、治疗时间短、术后生存质量高的特点,但其费用较高,所以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手术治疗资料。本组8例为破裂动脉瘤,头颅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可在脑干旁、鞍上池或颞叶内侧血肿块。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环池内占位性病变。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1例。脑血管造影提示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P1段和P1、P2交界处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P2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结果 8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血管塑形动脉瘤夹闭术,术后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3例有动眼神经麻痹,1例短暂同向偏盲,6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6个月-3年,恢复良好9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的入路、掌握后循环的显微解剖和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07年5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26例。实验组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接受显微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出院时GOS(预后)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术后专科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良好,患者术后恢复快,而该种治疗方法住院费用高,脑积水的发生率高,需行V-P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情况准确评估并与治疗效果及预后对比分析,帮助临床医师尽量提前优选治疗方式方法,对患者制定个体治疗计划起到提示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从2006年6月到2010年12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记录术前相关因素,按照外科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术式分组,对比分析各种术前因素对预后影响的相关性大小。结果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相关性的术前因素包括术前状态的临床评级、基础疾病、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选择、部位等因素。结论患者术前的多项因素应被医生充分考虑,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制定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患者年龄、基础病情、手术时机、动脉瘤部位等因素对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神经外科诊治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随机分组,实验组(显微外科手术组)30例,对照组(传统手术组)31例,观察疗效。结果实验组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手术视野更清晰,能够避免损伤细小的中动脉分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概率降低,进而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析血管内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至12月医治的9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46例患者为研究组,比对两组认知功能、医治效率及并发症状况.结果 术后1周、3个月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23.98±0.45)分、(25.88±0.56)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研究组医治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3.91%;研究组脑积水、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出血、总发生率分别为2例(4.34%)、1例(2.17%)、1例(2.17%)、0例(0.00%)、4例(8.69%),对照组分别为4例(8.69%)、3例(6.52%)、5例(10.86%)、3例(6.52%)、15例(32.60%).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均P< 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医治可提高医治疗效与认知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PcoAA)合并动眼神经麻痹(OMNP)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6例 PcoAA 合并 OMNP 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随访3个月至3年,观察 OMNP 恢复情况,分析其与术前 OMNP 程度(完全、不完全)、发病至栓塞时间、动脉瘤大小以及术前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0例完全性 OMNP 患者3例完全恢复,7例部分恢复;6例部分性 OMNP 的患者5例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术前完全性 OMNP组与部分性 OMNP 组 OMNP 完全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发病至栓塞时间、动脉瘤大小以及术前有无 SAH 对 OMNP 恢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coAA 合并OMNP 在栓塞术后可改善,术前 OMNP 程度是血管栓塞治疗术后动眼神经功能是否完全恢复的预测因素,术前部分麻痹患者术后更易获得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4例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手术,探讨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4例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行头颅MRA检查,后进一步DSA检查明确。手术采用翼点入路。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影像学复查显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1例有动眼神经麻痹。随访2—12个月,恢复良好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特征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血管内栓塞法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120例,回顾分析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后达致密栓塞83例(69.17%),大部分栓塞23例(19.17%),疏松栓塞14例(11.67%);术中出血6例,过度栓塞5例,局限性脑梗死4例,死亡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正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选择合适的介入方案,谨慎操作,以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栓塞介入术治疗直径≤ 5 mm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直径≤ 5 mm)3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85例(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250例(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行栓塞介入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手术前后动脉瘤影像特征[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AR)、动脉瘤瘤体直径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入射角、AR、SR均较术前减少,且观察组入射角、AR、SR降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GOS评分分级较对照组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栓塞介入术对直径≤ 5 mm颅内破裂小动脉瘤进行治疗,有近期疗效好、预后佳、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讨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内栓塞治疗66例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中成功栓塞65例,100%栓塞者57例,95%栓塞6例;90%栓塞2例;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术后脑梗死5例,死亡2例。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徐亚  陈华群  朱卫国 《江苏医药》2012,38(2):233-234
前交通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随着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设备的普及,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不断改进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使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渐成为前交通动脉瘤的首选治疗,但同时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并发低钠血症的现象也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重视.低钠血症是神经外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2].我科2003年3月-2010年6月收治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6例,开颅术后并发低钠血症17例,诊断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