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及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去乳糖饮食的疗法。方法:采用班氏改良法检测粪便中乳糖的含量,采用EL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粪便轮状病毒抗原,观察去乳糖饮食疗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结果:婴儿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6.67%;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0.73%,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0.00%;两个年龄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疗法有效率为96.1%,低乳糖饮食组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有效率为35.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时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很高,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时乳糖不耐受给予去乳糖饮食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短期去乳糖饮食治疗的疗效。方法将吴忠市人民医院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的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继续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加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和补液治疗;治疗组全部停止含乳糖食品改用雀巢去乳糖奶粉A110喂养,豆浆或米汤混合喂养,其他治疗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72.9%),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02)。结论去乳糖饮食辅助治疗病轮状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社区医学杂志》2016,(14)
目的观察低乳糖奶粉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作用及恢复正常饮食的时机。方法将2013年9月—2015年7月,于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24例临床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补液纠酸、口服思密达、肠道益生菌等常规治疗,继续原喂养方式。治疗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低乳糖奶粉喂养。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有效的患儿在腹泻好转后分别给予低乳糖奶粉治疗1周及2周,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比较两组腹泻反弹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3%、7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乳糖奶粉巩固喂养2周腹泻反弹率低于喂养1周(6.3%、20.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乳糖奶粉佐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能提高常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且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为喂养2周为宜。 相似文献
4.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何梅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6):339-342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影响范围广泛。本文就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的概念,乳糖酶缺乏的检测方法,乳糖不耐受的危害及其饮食控制方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轮状病毒肠炎转归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乳糖不耐受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12月收治163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粪便还原糖检测结果分为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非乳糖不耐受组),乳糖不耐受组分为康复组和未康复组,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结果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脱水发生率和腹泻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之间腹泻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腹泻次数(3.32±2.78、2.98±3.12)均低于治疗前(7.86±2.87、7.34±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腹泻病程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6.67±0.89)d低于未康复组(7.72±1.24)d,康复组患儿轻度腹泻、无肠道排毒比例均高于未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排毒是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不影响轮状病毒肠炎的转归,肠道排毒是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严仍林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8-19
目的:观察补充乳糖酶对轮状病毒肠炎病情的影响。方法:将71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乳糖酶治疗组与对照组,乳糖酶治疗组加用乳糖酶口服,观察两组疗效及疗程。结果:乳糖酶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4.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糖酶治疗组在疗程上也比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补充乳糖酶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7.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6)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肠炎转归的关系及其影响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海南省妇幼保健院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30例,为试验组;RV肠炎非乳糖不耐受患儿30例,为对照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咳嗽等肠外症状和喂养方式、腹泻次数、腹泻时间、腹泻程度、脱水状况、肠道排毒及粪便还原糖阳性程度、RV-Ag阳性率、持续时间、粪便pH值、心肌酶谱。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相关因素。结果试验组患儿发热、咳嗽、轻中度脱水发生及腹泻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粪便脂肪阳性13例及CK-MB异常21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去乳糖干预患儿、未去乳糖干预患儿及对照组患儿RV-Ag阳性持续时间、腹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RV感染史和肠道排毒是影响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RV肠炎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而乳糖不耐受对RV肠炎患儿肠炎转归影响作用较为轻微,去乳糖干预对扭转RV肠炎患儿肠炎转归意义不显著;但随着患儿年龄增加及适时接种RV疫苗,利于改善肠炎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糖酶添加剂治疗早产儿乳糖不耐受(L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LI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益生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乳糖酶添加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发育状况、营养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腹胀、腹泻、吐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体质量增加、身长增长、头围增长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血清钙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血清AKP水平低于治疗前(P <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乳糖酶添加剂治疗早产儿LI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乳糖不耐受临床症状,促进其生长发育,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甘草锌联合去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3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入院后均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口服甘草锌并停止含乳糖饮食给予去乳糖饮食;对照组,单独口服甘草锌或单独给予去乳糖饮食,或两种治疗方法都不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甘草锌联合去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可以减轻腹泻症状,减少腹泻持续时间,预防腹泻迁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乳糖饮食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消旋卡多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乳糖饮食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发热和呕吐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ST、CK、CK-MB、LDH和a-HBD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乳糖饮食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春霞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4):243-243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或呼吸道传播而致病,6个月~2岁婴幼儿多见。轮状病毒是其最常见的病原菌,该病的治疗以补液、补充电解质、纠酸、退热等综合对症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科用去乳糖奶粉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以探讨其疗效及对病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乳糖酶是一种由小肠细胞分泌的消化酶.其功能是消化乳糖。乳糖酶缺乏则会引起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出现以腹胀、腹痛、腹泻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 相似文献
13.
有关乳糖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乳糖不耐受与人类尤其是婴儿期的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影响人类对乳及其制品的摄入。了解乳糖不耐受的分型、临床症状及诊断,对维持人体健康、降低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有着重要意义。对乳糖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为人类了解、预防和控制该症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乳糖酶分型的检测有可能成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早期基因筛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如何对乳糖不耐受进行改善和控制,尚需从多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春霞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17(3):243-243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或呼吸道传播而致病,6个月~2岁婴幼儿多见.轮状病毒是其最常见的病原菌,该病的治疗以补液、补充电解质、纠酸、退热等综合对症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科用去乳糖奶粉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以探讨其疗效及对病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某院收治的3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结果]34例无热惊厥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8.3±3.6)个月;无热惊厥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1~2岁;多发生在秋冬季;3 d内发生惊厥者29例(85.3%),28例(82.4%)持续时间<3 min,无1例发生惊厥持续状态;血液生化指标、头颅CT和脑脊液检查均正常.[结论]在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无热惊厥的患儿中大多为一个良性过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田巍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8):812-814
目的 分析南京市秦淮区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现状及不同的干预效果,为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健康和腹泻的婴幼儿分别采用尿半乳糖检测,结果阳性者为乳糖酶缺乏;合并胃肠道症状提示乳糖不耐受;并对乳糖不耐受儿童的不同干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腹泻婴幼儿乳糖酶缺乏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腹泻的母乳喂养儿乳糖酶缺乏检出率低于腹泻的人工喂养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原乳类饮食加服乳糖酶组与无乳糖饮食组的止泻时间均少于继续原乳类饮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腹泻易继发乳糖不耐受。母乳喂养儿乳糖不耐受检出率低于人工喂养儿。继续原乳类饮食加服乳糖酶与无乳糖饮食的干预效果均优于继续原乳类饮食,但临床应用各有缺点;乳糖不耐受影响儿童健康,需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早予以针对性地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腹泻病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的比较;婴幼儿腹泻去乳糖饮食的疗效分析。方法:采用尿半乳糖测定法判断有无乳糖酶缺乏。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粪便轮状病毒抗原(RV-Ag),判断患儿有无感染轮状病毒。分组观察婴幼儿腹泻去乳糖饮食的疗效。结果: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2.24%。其中≤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7.56%,>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5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g(+)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58.21%,RV-Ag(-)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4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婴幼儿腹泻时乳糖不耐受发生率高达62.24%,随年龄增加而显著降低;②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高于其他腹泻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婴幼儿腹泻时继发乳糖不耐受可加重腹泻症状,是使腹泻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去乳糖饮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主要观察有乳糖吸收不良者以外源性乳糖酶补充对乳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症状的改善。以25g乳糖耐量试验筛选出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者(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作为实验对象,受试者分别服用400ml脱脂奶和400ml脱脂奶+乳糖酶9000FCCLU,观察4小时内5个小时点呼气中的氢气浓度和不耐受症状。结果显示:外源性乳糖酶干预使受试者乳糖吸收不良发生率由100%降至48.9%,不耐受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19.
轮状病毒性肠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轮状病毒 (rotavirus,简称 RV)性肠炎是波及全球的一种常见疾病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 ,同时可以引起成人腹泻 ,发病高峰在秋季 ,故又名“婴幼儿秋季腹泻”。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约 1.2 5亿婴幼儿腹泻和 90万婴幼儿死亡 [1 ] ,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在越南每年因轮状病毒引起儿童死亡人数为 2 70 0~ 5 4 0 0人 [2 ] ,而在美国每年因轮状病毒引起儿童死亡人数为 2 0~ 4 0人 [3] ,并由此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 ,只能对症补液进行纠治 ,因此 ,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特别重要。1 病原学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20.
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Anti-IRV IgY,百贝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8月~2006年3月经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临床诊断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310例分组进行观察,其中,治疗组162例口服百贝宁,对照组148例给予病毒唑、思密达、金双歧等治疗,两组中有脱水酸中毒者,均补液,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63.51%),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口服百贝宁作为一种被动免疫方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安全、有效,且服用方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