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干预。比较2组的平均转运时间、转运成功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组转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的转运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通过集束化干预可提高重症患者的转运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系统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 应用MEWS评分系统对院内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进行病情评估,根据不同分值落实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对照组(未应用MEWS组)、研究组(应用MEWS组)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病人及家属的就诊满意度和医护人员对实施MEWS评分转运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0.63%,研究组为3.74%,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及家属的就诊满意度对照组为70.20%,研究组为9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对转运质量的满意度对照组为90.60%,研究组为97.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EWS评分系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准确评估,进而根据评分结果对转运过程进行有效风险干预,可以降低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院医护人员及患方的对患者转运质量的满意度,从而确保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危重患者由病房至ICU院内转运的流程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转运质量。方法首先成立项目团队,明确质量改进目标,分析病房至ICU的转运现状,发现转运问题,从病情、设备、转运人员3方面建立预警分级管理,再将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运用于院内转运流程中并评价效果。结果方案实施前后危重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后转运时间明显缩短(t=3.833,P0.001),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χ2=7.909,P0.001)。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方案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和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警分级管理在减少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成立项目团队,明确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质量改进目标,分析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方面建立预警分级管理,并应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比较实施前(2017年6-12月)及实施后(2018年1-6月)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后,急诊科患者转运至CT室、重症病房及手术室的时间均短于实施前(t=60.557,P<0.001;t=14.096,P<0.001;t=45.117,P<0.001);实施后转运期间不良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χ2=58.699,P<0.001)。结论 预警分级管理能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不良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王月娟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6):2527-2529
目的探讨工作坊教学模式在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培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该院在2016年10~12月应用工作坊教学模式对22名ICU全体护士进行培训,了解培训对象对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情况及对比工作坊成立前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培训对象对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培训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工作坊教学模式在ICU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护士技术水平,降低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在病房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77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风险管理模式;将2019年1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77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运质量。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病房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转运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无缝隙转运流程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12月40例实施机械通气,且从急诊抢救室转运到ICU、手术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转运流程;选取2018年1月~4月共40例同样情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无缝隙转运流程,比较两组的转运时间及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堵塞、意外拔管、导管移位和SpO2下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转运流程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转运时间,降低转运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的效率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循证证据总结制订并优化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方案,进而评价该方案的效果。方法 在检索分析相关循证证据的基础上构建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方案,比较相关方案实施前后4个不同时间段危重症患者转运相关指标,包括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用时情况、工作人员转运知识掌握情况等。结果 方案实施前,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43%,实施初期、中期及后期分别下降至5.68%、4.17%和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实施的4个不同阶段比较,转运准备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而转运实际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方案实施前,护士转运知识掌握合格率为44.12%,方案实施后的3个阶段护士转运知识合格率分别为61.76%、88.24%和97.06%。较方案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工勤在患者转运考核中大于80分均合格。结论 基于循证证据的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工作人员对转运相关知识的掌握、提升转运质量,对患者安全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对高热惊厥院内转运患儿血氧状态及转运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比较两组的转运时血氧状态、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急救相关指标。结果 转运前、转运2 min时,两组的血氧饱和度(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4、8 min时,观察组的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转至普通病房、转至检查室及转至急救室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aO2降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时间、惊厥消退时间、高热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合集束化干预可改善高热惊厥患儿的血氧状态,提高转运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该院急诊科的541例院内转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69)和干预组(n=272)。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法,干预组采用综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及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转运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与导管、物资、协作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有效降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保证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应用标准分级管理指导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降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临床不良事件,保证危重病人转运安全。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6月至9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病人20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转运方法;2017年6月至9月收治的危重病人209例为观察组,观察组通过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对危重患者病情进行标准分级管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为各级患者制定转运人员及物品管理,优化转运流程。评价实施危重病人转运方案后,两组转运平均时间、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平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可以降低转运时间,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化转运流程在胸心外科危重症患者术后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将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采用常规转运流程的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采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的患者54例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的院内转运时间、抢救成功率,统计两组与药物、仪器、人员、病情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评测其家属满意度评分。结果试验组的院内转运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成功率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与药物、仪器、人员、病情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转运流程顺畅评分、转运人员安置患者评分、转运人员服务专业评分、家属参与转运过程评分、转运人员主动讲解相关事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有助于缩短胸心外科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减少患者的转运不良事件,以及提升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应用。方法2017年1~6月对急诊科18名护士实施降阶梯思维模式培训,分析培训前后急诊护士护理能力及院内转运危重患者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急诊护士理论考试评分、应急考试评分、危重病患转运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转运时间短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输液管脱落或堵塞、供氧中断、设备故障、患者血压波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阶梯思维模式能有效提高急诊护士护理技能及危重病患转运能力,从而降低危重病患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结合思维导图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结合思维导图。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预检评估时间、医生接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病情控制时间、手术室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cTnI、MYO、CK-MB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cTnI、MYO、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结合思维导图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可提高急救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安全核查表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院内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7月-12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院内转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安全核查表。比较2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转运纠纷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26.452,P<0.001);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t=47.455,P<0.001);转运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553,P<0.001)。结论安全核查表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转运中,可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纠纷,提升患者转运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AECOPD患者中的价值及预防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效果、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行机械通气治疗AECOPD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减少插管次数, 提高撤机成功率, 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患者获取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晶 《当代护士》2021,28(1):48-50
目的 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脑出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危重患者,按照院内转运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正常转运,不做相关干预措施,研究组应用分级转运模式,组间对比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转运到CT科室、普通病房、手术科室及ICU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危重患者应用分级转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专业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为救治工作赢得充足时间,该模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许久玲  张晓路 《护理研究》2016,(8):2842-2845
[目的]探讨每日唤醒干预模式对机械通气镇静治疗的危重病人临床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3年9月—2015年7月收治的84例机械通气镇静治疗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每日唤醒干预。比较两组病人丙泊酚、咪达唑仑的使用总剂量、平均剂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丙泊酚平均使用剂量、咪达唑仑使用总剂量及其平均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唤醒干预有助于机械通气镇静治疗病人病情向着正性方向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126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3)与观察组(n=63),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性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信息化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实施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早期预警评分、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堵塞、意外拔管、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可使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分值化,有利于临床护士对患者实施分类护理,及时筛查出潜在危重症患者,从而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以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期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0-12月采用院内常规转运方式转运的423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20年1-3月采用新型转运器具(转运床用仪器放置架)联合信息管理方案(电子转运核查单、电子转运交接单、时间腕带等)进行转运的445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总时间为(15.77±4.76)min,对照组总时间为(17.14±5.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2%,低于对照组的17.49%。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98%,对照组为9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为92.3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中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能够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尤其是转运准备时间,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患者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转运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