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躯体形式障碍的人格特征及其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加深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使临床医师对易感躯体形式障碍的病人进行识别和诊断,缓解其症状。  相似文献   

2.
人格亦称个性,是指整个个体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才能、兴趣、爱好以及智能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标志,它主要反映在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意志行为的方式和情绪反应状态等方面,它由遗传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以及后天发育与习得性有机结合形成,从早年开始形成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4.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障碍具有稳定性,但目前对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追踪研究很少?文章介绍了青少年人格障碍的概念,复习了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简述了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稳定性,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和人格诊断问卷(PDQ-4+)对29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t检验、皮尔逊相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AHRBI各因子与PDQ-4+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48,P〈0.05)。(2)偏执型、分裂性、分裂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抑郁型等人格障碍阳性大学生组的健康危险行为[(1.57±0.44)分,(1.63±0.52)分,(1.54±0.40)分,(1.78±0.73)分,(1.54±0.41)分,(1.62±0.41)分,(1.61±0.41)分,(1.54±0.37)分]均高于相应阴性组[(1.37±0.24)分,(1.38±0.26)分,(1.37±0.26)分,(1.38±0.25)分,(1.37±0.25)分,(1.35±0.22)分,(1.35±0.21)分,(1.38±0.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格障碍与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健康危险行为具有不同的人格障碍易感性。  相似文献   

7.
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有100万以上的人自杀身亡,中国有20万人以上,自杀是人类第5位的死亡原因;有关自杀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自杀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自杀与遗传因素、病态心理、心理社会因素、早年生活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自杀的遗传因素颇为重要.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子研究等均支持自杀与遗传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自杀的遗传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自杀的遗传学研究已深入到基因水平.绝大多数对自杀的基因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结果.研究表明自杀未遂者和自杀死亡者的5-羟色胺(5-HT)功能下降,其血小板和大脑的5-HT转运体结合位点的密度下降,而突触后5-HT1或5-HT2受体密度上调,脑脊液5-HIAA水平下降等,为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依据.自杀的候选基因首选与5-HT合成、失活、转运和作用等过程相关的酶和受体基因,如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5-HT转运体(5-HTT)基因、5-HT受体基因、单胺氧化酶(MAO)基因等.作者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自杀的基因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157-161
自杀意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探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自杀意念的评估和测量、危险因素、保护性因素及群体差异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自杀意念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9月10日为“世界自杀日”后的第3年,在“预防自杀,人人有责”的主题下,让我们直面残酷的自杀现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大约有78.6万人自杀,其比例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10.7人,这意味着每隔40秒就有人自杀。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万人,  相似文献   

10.
病例:晨晨,男,18岁。初中学习成绩优秀,15岁起学习逐渐下降,常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大发脾气,焦躁,责怪自己不如别人聪明。总想超过同学,为此经常读书至深夜,但成绩仍下降,心情不佳,习题做不出来而摔凳踢椅或打自己脑壳。有一次考数学,因答不出而急躁,影响同学考试,老师叫他单独考,结果考了52分。他知道后暴跳如雷,大喊“我要杀人”并用头撞墙,骂老师。16岁休学在家,做了3个月零工就这是避免孤单,让电视陪他学习。有时夸大自己的能力,说要考重点大学,要报考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要母亲到学校改数学分数,否则打人…  相似文献   

11.
自杀是人类一种自我毁灭性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行为.1974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1)自杀意念;(2)自杀未遂;(3)自杀死亡.  相似文献   

12.
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岩  况利 《重庆医学》2006,35(17):1612-1614
自杀的原因基本上分为3类:精神疾病原因自杀、躯体疾病原因自杀、非疾患者群自杀。前两类人群的病因已经很清晰,因此容易判定人群中是否具有高自杀风险。而后一类人群,由于不能及时识别危险因素而诞生本可避免的悲剧,尤其令人痛心疾首。因此评估非疾患者群自杀的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预防已刻不容缓。本综述旨在寻找自杀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杀的评估、预防及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自杀基因治疗肺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安强  戴天阳 《西部医学》2008,20(3):640-642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日益完善,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外科手术禁区已经越来越少,与手术本身有关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将不再是主要问题。然而恶性肿瘤治疗的远期疗效却一直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各种疾病的基因治疗已经成为一项跨世纪的工程,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更是目前医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基因疗法可能是根治恶性肿瘤的有效途径。而利用自杀基因治疗肺癌的治疗研究目前比较热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既往传统疗法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大庆市龙南医院内分泌科李昌祁主任将多种胃动力药物分层次组合,通过口服、肌注、静点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交替用药,使本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到目前为止,已有60余例患者接受了这一“鸡尾酒”疗法,总有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自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人类一种自我毁灭性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行为。1974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1)自杀意念;(2)自杀未遂;(3)自杀死亡。WHO(1999)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约有10倍~2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自杀成为全世界人121的第十位死因。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率高发国家,我国青少年(15~24岁)自杀率高居35个国家中的第二位,仅次于斯里兰卡。因此,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对青少年自杀的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青少年自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格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总体表现,包括身体和精神的活动,看待和思考的方式。常人将人格理解为对一个人行为方式的道德评价,故有人格高尚与卑鄙之称,它仅仅是指表现于行为方式方面的个人特征。一个人的行为型式受其知、情、意等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7岁,高一学生。据老师反应,他个头大,爱惹事,对同学特别凶,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玩命″,而打得头破血流。面对这种攻击行为,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他的老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但不知怎样帮助才有效果?特代为咨询。心理分析该同学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在他攻击行为的表象后面,实质上反映了青少年常见的人格“问题”,心理学上称攻击型人格障碍。形成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原因,一般认为有生理基础,如小脑成熟迟缓、内分泌腺和雄激素分泌过多。在心理方面,可由对男子汉角色的片面认同、自卑、自尊心受…  相似文献   

18.
病例:阿鸣,男,32岁.自幼学习认真,一丝不苟,从不迟到、早退,成绩好,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在家主动做家务,爱清洁,物品摆放井然,不允许别人乱放,否则心理不"畅",并立即纠正.放学后不与同学一起玩耍,一直被邻居视为乖孩子.做作业自己不允许写了一个错别字,若写错了,即重新抄写,通常作业深夜才得以完成.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认真,要求自己严格,不久被提拔为部门负责人,做事精益求精,有固定方式和先后顺序,且对下属也要求按他的方式去工作,同事关系很紧张.在生活中办事常犹豫不决,买一双皮鞋跑好几个商场仍拿不定主意.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4岁。小时候不愿上幼儿园,父母送她去时,每每哭闹。后来直到上大学,仍恋家严重而无法住读。生活中她凡是都依赖家人,缺乏独立性。去年报考研究生时,因找不到具体考位,而慌张着急,乘车向远离学校十余里的父母求救,而延误考试时间40多分钟,被监考老师取消考试资格。心理分析从患者的行为来看,她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幼年时期,父母过分地溺爱、迁就,可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离不开父母。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导致成年后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遇事总要父母决…  相似文献   

20.
人格障碍     
大部分非精神科医生知道人格障碍的诊断,但极少的医生可以有把握下此诊断。过去默认人格障碍诊断后治疗意义不大,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12%的成年人被正式诊断为人格障碍,如果轻度的人格障碍也算在内,其比例会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