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临床实践性分析重症患者疼痛护理干预中疼痛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随机性抽取****医院重症监护室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6例恶性肿瘤疼痛患者,参照护理干预模式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护理与教育,研究组则给予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及教育,采用专业评估量表评估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为(1.89±0.32)分、(2.44±1.38)分;研究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疼痛对活动影响评估为(3.12±1.43)分,而对照组则为(4.08±1.59)分;调查显示,研究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相对比较高,且经疼痛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控制结局其他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差异性(P < 0.05)。结论 通过对重症患者实施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教育,丰富了患者对重症疼痛的错误认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质量,由此显著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强度,改善疼痛治疗结局,增强患者疼痛控制效果,提升了重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规范化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林  许勤  刘梅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81-2184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科术后的护理,干预组采用规范化疼痛干预措施,即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健康教育,将疼痛强度记录在"疼痛护理记录单"中,针对不同的疼痛强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的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疼痛评分、睡眠满意度、疼痛缓解程度和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结果术后3d两组的平均疼痛强度和睡眠满意度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经过规范化管理后,有效疼痛缓解率达91%,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和相关条目的满意度均值最低在8分。结论规范化疼痛干预能有效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睡眠满意度和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疼痛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用在本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选择的护理模式为疼痛护理,而对照组采取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腰痛的疼痛数字等级评分量表。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时期,两组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T5时期,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实施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护理效果理想,此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患者疼痛教育在缓解癌性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INAHL等中外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癌性疼痛管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实验研究质量,采用Rev Man 5.0统计软件包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患者疼痛教育对缓解癌性疼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疼痛教育对缓解癌性疼痛效果有一定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6.
术前疼痛知识教育对腹部术后疼痛控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术前疼痛知识教育对腹部术后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认识、所采取的疼痛控制措施及疼痛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方法,将84例腹部手术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2例。术前对试验组进行疼痛知识教育及常规指导,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指导,术后第2天下午完成“术后疼痛控制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对疼痛控制的认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采取深呼吸、听音乐的患者较对照组多(P〈0.05);试验组患者能更为正确地使用镇痛泵(P〈0.05);两组主动要求使用止痛药的人次及疼痛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分值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术前疼痛知识教育能提高腹部术后患者对疼痛控制的认识,促使其主动参与术后疼痛控制,从而提高术后疼痛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通过疼痛知识培训提高产科护士对缓解分娩疼痛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在护理部、科委会的指导下,构建规范化产科分娩疼痛管理培训方案(包括8学时疼痛管理知识理论培训和1周产房临床实践),对产科96名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采用自身培训前后结果对照的研究设计,评价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疼痛知识培训的整体效果。以产科护士规范化培训前后参与调查的产妇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产妇疼痛VAS评分有无差异。结果通过规范化疼痛知识培训和实践,护理人员疼痛知识和态度问卷的平均得分从培训前的(15.37±3.15)分增加至(24.18±3.97)分,总分和每个维度的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1),两组产妇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知识培训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管理水平,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经过干预实践和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极大程度缓解了产妇的分娩疼痛,增强了产妇信心,促进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如何做好癌性疼痛的临床评估及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选择我科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癌性疼痛患者67例作为实验组,进行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以不同的护理干预;以我科2009年5~11月收治的经一般常规护理的癌性疼痛患者共5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镇痛药使用、疼痛缓解、药物依赖及情绪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在镇痛药的使用、药物依赖、情绪变化、疼痛缓解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 对癌症患者的疼痛进行科学的临床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缓解癌性疼痛.  相似文献   

11.
12.
颈椎病根性疼痛物理治疗效果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综合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根性疼痛的试验性治疗次数,预测疗效。方法:对47例颈椎病根性疼痛患者连续进行10次物理治疗每日一次,每次治疗前进行VAS法疼痛评定,共得10个评定值(A1,A2……A10),经变量标准化:x1=A1—A[i+1],得x1,x2……x9对于x9>1.2cm者认为治疗有效,反之无效;利用x1至x2,x1至x3,x1至x4,x1至x5,x1至x6,x1至x7,x1至x8为自变量分别对有效与无效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在进行的各次判别分析中,随自变量增多,判别分析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在所获得的相应判别函数中,x4,x5的单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778和0.787。结论:应用综合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根性疼痛,试验性治疗以5次为宜;依据VAS法疼痛评定结果,利用判别函数可对治疗处方的效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疼痛护理干预缓解胃部手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诊治的胃部手术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采用疼痛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3 d的疼痛程度、睡眠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13例表示满意,1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7.78%;对照组20例患者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15例表示满意,5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87.50%:试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缓解胃部手术后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保障患者的睡眠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疼痛改善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者非切口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改善护理,比较两组的非切口疼痛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轻度疼痛和中度疼痛的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的比例低于对照组,镇痛药的使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改善护理符合人性化护理的基本理念,可以缓解腹腔镜手术带给患者的非切口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调整肌肉注射深度缓解注射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因肌肉注射引起注射部位疼痛 ,导致病人要求停止注射或换药 ,影响了病人的康复和治疗。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 ,我院于 2 0 0 3年 5月~ 2 0 0 4年 5月 ,对住院的 12 0例进行肌肉注射的病人 ,注射时采用调整肌肉注射深度 ,多次分层在肌肉内注入药物 ,通过自身对照法观察 ,有效地减轻了其疼痛程度。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6 4例 ,女 5 6例 ,16~ 78岁 ,病人臀部肌力正常 ,表达能力正常 ,体重指数 (BMI)男 18~2 5 ,女 18~ 2 4。1.2 方法1.2 .1 操作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 ,每位病人应用传统法与调整肌肉注射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疼痛护理,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4、24 h 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术后镇痛剂使用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 P <0.0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 P <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能改善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时急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新生儿随机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足跟采血,干预组在足跟采血前15min至采血结束后1min实施疼痛管理,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的差异。结果监测足跟采血前10s至足跟采血结束后10s的时间段内,干预组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优于对照组(P〈0.01),痛苦表情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跟采血可引起新生儿疼痛,疼痛管理可有效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时急性疼痛引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疼痛规范管理提高肺叶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控制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规范肺叶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管理方法,探讨疼痛规范管理的临床应用与疼痛控制效果间的关系。方法全部患者分为2组,2008年4-9月手术的患者入选观察组,共111例;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手术的患者入选对照组,共105例。观察组实施疼痛规范管理,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疼痛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控制效果上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术后24 h伤口疼痛分数〉3分患者的疼痛分值均大于观察组,观察组重度以上疼痛的患者则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的疼痛管理可以提高术后疼痛控制效果,有利于肺叶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胸部体疗和活动,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改进静脉穿刺方法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屠燕  张秀华  孙梅花 《护理学报》2004,11(12):41-42
目的分析引起静脉穿刺疼痛的原因及探讨改进方式。方法选择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275例,按病床号分为采用改进的穿刺手法进行操作组140例,采用传统手法进行操作组135例,对比其在接受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感受。结果接受改进的穿刺手法进行输液组疼痛感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手法进行输液组(P﹤0.001)。结论选择适合的穿刺部位,手背静脉穿刺时采用背隆掌空的握杯状,尽量采用直刺法,掌握好进针的角度、长度可有效减轻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将2个骨科病区入组的112例手术患者按住院号的单双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6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术后疼痛控制,研究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结果术后第1天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2.51±1.37)分,对照组(3.79±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2,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夜间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34,5.074,2.711,2.194,P〈0.05),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分别为-5.839,-6.34,-4.50,-7.23,-6.88,P〈0.01)。结论在创伤骨科按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能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